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高襟吞日月 从来大度吐虹霓——评陈文增诗词

2015-08-15 00:47孙文莲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空灵陈先生庐山

孙文莲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

陈文增是中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及诗、瓷、书三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诗、瓷、书三联艺术独冠一绝,已名播海内外。近读其诗词作品,颇有感受,甚觉可圈可点,值得细赏和研究。通过研读其诗词还可以更深切、细微地认识其本人。其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领略。

一、空灵、飞动之美

空灵之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经典艺术所共同具备的审美特质。所谓空灵,就是强调艺术作品中要留有“艺术空白”,为欣赏者开拓一个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激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并使人沉浸于其中,去补充这个空间。惟其如此,艺术作品才能有它的魅力,获得恒久的艺术生命。相反,如果艺术品太具实,就会剥夺了欣赏者参与再创造的机会,让欣赏者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使艺术作品本身失去它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中国艺术理论家都特别强调这种艺术空白。清初画家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也说:“……中国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无笔墨处却是飘缈天倪,化工的境界。”[1]68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有著名理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唐代司空图也强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之美。空灵,已成为衡量艺术作品优劣得失的恒定标准,我国历代的经典艺术作品,也无一不具备这一特征。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中,抒情主人公的身世、经历、身份,一概不写,只描绘一幅生活的画面,甚至连抒情主人公的容貌、体态、内心情感也没有一笔涉及,但通过玲珑莹澈的画面描写,女子的高贵身份、娇美体态以及她内心排遣不掉的愁思和怨情,都活生生展现在眼前了,并且能够使读者由此超越出去,达到对人生滋味的品尝和对生命机缘的领悟。艺术,因为空灵,才含蓄蕴藉,美不胜收,独展神韵。

陈先生的诗词,总体上也已达到了空灵的境界,尤其是描摹山水的诗词,如下面《登庐山》诗:“九江借道上庐山,试问葱茏四百旋。惬意云扶崖畔草,多情水接雾中天。茫茫漫忖春秋过,凛凛方知日月寒。吾至俨然成贵客,玉皇仪仗礼于前。”[2]35此诗前四句仅用28字,既写出了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也写出了庐山美之特色:雄、奇、险、秀,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可谓字字锦绣。尤其第二联,读来更觉身临其境,似乎自己也浸润了庐山的雾岚和清润。此外,诗中通过“试问”“惬意”“漫忖”等词语,把一个从容、舒展、精神饱满,又颇具主人翁姿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活脱脱地展现了出来,真情真景,跃然纸上,并且使读者油然而生超越生活琐屑平庸,追求高蹈人生境界的联想和激情。又如《庐山恋曲》诗:“谁与庐山结有缘,鄱阳映照美婵娟。秋波递处盈盈巧,春韵吟来阙阙鲜。缘事情牵身渐瘦,萦怀梦掬月归圆。长稽久愿承双诺,道德人心共世传。”[2]36把庐山与鄱阳湖相恋的美丽传说镶嵌入诗,一幅古典缠绵的爱情画面映入眼帘:庐山在其情人鄱阳湖的映照中更加美丽莹润,秋波盈盈如含雨露,魂牵梦萦销得人憔悴。人来攘往万古沧桑,一对恋人信守誓言承诺,迎送月圆月缺……读罢沉吟,既能回味于古韵传说的生动,又向往于庐山鄱阳湖的幽幽润润。庐山、鄱阳湖,是人间的仙境,更是人世间理想恋情的摹本。当然,也是作者审美理想的烛照升华。再看七绝诗《榴花赋》:“美人五月下天堂,碧玉红腮一夜妆。新润初羞今世语,三分小露七分藏。”[2]105把石榴花初开未开,于绿意掩映中红艳夺目之特点,尽皆写出。是九天仙女下凡尘?还是深闺少女初识人?美艳,娇羞,清润,花之魂,人之态,难分彼此。花初开,酒微醺,情半掩,少女欲语还羞犹抱琵琶半遮面……多么美好多么难得的人生妙事!美不胜收,引人无限飘缈遐思。还有七绝诗《赴涞源道中》:“炎炎不觉换清凉,木竞葱茏鸟啭芳。难说空濛何处妙,无尘世界嗅花香。”[2]67世外桃源之境扑面而来。有景有境,有人情有意蕴,难以言说,却不难体验。离尘出世,深幽静翳,物我两忘。人生就是不断地出发和回归,一方面,开拓进取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回归自我回归本真,融于自然,陶然自得。一个“换”字,既是现实行进中道路的转折,也是人生角色的转换。劳逸结合,进退有度,入世出世……人生、禅意、哲理,一切尽在不言中。

优秀的诗词作品,不仅鲜活如画,含蓄蕴藉,而且能够使读者由此诗超越出去,展开对人生境界的追问和遐思。这就是“灵”的空间,是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诗化。或许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察觉这么多,但是他炉火纯青的艺术修炼,自然而然就在作品中流溢出无限的韵味。蓝天不说,它给予我们辽阔;森林不说,它给予我们清凉。“诗无达诂”说的正是这一现象。作品有了空灵之境,它就不是单一的、枯薄的,而是立体的、圆润的,它是自然之景、生活之景与宇宙意识以及自我生命情调的融合。

陈先生的诗词除了空灵蕴藉,耐人咀嚼,启发联想之外,还具有飞动之美。所谓飞动,是指在艺术的审美空间里,不是死寂不是僵化,而是充溢着生命的律动和心魂的无限可能。唯其灵气往来,动态万千,空灵之境才有魅力。所以空灵就意味着飞动,有了飞动,才显示空灵。艺术世界里,绘画、雕塑、书法、舞蹈、音乐,无一不蕴含着生命飞舞的状态。就连建筑艺术,也要以“飞檐”“翘角”使其呈现出振翅欲飞之势。这种审美理想,也早就被诗家所强调。唐代皎然提出“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司空图承接前人思想,在其《诗品》中专设《流动》一品,以示对飞动之美的赞叹。清人王夫之也说:“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动人无际矣!”[3]188宇宙本身就是一个灵气飞动的世界,人的生命同样跃动不息,活泼绚丽。所以飞动之美自然也成了艺术家追求的目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不都是呈现了一种活泼泼的生命状态吗?不也正是有活泼泼的生命状态的呈现,作品才有了灵性有了韵味吗?

请看陈文增先生的诗句:“惬意云扶崖畔草,多情水接雾中天。”[2]1“长林漫漫凝烟碧,大日腾腾入镜圆。”[2]1“清风已改平明抖,细雨如期作晚飘。”[2]2“万壑初装银世界,千松漫削碧芙蓉。”[2]2“九霄布雨耕凡土,七女抛钩钓鄱阳。”[2]2“裁成妙句留君步,唤醒佳人做尔邻。”[2]178“自古高襟吞日月,从来大度吐虹霓。”[2]178“雨泣孤山怜壑草,风摇落日咽泉林。”[2]29“桃源雨润辉煌果,琼树鹃啼茁壮枝。”[2]30……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本来是没有性情的自然之物,但在陈先生笔下,都有了生命,有了行动,写出了自然之灵气,之活泼,之可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试想,世间万物,哪一个不是因为鲜活的生命律动而可爱?哪一个不是因为与人的生命状态有了契合而传神生色?陈先生善于使用动词,化静为动,使所写之物活跃起来了,使整个诗词活跃起来了。苍茫天宇,虫鸟百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宇宙本是一个生生不息灵气飞动的世界。这灵气的飞动映照于作者心头,作者再把这飞动的韵律浓缩于艺术,艺术也便流光溢彩,光耀绮靡。实际上,这样的灵动之美之趣,不仅仅是凭借艺术技巧便可抵达,而更是作者活跃着的生命激情和饱满的创造力的体现。“状飞动之趣”就是传神写照。所谓传神,即是指所写之物的神情状貌,也指作者自己蕴含其中的内在精神。以上所引诗句种种,不难看出陈先生胸中千壑、吐纳无碍的高蹈的人生境界。

二、雄奇、劲健之气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4]60在这里,“气”是指作者自身的精神气质,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特征。这句话的意思是,创作者的精神气质各个不同,从而形成各个不同的艺术风格。即作品的风格特征要受作家自身的气质秉性所制约,不能勉强为之。

陈先生作为成功的企业家、闻名遐迩的工艺美术大师,有着开拓进取、坚毅自信、视野宏阔、博学多识的品格,这样的品格浸润到诗词创作中,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他雄奇、豪壮的艺术风格。试看:“万壑初装银世界,千松漫削碧芙蓉。”[2]2“九霄布雨耕凡土,七女抛钩钓鄱阳。”[2]2“四时烟雨三千幅,百味人生亿万题。”[2]3“冠啸千年雨,根盘十里秋。”[2]102“五千岁雨耕金壤,二万仞峰播火花。”[2]31“水泼千秋画,松吟万古章。”[2]53“水洗千秋月,云招四海仙。”[2]100“华章万世存肝胆,佳句千秋励后人。”[2]92……这些诗句中都用数词,且多为巨数词,展现出时间的绵延流长和空间的邈远无极,立意高远,诗境开阔大气,隐隐传递出一种继往开来、独领风骚、自信豪壮的胸襟和气概。陈先生并非是只读圣贤书,万事不关心的人,相反,他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经历过我们国家的历史变迁转折,少时饱受苦难,青壮年时欣逢盛世,肩负起恢复定瓷的历史重任;在恢复定瓷生产的漫漫长路中,又经历了几多磨难几多挫败,付出了几多心血几多忧愁,经过漫漫求索艰辛付出,最终使沉睡了八百年的定瓷工艺重放熠熠光华。这样的身份和经历,这样的坚持和成就,使得陈先生与一般的文人区别开来,那就是雄浑的气魄以及排山倒海的气势。他不拘泥于风花雪月和一己的无病呻吟,不沉浸于牢骚和戏谑,而是关注时事,关怀民生,抒写豪情壮志。

陈先生在情感表达上不掩抑不收敛,而是喷涌而出,滚滚而来。平常的语言难以传达,就用夸张用神话或用典故。句式上或诘问或祈使,都增强了作品的气势。比如:“九江借道上庐山,试问葱茏四百旋。”[2]1“欲撷芳馨不畏艰,群英论剑上高巅。”[2]1“指问离天几步遥,临窗极目望云涛。”[2]2“开天哪个丹青手,画出庐山此般奇。”[2]3“何必鬓边悲白雪,方塘信步译天诗。”[2]117“漫云险处绝人步,看我青峰唱晓天。”[2]214“有酒何妨今日醉,春风似客座中留。”[2]177“千秋几个堪如此?一器犹能化百忧。”[2]183“何方炼得神仙骨,焰火炉中岁月遐。”[2]182“任他缺缺圆圆月,步踏风风雨雨天。”[2]222……这样的诗句,凸显了一种当仁不让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担当、追求、探索,这岂不是时代的最强音!

除此之外,其诗词作品中还多用“玉皇”“老君”“丹炉”“天宫”“吟龙”“啸马”“星汉”“虹霓”“风云”“婵娟”“玉兔”等意象,这些意象,超越现实生活的平庸琐屑,更增添了诗词雄奇浑阔之气势。有时,作者还直接抒情感慨,“攀山不避云崖陡,蹈火何辞脚步低。自古高襟吞日月,从来大度吐虹霓。”[2]178“我有大气傲王侯,一业为重百金轻。”[2]171“小钱做事不窝囊,南北东西敢步量。”[2]179……极具现实又极富理想,极平实又极雄奇。如果说,空灵飞动之美,侧重于展现陈先生的审美高度和艺术成就,那么,雄奇、劲健之气,则侧重于陈先生自我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

三、自然洒脱之态

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同时拥有两种甚至多种笔墨。苏轼在高吟“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雄浑豪放之声时,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切哀婉;杜甫表现“车辚辚,马萧萧”的沉郁顿挫格调时,也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之柔婉细腻;李白吟啸“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雄奇飘逸格调时,也轻吟“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的清新朴素之情……艺术家的生活经历越丰富,艺术才华越充沛,则表现在艺术创作中的风格特征就越不拘泥不单一。他们总是不断地去开拓新生活,尝试新体验,探索新的艺术领域,绝不固步自封,千篇一律。

陈先生的诗词,除了以上所举“雄奇、劲健”之风格外,还兼有“自然洒脱”之特色。可以说,“雄奇、劲健”是其诗词作品的主旋律,贯穿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而“自然洒脱”则是其创作的和声与变调,是主旋律的丰富和补充。皎然在《诗式》中说:“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2]126又说:“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2]129,“不顾词彩,风流自然”[2]130,才是至美的诗境。李白则强调诗歌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不能“雕虫丧天真”。这种审美思想的基础当是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之说。他们都在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然朴素。不论是情感思想,抑或词句形式,都应该不掺假不伪饰不做作。情感自胸臆中自然流出,景象从生活中俯拾而来,词句脱口而出,才浑然天成,自然朴素。这一审美原则在我国美学史艺术史上备受推崇。“冰凌一夜覆窗台,但念高堂日日哀。犹是家贫炉未起,披衣无计久徘徊”[2]65,这是陈先生创业之始,客居山西代州遇大雪,思及家中父母,怆然而作。全诗看不到刻意的形式,也没用生涩的字词,只看到一位羁旅在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宿住宾馆一夜醒来,发现外面窗台上已覆盖了厚厚一层冰雪,念及家中父母,因贫困并未生起炉火,喟然愧然凄然焦然,坐立不安,徘徊良久……感情真挚,表达自然朴素,似是纠结的自言自语,也似是黯然无计的一声叹息。不为作诗,只是心声的自然流露;不假修饰,只是家常的话语。“帘纱影里笑频声,动以云鬟步自轻。多少楼堂霜覆雪,莺啼此处早春风。”[2]69写县城一小小理发馆里,欢声笑语,青春活泼的场景,自然流畅,生动如画。“雨作东家我坐宾,客随主便赏清纯。开怀忽做儿时乐,收足方知老大身。”[2]96不刻意不雕饰,信手拈来,自然率真,憨态可掬。还有“村姑遍野语声柔,不尽东风逐水流。八月中原千尺雪,天庭玉帝可知否?”[2]176(写八月棉田)“农家不在累当初,哥嫂躬身日理锄。秋地深耕除恶草,春溪小引种鲜蔬。”[2]10“一曲心声荡山坳,唱圆明月多时。原非昨日旧干支,爷娘炕上坐,儿女读新词……”[2]21诸如此类,如身边事如家常话,却又生动明朗,清新自然,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认为人本身的精神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基础。黑格尔也认为,风格说到底是主体与对象的契合:“从一方面看,这种独创性揭示出艺术家最亲切的内心生活……可以说,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者的主体性来的。”[5]372陈先生作为成功的企业家,历经风雨和磨砺,大浪淘沙独领风骚,他的自信和坚毅,他的睿智和刚强,他的视野和理想,都熔铸在了诗词作品中,形成了雄奇、劲健的艺术风格。此外,陈先生出身于农民,生长在一片朴实淳厚的土地上,即使事业有成,也从没有脱离那片热土,所以骨子里有着天然的率性和朴拙,并热爱着身边乡亲们的生活。所以其诗词作品中,又自然而然地流溢出一股清新朴拙、自然洒脱的风格特色来。当然,无论是雄奇劲健,还是自然洒脱,都离不开炉火纯青的艺术涵养。因为艺术风格并不直接等同于人格,它必须要有艺术语言的诗化而出。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陈文增.陈文增诗词[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3]顾祖钊.艺术至境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4]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德]黑格尔.美学: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空灵陈先生庐山
空灵清爽 蓝色仲夏
永远的怀念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空灵、轻盈、秀雅的瞿利军
《李白 庐山谣》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中国传统的“虚静”观与文人园的空灵之美
千载空灵岸 悠悠湘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