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从自然走向自觉

2015-08-18 20:02郭剑波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题成员语文

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工作室。年轻的教师。

因为年轻,他们敢为;因为年轻,他们无畏;因为年轻,他们蓬勃;因为年轻,他们追梦。

2012年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师郭剑波工作室悄然成立,八名成员一路风雨一路欢笑,一路汗水一路幸福,工作室和成员一起从“被逼成长”走向“自然成长”,走进“自觉成长”。

一、聚智立制,坚实专业情怀

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自觉是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怀,是一个优秀人才成长应坚守的法宝。工作室汇聚成员智慧,数番研讨切磋,拟定并通过了《工作室管理办法》《工作室制度》《工作室导师职责》《工作室成员职责》《工作室考核细则》等制度。明确的制度和清晰的职责,形成了“制度引渡,优进劣汰;导师引航,同伴互助;科研引领,课题先行”的工作机制,每个成员既清楚“做什么”,又知晓“怎么做”和“为什么做”,每一步成长实现了有章可依。制度的完备与充满人文,使得“师德创楷模、育人躬尽瘁、教学列前茅、科研出成果”成为工作室成员的自觉行动。

“人意义不在于他所达到的,在于他希望所达到的”(纪伯伦)。为使每个成员对自己的过去有全面的认识,对未来有可触摸的期待,工作室重视成员的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采用个人起草、导师把脉、专家会诊,多轮论证,增强每个成员自信心,促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主动发展的意识,由“要我成长”变“我要成长”,“要我发展”变“我要发展”,持续沉浸于因“爱语文、爱学生、爱教育”带来的幸福状态,竭尽全部聪明才智去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成员中已有一人被评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一人被评为“南通市优秀辅导员”,三人受到教育部门综合嘉奖。

二、着力悦读,锻造专业内核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只有不断读书的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工作室成员约定: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从书籍上起飞。他们一起商榷,开出必读书单,着重读好“五本”书:一是“名”书,包括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陶行知、佐藤学、朱永新等著名教育专家的系列书。二是“时”书,指与时俱进的书,如《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快思慢想》《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等,使团队理念立于课改潮头。三是“美”书。做有诗性的教师,过诗意的生活,是他们的座右铭,毕淑敏、季羡林、林清玄等一批散文名家集,走进工作室。四是“大”书,指版面大的书,如《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小学教学研究》等专业杂志。五是“杂”书,称之为“案头书”,如《读者》和《青年文摘》,还有一些哲学类和历史类的书籍,给阅读增添色彩。

为使读书活动有广度、有深度、有强度,过上真正意义的读书生活,“一月一本”的定期汇报和“两月一次”心得互阅,成为工作室常态。读书汇报会,每次安排中心发言人分享精彩片段、背诵经典语录、讲述实践感受,各成员围绕中心话题各抒己见,每次活动形成详细的轨迹记录。心得笔记互阅,或选择几篇“美得”装订成册,或斟字酌句推敲,或推荐佳作参加上级评选。从一本本笔记,一行行文字,一句句肺腑之言,成员之间互阅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无时不在、无地不可”的阅读才是“悦读”,工作室充分发挥即读即感的效应,建立“小Y”QQ群、“水明楼”微信圈、小燕博客等现代化交流平台,随时随地的互动学习。悦读,让工作室成为了大家的精神家园,仅2015年,在南通市教师读书征文活动中,即有一篇获一等奖,一篇获二等奖,两篇获三等奖。

三、助推活动,磨砺专业技能

优秀教师的举手投足体现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无痕中习得知识,提升素养。处于教育改革背景下成长的教师更应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把它作为教师立足的根基,由此,工作室把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第一要务”,为学生的发展积蓄不竭的动力。

1.他石攻玉。眼界决定心界,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邀请县、市、省小语教研员来校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辅导;邀请清华附小特级教师汤卫红、江苏省小语会会长袁浩、南通市教科研中心主任等数名省内外有影响的专家来校为成员成长指点迷津。组织工作室成员去杜郎口、苏州、杭州、无锡、南京、扬州、南昌等地学习培训,感受名师们的课堂睿智、他校的文化特色和科研强势以及各地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了成员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同、理念的吸收、教学方法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自己成长方向,寻觅到走近高湛教学艺术的途径。

2.身正令行。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求成员做的,导师毫不含糊,率先垂范,自我加压,再回大学校园进行学历提升,获得硕士学位;带头读书,与成员畅谈经典篇章,加厚自己的理论功底;积极创作,向成员传授写的技巧,分享写的快乐;主动磨课,展示教学风采,呈现课改常态;坚持研究,定期推介研究内容,商讨研究方法。导师的榜样作用影响着成员“不用扬鞭自奋蹄”,工作室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面貌。

3.琢石成器。工作室“周有展示、月有主题、季有小结、年有汇报”,用丰富扎实的活动推动成员有的放矢、步步为营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从“三字一话”到教案的设计,从微课到学生自主管理,从自编教材到主题阅读,无不涉及。工作室先后提供了李吉林情境教育、数字化“e”学习课堂、“活动单导学”模式推进、省级课题研讨、写字特色教学、智慧劳动研究等现场,每一成员珍惜打磨机会,轮流“上阵”,定期“晒课”“晒基本功”。

四、锤炼成果,提升专业品质

专业品质内涵是衡量教师成长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优秀的教师要将好的思想、好的认识转化为专业行动的纲领,从“普通人”变成“教育人”,勤于反思,肯于磨炼,乐于“结果”,在快乐自己的同时用“成果”给予别人快乐。工作室围绕“五个一”引领成员享受教育的幸福。

1.“一个有质量学科”。教学质量是教师的金子招牌,每位成员主动走在教学一线,尽心尽责地行走于每天的语文课堂,对任教的学科负责、对所带的学生负责、对所在学校负责。教学中将学生兴趣放首位,从习惯养成入手,重读文、重感悟、重积累,全体成员的学科教学质量成为学校“放心的品牌”,其中四人被评为区、市级教学能手。

2.“一项有个性课题”。“让课题从课堂中来,让课堂因为课题研究而得以提升”,这是工作室课题研究的宗旨。工作室以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子课题《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研究方向,每个人根据自身实际从“活动单”设计、不同年级段常模建构、活动小组高效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设计个性化课题。“一月一沙龙”“一周一展示”“一人一观点”等系列活动,让课题研究掷地有声,形成了个性课题“四级”管理机制(国家、省级、市级、校级)。

3.“一组有水平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工作室不断培植成员的“反思”意识,提倡“一课一得”,随时把有价值的点滴体会用文字呈现出来,不断丰实自己,走“理论—实践—经验—再理论—再实践”良性循环的成长之路。三年来,30余篇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语文版)》《小学语文教与学》《语文世界》《基础教育研究》等省级以上杂志发表。

4.“一堂有亮点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是成员不懈的追求,“用一生准备相同的一节课”,是所有成员孜孜以求的目标与做法。示范课、研讨课、同题异构课、推门课、拷问课等成为工作室的家常便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悉心预设每一个环节,耐心等待每一个生成,让“有亮点的课”成为习惯。近两年,省级获奖课四节,市级获奖课五节,公开课30多节。

5.“一根有特色主线”。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时刻触摸到语文,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即开展多轮探讨。结合学校特色,以“七彩诗歌”突破口,从“诗”出发,引学生品尝语言的味道,打造工作室活力的增长点。编写诗歌校本教材、举办诗歌节、建诗歌文化墙、成立诗歌社团、编演诗剧,一次次“七彩”特色活动,让工作室成员和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科技报》、南通教育网、《如皋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不停止是“气”,两者合一就是“志气”。志气,让八名小语人牵到一起;志气,让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跑在“语途”上。工作室虽是一只羽毛未丰,举步蹒跚的丑小鸭,但他们坚信:有“志气”的相伴,它一定会变成美丽的天鹅,渐行渐远,渐飞渐高。

猜你喜欢
课题成员语文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