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春伶
【关键词】语文知识 语文能力
转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5-01
学习语文知识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当中,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那么,教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一、在朗读中转化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随文学习知识,在朗读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海底世界》的教学片段。
师:请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或者不理解的地方。
生1:“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声音没有啊?也不是”,这句话和我们以前描写事物的方法不同。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作者为什么明知故问呢?请大家仔细再读这句话,并与“海底是有声音的”这句话作比较,想想它们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生自由读,品评、比较)
生2:我觉得问句的形式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生3:我觉得这种句式强调了“海底是有声音的”,更容易被读者所关注。
师:说得非常好,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叫做设问句。这就是语言表达运用的妙处,它可以使人印象深刻。这段话中还有其他描写的方式,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吗?(师生就比喻句、排比句的运用着重品评)
在涉及设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句子用了哪些手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去发现,在读中把语文知识积累为自己的学习经验,逐渐转化为学习的能力。
二、在想象中转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的方法,实现架起言语实践与生活运用的桥梁,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抓住语言的脉搏,在语言的想象表达中顺利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转化。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的教学片段。
师:读句子“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大家想象一下,陶行知先生“慈爱地抚摸着”是什么神情?
生1:陶行知的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眼睛里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生2:陶行知爱孩子,爱孩子的一切,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他都是用慈祥的、充满深深爱意的目光看着孩子。
师:大家说得很到位,“慈祥的”“浓浓的爱”,这就是慈爱。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采取通常理解词语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边想象,边感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慈爱”一词显得鲜活立体,顺利实现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三、在迁移运用中转化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在阅读教学中,要顺利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通过随文仿写,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教学片段。
师:刚才大家默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1: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姿态万千和瞬息万变。
师: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想一想:为了突出这两个特点,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着哪些区别和联系?
生2:描写庐山云雾姿态万千时主要采取了先总后分的手法,先总写庐山的云雾,然后分别描述庐山云雾的姿态。
生3:作者描写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时也是采用了总分的手法,并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庐山云雾的变化。
师:你们能运用这种描写手法把自己熟悉的景物的特点描写出来吗?
(师抛砖引玉:以“天上的云变化万千……”为例子,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物来描写)
教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适当地进行迁移运用,既符合学生认识语言的规律,又在读写迁移中有效地实现了言语内化。
语文知识是素材,语言实践是手段,是学生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途径。教师要抓准教学契机,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为导向,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