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
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离不开课前的高效预习,预习可以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与教师配合得更默契,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进行预习呢?
小学数学预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可分阶段进行。
一、低段(1~3年级)预习
低段预习应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为主。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掌握的知识水平低的特点,我让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观察主题图,并阅读给出的文字信息。
第二步:画。让学生用“ ”或波浪线等其他线条画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第三步:说。让学生对家长说一说通过看图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说出图中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我布置了看和说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说一说图意。
第四步:做。尝试做例题和做一做。
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老师、学生、家长三者互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预习环境。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网络沟通、电话交流等方式建立一个互通信息的平台,将预习内容告诉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学生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家长要耐心帮助解答,有些小游戏、小实验的预习内容还需要家长和学生一起互动完成。通过家校互动,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高段(4~6年级)预习
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已有的预习习惯的基础上已经能独立地完成预习,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预习的提纲,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进行尝试学习,为课堂学习作好铺垫。我认为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看。“看”学习内容,即本课主要讲什么(找重点内容);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看哪些是可以独立解决的,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独立解决的。
第二步:想。想信息,想问题。观察课本情境图,寻找信息,把发现的信息写下来;或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提示展开自学,通过思考问题、借助旧知与经验获得对于新知的初步理解,同时又向教师提出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不解或新想法、新见解。如在学习测量角时,我的要求是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并观察量角器。当我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学生就会在预习本上提出:“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 只有一个会不会更加方便量一些?”“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能提高学习效率,力争达到预习的目的。
第三步:画。就是画出疑惑。可让学生边读边画,画出概念、定律、公式、例题;画出重点、难点,可用横线、波浪线、圈画等方式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如在预习《角的度量》一课时,学生就会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如“内圈刻度”“外圈刻度”圈画出来,以便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注意用心倾听。
第四步:做。这个“做”包含了动手操作和做预习自测题。如我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预习里,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之后再归纳总结: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预习自测里的练习先尝试性地做一做,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或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第五步:记。就是用笔记一记。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要求用双色笔记录,把疑难问题用红色笔记录,其他问题用蓝色或黑色笔记录(这样方便进行组内交流) 。
第六步:查。这里的查主要是查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书或网络上查找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内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查一查。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交流,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预习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它让智慧的火花在我们的课堂中涌动,让精彩的讨论在我们的课堂中洋溢。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新的活力,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脚踏实地、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