叶仙
【关键词】节奏 音乐情感 体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2-02
德国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乐的脉博,是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的情感,唤起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对音乐的感知和节奏感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其音乐综合学习能力。
一、把握节奏,用心体会
各民族音乐经过不断地发展、积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节奏特征的音响艺术,如朝鲜族著名的长鼓舞是以女性敲击乐器为主的鼓点乐音伴奏,具有女性的飘逸感,展现了柔美的特性,是长鼓舞音乐中的灵魂,其鼓点节奏的转换往往是情绪转换的先声,对情感的行进和渲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如京剧艺术中鼓声演奏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是京剧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鼓舞中的鼓点和京剧中的鼓点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和展现的音乐形象各不相同,这反映出了音乐节奏背后的民族文化的不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节奏,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
(一)把握节奏形象
音乐节奏的美最容易被低年级学生所把握,比如切分节奏,三连音、休止符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设计节奏练习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音乐节奏。比如在“大树妈妈”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请学生们根据音乐随意做出符合音乐节奏的动作。在第一遍练习时,大家都轻轻地摇晃着自己的身体,感受音乐“轻”“柔”的情绪特点。笔者提示学生:“小朋友可以跟着音乐做出一些动作变化,但要符合音乐的旋律哦!”在第二遍练习时,学生听着第四乐句做出两个轻轻拍小宝宝的动作时,笔者提示道:“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老师的动作有什么特征?”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笔者随着音乐节奏轻轻地拍,并稍有停顿,动作轻柔。学生经过亲身体验,知道了休止符的演唱要符合歌曲的情感。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休止符的时值问题,却忽略了休止符的本质——没有声音的时间,很多教师会让学生用“空”字来代替休止符所占的时值,这就让休止符失去了音乐的意义。而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对八分休止符有了情感性的体验,明白了歌曲节奏中蕴涵的感情,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唱出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音乐感。
(二)把握节奏风格特征
音乐是节奏与相关元素互相结合的结果。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独特、不可复制的,一些固定的节奏类型承载了民族音乐的文化情感,比如在节奏展示中出现蒙古音乐时,多为马蹄声;在军歌中多半是表现军号吹响的号召。又如新疆音乐中以手鼓的乐音切分节奏组合,听到探戈舞曲时联想到阿根廷,这些都是固定节奏型传承民族文化的魅力,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比如在教学“巴赫的小裙子”时,教师先介绍巴洛克的代表人物巴赫给小朋友们写了一首《小步舞曲》,乐曲旋律优美、乐句清晰,为单三段结构。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教师设计音乐活动时注意结合文化背景,请女孩子做提裙的动作小步走,男孩子做绅士造型和女孩面对面排成两个横排,然后跳起简单的集体舞。在音乐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音乐中隐含约束感、矜持感,体会欧洲宫廷音乐的对称、优雅,但又不失轻松的特点。学生在小小的提裙动作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风格特征,促进他们在欣赏音乐时结合音乐进行体验,以深刻地理解节奏的风格特征。
二、把握节奏,“动”之以情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节奏是音乐艺术中最富于活力的要素,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所具有的内在的心理节奏。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一)唱节奏,唱出动人情感
节奏与旋律紧密结合,没有节奏的旋律是不存在的。学生在学习旋律的同时也是体验节奏的过程,并且在旋律中学习节奏,更好地感悟节奏情感。如歌曲《雪绒花》第二乐段的附点四分音符起到了推动音乐情感的作用,表现出奥地利人民要奋起反抗德国法西斯的坚定决心。教师要深入分析音乐节奏蕴涵的情感动力,指导学生用歌声准确地表达情感,才能唱出动人心魄的声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二)舞节奏,舞出律动韵味
身体是节奏体验的载体。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造性地提出了“原本性的音乐与舞蹈”作为其音乐教学理论的核心。在体态律动的体验中,节奏、乐器的音响被输入大脑,在经过复杂处理之后用身体将聆听到的音乐表达出来,通过音乐与律动的结合寻找自然感受和表达音乐、学习音乐的途径,达到肢体动作和音乐本体相对应、相融合的境界。如教师可以通过身势语言进行教学,用身体打击乐器和身体律动完美地结合起来,把节奏化为视觉和律动感,帮助学生们“看见”节奏,让情感在律动中得到共鸣,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深刻体验。
(三)敲节奏,敲出和谐音响
奥尔夫描述其器乐创造过程道:“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就是即兴演奏并创造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简单又好听的打击乐器给学习带来创作的快乐。学生们通过实践明白了,只要能够敲击发出声响的都可以作为乐器使用。如钥匙发出的叮叮声,铅笔敲击桌椅的笃笃声,都可以成为节奏打击乐的声音。教师要在教学中寻找“原本性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取之自然、回归自然的乐趣。
三、把握节奏,品味涵义
聆听音乐是听多种音乐元素的结合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而节奏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比如《命运交响曲》如果没有了三连音,就没有了命运的宿命感;《国歌》没有了三连音,就没了号召全国人民反抗侵略与压迫的动力。因此,我们聆听音乐,要从音乐本体出发,通过个体的感悟、理解、酝酿、升华达到与作品的情感共鸣。在音乐作品中,节奏形态(包括节拍、节奏型、速度等)的变化往往是造成音乐意味变化的一种最简单而有效的变奏手法,同一作品也可能以各种变奏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不同的音乐形象。比如在《红旗颂》的音乐体验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主题在第一次呈现时是以4/4拍、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组合为主,展现了庄严、肃穆的音乐形象;当主题以2/4拍、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呈现时,音乐就以进行曲的风格出现,把学生带入到了战争的“炮火”中,在音乐中接受战争与和平的洗礼。可见,音乐通过节奏的变化带来情感的变化,学生只有听懂了节奏的内涵,才能听懂音乐的意涵。
俗话说:“懂得音乐的形式不算懂得音乐,懂得音乐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懂音乐。”学生的音乐感是音乐创作的灵魂,学生通过对节奏的学习积累了节奏经验,就会有自己创作节奏的冲动。教师给学生一个创作的途径,让学生获得释放冲动、进行创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创作拉近与音乐的距离,和音乐更亲近,把对音乐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把即兴创作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即兴创作,激发学生主动掌握音乐技术,为提升音乐感而服务。节奏不仅仅是一种技能,音乐情感的积累依赖于学生的个体体验,教师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通过把握节奏体验音乐情感,学生通过节奏的学习获得情感的体验,深入体会音乐的情感,丰富人的精神,就能从中获得个体体验。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