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0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悄然深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也给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阻力,再加上中国农村民众受教育水平偏低,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等原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摸索出既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又能以科学的手段处理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仍值得探讨。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意义,这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首要任务。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关注”二十字方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理念才首次被确认。在新的经济环境和历史背景下,这二十字的提出预示着农村综合改革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有了新起点、新目标,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农村经济和农村文明比翼双飞的新局面。
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是推进农民现代化、文明化和知识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蓝本,全面打造有别于传统农村文化。这种异于城市文化的新型法制、健康和科学的新农村文化,囊括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等。这一新目标涵盖了农村文化领导体制、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资源、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机制等多领域的建设,是一项牵涉面广、综合性高的价值建设工程。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建设可以在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为GDP的增长提供精神动力。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必然是文化建设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农民在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差距大,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缺失,文化产品匮乏等原因均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偏低,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上的阻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正面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主体。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新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继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在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只有对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对不足加以改正,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来之路。
1.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一是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开发。二是农村地区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农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的文化基础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将互联网络、有线电视和有线电话等现代化媒体引入农村,阅览室、文化大院和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新宠。
与此同时,中央相继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来缓解农民、农村和农业等问题,减轻农民生产负担,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文化综合素质。
2.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还相去甚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仍不协调,农村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脱节。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市场经济得以大展拳脚,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激烈碰撞过程中,城市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性,逐步走进农村,使得农民被迫接受与自身经济发展不匹配的文化,一些地区和民众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发展,使得他们的文化根基动摇。
二是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配套的基础文化设施在逐步完善,但是并没有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相关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得到长远规划。相关的文化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
三是农村教育水平偏低。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教育设施不健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众偏少,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不愿返乡,而城镇知识分子又无意下乡,使得农村整体教育水平难以提高,
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使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本土文化带来的冲击力不容小觑。然而这股冲击力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给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增添娱乐元素。比如深受中老年人喜爱的广场舞,则是娱乐消遣的元素。
其二,增添科技元素。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利用一些科技手段,在提高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便于其宣传推广,例如黄梅戏,昆曲等民俗文化。
其三,增添法制元素。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正面导向,潜移默化刺激农民群众的规则意识,同时在文化生活过程中主动抵制黄赌毒等低俗文化。
其四,增添时尚元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通过手机、电脑等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信息,追逐时尚,使得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推陈出新的举措执行起来更加顺畅。
2.经济全球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外来文化的肆意入侵也为传统文化的生存敲响了警钟,消极文化的涌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我们年轻的一代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很容易在内外文化的冲击下迷失方向。这种消极影响主要体现:
其一,生活方式。近几年,农村地区一部分人快速致富的例子并不鲜见,其中一部分人对传统的朴素生活方式并不满意,转而追求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其二,价值观。农民由于自身教育水平受限等原因,极易受到泊来文化的蛊惑,扭曲传统的价值观,例如盲目拜金等。
其三,文化产业。民间传统手艺,例如皮影戏,杨柳青年画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没落,甚至失传,急需挽救。
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险境转化为机遇,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完善新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在完善新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利用法律和道德约束在新农村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其次,应结合以德治村的传统模式,激发出自我约束和法律约束的最佳效果;最后,加快我国法治社会建设,重视农民的要求,建立起各行业领域间文化交流协调机制,在构建新农村文化市场和产业的过程中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2.提高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就是提高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在思想观念方面,要破除愚昧迷信的封建思想,树立起符合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文化知识方面,相关基层领导应为新农村及时引进先进文化,让农民学习有利身体健康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文化知识、民主法治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在道德建设方面,要树立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建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崇尚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
3.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并不能单纯依靠农村文化体制管理的完善和道德建设的提高,还需以经济为依托,以乡镇文化为过渡,促进农民思想、能力、修养和素质的提升,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目的。此外,乡镇是城市和农村的联结点,因此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示范作用。我国农村分布广泛,且地域跨度大,乡镇经济相对较活络,以乡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模式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转型,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继而更好地建设文明社会。
4.走科技化路线,提高农民积极性。农民作为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必须提高其积极性和参与度,如何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要服务于农民,使群众从中受益。政府部门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动员起农民加入学习科学、走科技化路线的行列中。应重视生于农村、养于农村的民间艺人,科学地对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加以改进,提高其艺术性和欣赏性,让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好处,才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健康茁壮成长,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需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借全民之力,将挑战转化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只有这样,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成为世界名族之林中独特的旗帜。
[1]马洁;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吴佳丽;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张玉荣;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D];湘潭大学;2010年
[4]王会;沈书生;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