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琴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
朱良志先生在《南画十六观》中指出:“在中国绘画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元代艺术家倪瓒(云林)是一位特殊人物,他是宋元境界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绘画风气转换的关键人物,他的名字几乎就是风雅的代名词。在明清以来的绘画乃至其他一些文人艺术中,存在着一个‘倪云林模式’。但对于明清以来很多艺术家来说,倪云林几乎是个谜,人人说云林,仿云林,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接近云林。”倪云林之所以难以接近,原因在于,绘画是他表达思想、呈现生命困境、寻求解脱困境的一种手段。这种用于表达思想、呈现生命困境的境界语汇具有独特性,它包括感受力、想象力,还有生命的穿透力,一种对生命的深刻认知。这种境界语汇的独特性,源自人的境界的独特性,而人之境界的提升不仅仅在于读书,更需要心性修养的提升、心灵境界的涵泳[1]97。
朱先生还进一步强调说,这位以“图像思考的艺术家”经常以精纯的笔墨敷陈自己的思想,以图像展现他对绘画“真性”的回答,因此“云林的高妙之处,在于其艺术背后所潜藏的思想和智慧”[1]96-97。朱良志先生还将“倪云林模式”精辟地概括为:“其一,其构图有相对固定的形式,如学界所说的‘一河两岸’;其二,其画中表现的意象经过‘纯化’,也有大体稳定的面目,如总有疏树、怪石、空亭等等;其三,其画的幽冷寂寞的气氛也是相对固定的。”[1]97我们细读倪云林《清閟阁遗稿》《清閟阁全集》等文本可知:“一河两岸”的构图形式体现了云林以绘画呈现生命的困境并寻求解脱困境的努力;其画面的疏树、怪石、空亭等“纯化”的意象有其特定的内涵;其画面幽冷寂寞、有静气,与其思想境界密切相关,正所谓“境静尘虑清”[2]。三者体现了“倪云林模式”在画面结体、意境方面的独特性。
在云林友人周南老眼里,云林学问渊博,“经、史、诸子、释、老、岐黄、纪胜之书,尽日成诵”;“性雅洁”,清閟阁中“古鼎彝、名琴陈列左右,松桂、兰竹、香菊之属,敷纡缭绕,而其外则乔木修篁,蔚然深秀”;其一生“依隐玩世与时违”,“望之者识其为世外人”[3]。倪云林则自称“迂疏”,经常指出自己“任真”、“拙”的个性特点,以“身同孤飞鹤,心若不系舟”[4]比拟自己的身世。从其“我拙唯任真”[5]诗句可知,云林外在的“迂疏”“拙”等行为,源自其内在的“任真”个性。而所谓“任真”,就是一言一行都能“不乖其守”,所守为“力学仰颜(颜渊)闵(闵子骞)”[6]。陶渊明作为“任真”者的典范,体现了古君子之德[7]。因此,君子与俗物(身份)、任真与翻云覆雨(处事原则)、“彼溺于利,我以吾义;彼自暴弃,我以仁智”(人生观、价值观)[8]等矛盾冲突,一方面外化为他的“白眼视俗物”[9]“一语不投机,归欤宁再见”[10]“避俗如避仇”[11]等行为特征,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其生命的困境。
为了超越生命的困境,云林与“瑟琴图史砚为邻”[12],与遵行“古道”、有古风的有德君子为友(如张羽),寂寞地追求他的“清虚事业”[13]。焚香、弹琴、作画、茗茶都给他带来了片刻的“清欢”:
“清夜焚香生远心,空斋对雪独鸣琴。”①
“棋枰消永日,琴调寄闲情。”②
“清琴咏雅宁谐俗,浊酒攻愁似有功。”③
“时援清琴坐,还同白云宿。”④
“长叹悲人寰,弹琴想天际。”⑤
在云林看来,观花听琴、焚香弹琴等能让他形神欢畅,在体悟琴道的过程中超越人生短暂的存在,与古人并肩相接;至于作画,不过“写胸中逸气”“图清思”[14]、闲咏(铺陈自己对人生的思考)⑥而已,他在《答张藻仲书》中解释说:“(倪)瓒比承命俾画陈子桱《剡源图》,敢不承命。惟谨自在城中,汩汩略无少清思。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15]这段话中,云林将绘画区分为精微图写景物之形色与“逸笔草草”图写景物之神采两种类型、“图写景物”(娱目)与“自娱”(写心)两种功能。在他的眼里,“渚上疏林枯柳,似我容发,萧萧可怜”[16];在他的笔下,“远岫疏林亦耐看”[17](周南老评之为“苍劲妍润,尤得清致”)。何以耐看?因为他“以精纯的笔墨敷陈自己的思想”,以空亭、疏树、怪石等纯化的意象组合“展现他对绘画‘真性’的回答”。亭子是云林山水的重要道具,它的地位简直可以与京剧舞台上的一桌两椅相比。他的亭子就是屋,画亭子就是画人的命运[1]。因此,倪云林模式中孤独的空亭,作为具体的存在物,它可以“息跻攀”“足清眺”,可以“聊以赋闲居”[18];而当亭子被抽去时空关系、被视为人生命的居所时,它就将一般的生活记述转化为人与宇宙的对话,就传达了画家对人生的困境——“身世等行客”的追问,以及以“天地一蘧庐”[19]式思维为超越手段的总体思考。
云林晚年驾着一叶扁舟,四处飘荡,“此生寄迹雁遵渚”[20]的生活经历,使他写出了“要识清虚甘寂寞”的诗句[21]。清虚可以“怡神”养性,可以令人“忘世傲”[22]。世所傲者,不过名利而已。在云林看来,“彼云财斯聚,我以道为富”[23],且“生死穷达之境,利衰毁誉之场,自其拘者观之,盖有不胜悲者;自其达者观之,殆不直一笑也。何则?此身亦非吾之所有,况身外事哉!”云林一生追求“清虚事业”,这也增加了他的寂寞感:
“断送一生棋局里,破除万事酒杯中。清虚事业无人解,听雨移时又听风。”[13]
“要识清虚甘寂寞,何如快活地中仙。千岩万壑松窗里,烂醉吟哦石上眠。”[21]
“有道忘情观物化,清言如在想人存。……一奠山泉荐芹藻,古心寂寞竟谁论。”[24]
倪云林模式中“幽冷寂寞”的绘画意境与其人生寂寞感密切相关。正如朱良志先生所言:“寂寞,不是云林画中偶尔显示的气氛,也不是作为时令特征、景物特征的外在氛围,甚至也不是云林落寞情绪的表象,而是他的‘思想之语汇’,是展现云林独特生命智慧的境界语汇。”[1]而这种生命智慧,是将道禅哲学的无情观引入他的艺术世界,强调对外物“不爱不嗔”,亦不应,也就是去世俗功利、去知识拘牵、去明争暗斗,强调无羁绊的心灵状态(即“心若不系舟”),在更高层次上表达自己的生命关怀[1](如“百年聚散如落叶,行客居人俱可怜”)[25]。
董其昌认为,云林的精髓只在“幽淡”二字。朱良志先生从“幽”字出发,分别从“幽深”“幽远”“幽静”“幽秀”四个方面来解读云林艺术世界中所包含的独特思想和智慧。本文以静气为线索,讨论倪云林模式蕴含的“境静尘虑清”[2]命题及其影响。
首先,“境静尘虑清”命题表明,画面意境的幽静源自画家本人的“尘虑清”。至于“尘虑清”,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离却污秽(现实的蠢蠢欲动)、烦恼(生命的脆弱感),从而获得生命的平衡感[1],如“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26]二是以琴瑟、图史等养性、养正、养浩然之气[27],如《听琴》:“久滛郑卫乱吾耳,忽复古初之雅音。我思古人禁忿欲,用此养正而钩深。”[28]在《徐良夫耕渔轩》中,云林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敬慎诚笃,德罔三二。四勿是事,三益斯萃。彼溺于利,我以吾义。彼自暴弃,我以仁智。”[8]“四勿”,是孔子对弟子渊源“何谓仁”问题的答案,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三益”指“友直”“友谅”“友多闻”。至于人生如何远离污秽和烦恼,云林的回答是:“富贵真可羞,功名竟何物?”[29]又说:“戚欣从妄起,心寂合自然。当识太虚体,勿随形影迁。”⑦我们知道,对于传统的“画如其人”命题,倪云林时代主要围绕品格展开论述,强调人品高则画品高,以人的境界论画的境界者很少。我们知道,对于人品品评,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而对于人的思想境界的区分,则可以找到相对具有普遍性的标准,以此区分流露画家思想境界的绘画境界,普遍性就更高了。其次,“境静尘虑清”命题除了表明绘画境界语汇的独特性,源自人的境界的独特性外,我们从云林“载耕载渔,爰读我书。……敬慎诚笃,德罔三二。四勿是事,三益斯萃”,“零露溥夕影,端居澄俗氛。恬淡斯寡欲,荣名非所欣”[8]等诗句可知。云林认为,人的境界的提升,不仅仅在于读书,更需要心性修养的提升、心灵境界的涵泳。再者,“境静尘虑清”命题还蕴含有静气之作为上品的意思。
倪云林之后,明末书画家董其昌将云林画视为清浊的标志,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中直接以境界论画(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等),并提出了一条品评书画的“静气”标准。画面是否有“静气”?因为“山川之气本静”,且“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如何为造化传神写照?“若非静观,难得其理”⑧。如何能静?“尘虑清”[2]。何谓“尘虑”?用云林的话说是“以财斯聚”为富(非以道为富)、拘泥于世俗礼法[19]。笪重光则以“仆本东吴江上客,身闲不复羡通侯”⑨来表达自己的尘虑之清。
在笪重光等人看来,人静则笔静、境清。正如恽寿平和王翚解释“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时所言:“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恽寿平还创作《江山静气图》,以“落花归风偶然值,断云栖乌谁相知。春山无言出岚雾,花房何心饮天露。木叶澹澹神灵雨,碧草茸茸鸥鹭聚”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山川“静气”的体认,还以“鬼工夜语索墨精,蒸起灵烟满纨素”显示对有静气之作的概括⑩。可以看出,笪重光以境界论画,是接续倪云林以人的境界论画之境界的传统。
因此,倪云林模式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拓展了以图像进行思考、以笔墨敷陈自己的思想的画学模式;二是凸显画境乃心境,乃人之思想境界,强调通过读书养性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创造有静气、高境界的文人画作品;三是提出了一条以人的境界论画之境界的评价标准。
【注 释】
①②③④⑤ 分别见倪云林.清閟阁遗稿:卷七[M].雪不止重寄;同书卷三.惟允契友工为诗歌,而围棋、鼓琴无一不造其妙,虽游名公卿间,无意于仕进,故写竹枝奉赠,又赋此诗。同书卷七.和甘白先生乐圃林居二首,甲寅六月五日、同书卷二.赠友生。同书卷二.次韵张伯琦.
⑥ 倪云林.清閟阁遗稿:卷二[M].题画:“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
⑦ 倪云林.清閟阁遗稿:卷二[M].金君伯祥名其先君墓左之室曰“瞻云轩”,盖以喻夫孝思油然之义也。若夫父祖之魂气精神,其吻合感通之妙,斋思则如见,敬祭则来格,开牖而天光临,凿池而泉脉动,“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者”云,岂足为喻哉?于是,广其义而为之赋诗.
⑧ 笪重光.画筌.
⑨ 笪重光.江上诗集:卷八.江上吟.
⑩ 恽寿平.南田诗:卷二.江山静气图.
[1]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倪云林.至正二十三年正月廿日,余与诸友集于贞松白雪轩,其地林石奇胜,窗牖明洁,且主人好文尚古,有文武材,款坐设肴醴,相与啸咏,以小谢“云中辨江树”分韵,各赋得辨字[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倪云林.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M]//清閟阁遗稿:卷十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倪云林.答徐良夫[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倪云林.赠张士行[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6]倪云林.樵海诗集小引[M]//清閟阁遗稿:卷十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7]倪云林.酬云浦[M]//清閟阁遗稿:卷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倪云林.徐良夫耕渔轩[M]//清閟阁遗稿:卷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9]倪云林.述怀[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0]倪云林.次陶蓬韵送叶参谋归金华[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1]倪云林.老铁在素轩醉书[M]//清閟阁全集: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2]倪云林.环绿轩[M]//清閟阁遗稿:卷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倪云林.至正十四年二月廿五日雨,郯君九成留宿高斋,篝灯为写《春林远岫图》,并次其韵[M]//清閟阁遗稿:卷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4]倪云林.跋画竹[M]//清閟阁遗稿:卷十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5]倪云林.答张藻仲书[M]//清閟阁遗稿:卷十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6]倪云林.跋画[M]//清閟阁遗稿:卷十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7]倪云林.题画[M]//清閟阁遗稿:卷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8]倪云林.为潘仁仲写梧竹草亭[M]//清閟阁遗稿:卷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9]倪云林.恻恻行[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0]倪云林.夜宿张判府环绿轩赠玄度[M]//清閟阁遗稿:卷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1]倪云林.船中[M]//清閟阁遗稿:卷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2]倪云林.卧病[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3]倪云林.蘧庐诗并序[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4]倪云林.同通书记过郑先生旧宅[M]//清閟阁遗稿:卷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5]倪云林.春日送别余一秀才[M]//清閟阁遗稿:卷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6]倪云林.居竹轩[M]//清閟阁遗稿:卷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7]倪云林.和拙逸先生闲居韵[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8]倪云林.听琴[M]//清閟阁遗稿:卷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9]倪云林.次韵别陈明德[M]//清閟阁遗稿: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