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耕
(黟县文化馆,安徽 黟县245500)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徽州境内群峰耸峙,沟谷纵横,河流清沏,溪水回环,处处呈现出水秀山灵、植被茂盛的景像,犹如一幅幅风景优美的图画,为徽州彩绘壁画提供了一个艺术平台。特别是徽州境内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徽派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为徽州彩绘壁画的诞生提供了创作与欣赏的基本场所。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州彩绘壁画应是当年徽商繁荣与昌盛的历史见证。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贾而好儒”是徽州人的人文特征,徽学是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方显学之一。以新安理学、徽派建筑、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州刻书、徽州文化为内容的艺术形式综合体,更是给徽州彩绘壁画奠定了内容上的理学教化作用和美学上的独特魅力,堪称徽州的“敦煌壁画”。
徽州彩绘壁画主要依存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中,其分布与古民居的保护遗存及徽派建筑民间传承状况相关联。据文化普查显示,徽州彩绘壁画主要分布在古村落古民居保护较完整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桂墩里、费家弄、关麓村、古筑村、南屏村、屏山村、宏村、卢村、西递村,歙县的小溪村、许村、雄村,休宁县的黄村,祁门县的历口村,屯溪区的黎阳镇,以及绩溪县龙川村、上庄村,婺源县的理坑村、汪口村、李村等。其中以黟县关麓村、古筑村、卢村、宏村承志堂保存最完整。代表性传承人主要分布在黟县龙江、南屏、关麓,歙县县城、婺源江湾等地。
中国古建彩绘壁画有其悠久的历史。从有文献记载的商末“宫墙文化”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唐宋以前多为宫廷彩绘、庙宇彩绘和洞窟彩绘壁画,南宋以后进入民间建筑。南宋定都紧邻徽州附近的临安,徽州民居建筑装饰深受宫廷彩绘影响,彩绘壁画又因独特的徽州文化及人文风格的融入,独具特色。
明代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回归简朴,彩绘壁画鲜有,至清代中叶徽商进入繁盛时期,徽州民居建设也进入昌盛时期,徽州彩绘壁画同时进入鼎盛时期。它是当年徽商财力、文化修养、儒学思想的集中反映,也是当年无数徽州画工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的集中展示。
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兴起,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贾而好儒”成为徽州人的主要人文特征。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商人资本的支撑,徽州人在建造自己的民居时,很注重民居的建筑装饰,除大量使用木雕、砖雕、石雕、书画匾额装饰外,彩绘壁画也是其选择的重要装饰形式之一。民居内部开始绘制大量具有人文情节及崇尚儒家思想的彩绘壁画,这也是商人实力的显示,运用彩绘壁画的形式在民居中表现忠孝礼节、福禄寿禧等崇高境界和美好理想追求,可以起到教化后人的作用。
随着民居彩绘壁画的盛行,大批民间画师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徽州民间绘画艺术的繁荣及人数在当时蔚然可观。这些民间画师在民居的板壁及云端和外墙上勾勒绘制,用自制植物、矿物颜料填彩,色彩以朱砂、赭石、藤黄、靛蓝、石绿、黑色为主。绘画形式也很有特色,人物、花鸟以“工笔”为主,山水景物以“写意”为主,多用“以工带写”手法来体现壁画创作的主题风格。
徽州彩绘壁画在清末、民国以后,随着徽商的衰败而濒危。由于徽商退出历史舞台,彩绘壁画艺术减少,但留下了一批画师在古民居维修和少量传统徽派民居建设中发挥作用。目前黟县、歙县、婺源等原徽州属地尚有一些工匠掌握绘画技艺,且在古民居及祠堂的维修中发挥作用。
徽州彩绘壁画,是一种民间传统绘画装饰艺术,被广泛运用于徽州古民居中,成为徽州古民居建筑营造中除三雕艺术之外不可缺少的另一门艺术。它是由当地民间画师使用本地的矿物、植物等原料制成染料,在古民居、祠堂内的前厅、正厅、后厅的云端(天花板)、窗扇内外裙板、厢房天花、厢房内壁、满顶床上方的阁楼门板以及古民居、祠堂外立面的马头墙、门楣、窗楣上绘制而成。
徽州彩绘壁画所处的位置除民居中大厅的云端上有所显现外,其余大都隐藏在民居的厢房、阁楼内,因这些地方是主人的私房领地,外人一般不得入内,使它躲过了一场又一场的人为劫难,也使它得以大量完整地保存至今。又因古民居的厅房内一般少光晦暗,使彩绘壁画色彩的保持仍然呈现栩栩如生的状态。
徽州彩绘壁画表现的主要内容很多。徽州因崇拜儒道思想,彩绘壁画成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一种方式,接受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崇王教育,追求的是心目中的小康盛世,如“文王访贤”、“太公垂钓”、“渔樵耕读”、“麒麟送子”及“百子闹元宵”等;儒家的“以孝治天下”讲究的是忍让、孝慈,以和为贵,群僚同乐,体现中庸哲学,如“张公意的百忍图”、“群英会”等;还有讲仁义,感恩荣,亮节气,敬孝心,如“郭子仪上寿”、“苏武牧羊”、“商山九老”、“一诺千金”、“竹林七贤”等;也有的体现民间故事、历史掌故、文人轶事,如“张良进履”、“东坡赏砚”、“林逋放鹤”、“牛角挂书”、“负薪苦读”、“曦之爱鹅”等;表达文风独茂,向往入仕,如“十一郎教子图”、“三娘教子”、“五子夺冠”及“状元及第”等;另外还有大量的童子图来表达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从中可看出徽州人的理想追求、处世哲学和审美取向。徽州彩绘壁画是徽州人文化修养、儒学思想的集中反映,也是历代无数民间画工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的集中展示,传承至今仍具有启蒙、教化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徽州彩绘壁画内容布局也有讲究,厢房内主要表现汾阳王上寿、公意百忍、文王访贤、三娘教子的内容;窗裙上则有“麒麟送子”、“鸣锣开道”、“童子图”及“福禄寿禧”等画面;厅堂云端上主要表现人文典故、历史故事及祥云、凤打牡丹等题材;外墙则表现梅兰竹菊、渔樵耕读、八仙等内容。画师虽为民间工匠,但画面繁而不密、粗简放纵,画工技艺精湛,雅儒盛浓,明清文人遗风颇显。
徽州彩绘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与徽州文化一脉相承,反映了徽州人的处事哲学、文化修养和理想追求,体现的是中华文化优良的传承典故,是徽文化不可多得的标本和缩影,也是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1.艺术性
徽州彩绘壁画深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和文人画的影响,其艺术风格有别于北方的描金填彩、大红大绿和庄严雄伟之势。壁画秉承了中原文化的特征,以达到“意匠经营,格法洒脱”之意境为目的,大有新安遗民的高古与苍茫的情结,呈现着淡然治洁的文人风格;在绘画上充分呈现新安画派之风,体现徽州山水意境和儒家文化的人文追求,人物、动物、花卉多以勾勒填彩,有的以工带写,构图顺势而起,画面大气,布局合理,所绘人物生动丰满,花鸟则楚楚动人,山水则远淡萧疏,有苍茫灵寂之感。人物、花鸟设色丰厚,山水用色清雅。画面多呈文人隐若超然的简洁意象,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其独特的艺术性奠定了彩绘壁画在徽州美术上的重要位置。
2.丰富性
徽州彩绘壁画依附的建筑空间为古民居和祠堂,分布在室内的厅堂云端、厢房内部板壁、阁楼、满顶床的彩盖和窗扇裙板上,以人物画居多,山水、花鸟附之;外空间则在古民居及祠堂的四周墙头(马头墙)、门楣、门罩、门楼及窗楣上,多以八仙和吉祥如意花草呈现,以墨线法勾勒,朴素淡雅,与白墙黑瓦的民居色调协调相宜。
3.地域性
徽州彩绘壁画附着在独特的古民居结构中,与民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特别是在外部的马头墙上,观赏性、审美性较强,极具徽州民间地域特性。民居的特点赋予彩绘壁画不同的呈现形式及制作方式。板壁画的底坯采用当地产的老灰、骨胶或桐油,按一定比列搅合打底而成,以增加板壁上绘画的张力与表现力。而采用的植物、矿物颜料也多就地取材。
4.平民性
徽州彩绘壁画展示的画面内容与徽州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徽州人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日常处世哲学,表现百姓对美好理想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贾而好儒的文化修养和“寓画于教、以画传儒”的朴素情感。
现保存在徽州古民居中的历代无名画师的彩绘壁画据普查有近万幅,其中黟县一处就有3 000多幅,主要分布在关麓村、南屏村、古筑村、宏村、卢村等古村落中。典型作品有宏村承志堂云端上的“凤打牡丹”、“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关麓八大家中的“唐明皇出巡图”、“五老观图”、“文王访贤”、“老子出关”、“商山九老”、“范蠡扁舟”,南屏、卢村内的“百子闹元宵”、“麒麟送子”、“风尘三侠”,歙县小溪村丛林祠庙中保存的明代丁云鹏绝笔壁画罗汉及二十四幅观音图,休宁县黄村某宅的 “童子图”、“弄璋叶吉”等,还有徽州区呈坎村宝纶阁彩画,绩溪县文庙彩画等。
民国后,由于徽商的衰败,徽州彩绘壁画失去经济的支撑,画师与同时期徽州三雕工匠一样,纷纷改行,仅有少量画匠在民间求生。
以黟县为列,1986年黟县开展古民居普查时,据关麓村画师77岁老人汪觉民回忆,至建国初,黟县民间仍有近百名画匠掌握彩绘壁画技艺,当时徽州区域内至少有六、七百艺人以此为生,从事此行业。
徽州彩绘壁画主要由民间艺人绘制。他们地位不高,不见记于史籍,仅被视为工匠。在2009年10月非遗普查中,据现任关麓村村委会秘书的汪景裳(汪觉民之子)提供的口述信息,在黟县的关麓村、古筑村、南屏村一带仍保存有彩绘壁画传承人谱系。从第一代传承人汪觉民(1911-1993)始,到现在第三代传承人已有百年的传承历史了。随着古民居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彩绘壁画传人迎来了生机。彩绘壁画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现有第二代查德卿及其徒弟叶开发,其中以第三代传承人胡晓耕、吴晓哲、余忠明等为骨干,他们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师从刘方枳、查德卿等从事彩绘壁画修复技艺,曾完成了西递敬爱堂、追慕堂、迪吉堂,宏村汪氏宗祠及古民居中的彩绘壁画的修复和创作工作。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关于徽州彩绘壁画的研究,除了个别爱好者对“徽州墙头画”以及因近年黄山市宗教文化的发展而引起的 “徽州道释画”有所粗略涉猎外,尚未开垦新内容。
从现在的研究看出徽州彩绘壁画的重要价值在于几个方面。
徽州彩绘壁画是研究徽州文化和民间绘画技艺发展的活化石,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典型标本和缩影,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瑰宝,有徽州民间的“敦煌壁画”艺术之誉,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民间美术上都据有重要的地位。
徽州彩绘壁画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的是中华优良的传统典故,在情感、思想、形式、内容上,有着理学教化作用和美学上的独特魅力,尤其处在与人类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民居中,其潜移默化的教化、教育意识更加直接,文化熏陶的效果更加明显。
徽州彩绘壁画的传统人物、山水、花鸟画法继承了中原的特性,并与新安画派相揉、一脉相承。勾线劲挺,落墨填彩笔致清阔,生气十足,大有儒风高古、气韵闲逸之味。文人画的情调、意境的形神,将艺术与品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且多是没有任何留名的民间艺人们发自内心世界的创造,朴素而真实。
传承徽州彩绘壁画,领略中华优秀传统典故,特别是当中传递的儒家思想,对当前的意识形态教育有着积极的一面。其艺术性与文化价值也给我们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现代民居装饰中将美学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寓画于教”的新功能,不仅对提高现代家居文化品味和传统文化内涵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也为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