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规族训中的“三纲五常”观念——以邓氏、陈氏、李氏家族的宗规族训为例

2015-08-15 00:50丁玉莲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氏族谱宗谱陈氏

丁玉莲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71)

一、宗规族训及三纲五常

宗规族训,即若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小家庭构成的同姓大家族,为了调整宗族关系尤其是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妇关系,维系家族秩序,在为人处世之道、个人品德修养等方面制定的行为规范。如,“宗规”、 “祠规”、 “家约”、 “祖训”、“乡约”等,目前可见于族谱或家谱中。在“国有国法家有家法”的古代社会,这种“民间法”虽不比国法更具有法律性,却逐渐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与国法并存,弥补了国法控制不足的缺陷,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与维护封建专制社会统治的作用。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并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三纲”的延伸与发展。概之,三纲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总纲,五常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用于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准则。

关于“三纲五常”的起源。孔子有“君君、臣臣”之说;孟子讲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项人伦关系; 《韩非子·忠孝》篇涉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其中强调了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妻的义务;“三纲五常”之说,首见于董仲舒撰著的《春秋繁露》,“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八端,指三纲五常八项。[2]又有“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3]君臣、父子、夫妇之对,均源于天的阴阳相对,是故“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主导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董仲舒的学说将“三纲五常”天意化,程朱学说将“三纲五常”本体化,陆王学说将“三纲五常”内心化。[4]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思想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时期,不断发展并日臻成熟。不仅因为其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需要,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力提倡;又因为其部分合理的思想,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融入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作为宗族与家庭道德伦理的一个载体,相对于法律、法规等硬性制约体制,宗规族训本身是一种软制约。它不仅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及处理家族事物的准则,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家庭领域和家庭关系上的体现。宗规族训以对子孙的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举凡修身做人、勉学成才、治家之道、交友处世等有关伦理道德的训诫,构成了中国古代宗规族训的主体。

二、宗规族训的分类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宗规族训受到家族本位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五常”作为缓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准则,在宗规族训中可见一斑。本文以《重庆邓氏族谱》、 《阳新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武汉东西湖径河街李氏宗谱》三大家谱中的宗规族训为例,其内容涉及广泛,以推崇忠孝节义为主旨,围绕着培养族人的文化品德修养等各个方面展开。其浓厚的伦理性无不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以仁孝为核心的“三纲五常”观念。根据这一原则,本文将宗规族训归纳为七大类。

(一)忠

忠也者,尽己之名也;即忠于自己做人的良知和道义,后来延至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内涵。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君主极权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特指臣民服从于君主及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与《段店陈家坊谱》的家训均把“尊朝廷、忠君”列入其中。《邓氏宗规》训诫:“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躬逢盛世,共享升平。忠心爱国之忱随分可以自尽。……于夙与夜寐,庶无忝祖考之奕训,不负国之深恩。”[5]以此告诫族人恪守君臣之义,培养忠爱的素质,不要辜负了祖先的教导与国家的恩惠。

(二)孝

孝,善事父母者,奉养母并顺从父谓之孝敬。古语有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道为黎民百姓所推崇,被封建统治者所青睐。皇家的敕命、官方的条律、书院的诠释和坊间的劝喻一起将孝成功地塑造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信条。正是因为孝亲不仅事关家庭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兴衰。

《邓氏族谱》族规:“人伦首重孝弟,族中能尽孝弟内外无问,族人察知即当表扬……族中祖孙叔侄兄弟各宜循分,不可恃强逞势目无尊长。”[6]《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家法条例有“不遵家法,不从家长令妄作是非……各决杖十五下,剥夺衣妆,归役一年,知过而改,改则复之。”[7]人伦中最重要的是孝悌,即孝敬父母和顺从兄长。族中祖孙叔侄兄弟应当各自遵循自己的辈份,不可仗势逞强而目无尊长。

(三)仁

仁者,爱人也。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8]仁的道德原则是对别人而言,即用仁安定别人。仁以爱亲为起点, “泛爱众,而亲仁”。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人最深厚的情感莫过于血缘关系的亲亲之爱,爱人则是爱亲之情的延伸和扩充。“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只有顾念家庭家族的人,才会顾及社会与国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此家庭道德中的孝悌是为仁之本。

《邓氏族谱》训诫: “隆孝养、尚友恭、和族党,戒犯尊长、戒嫁妻媳、戒欺孤寡”。 《李氏宗谱》家戒将“戒忍心欺负孤寡及凌虐童幼”单独列出。这种由亲至疏和睦兄弟四邻的爱人处世方式,便是“仁”在宗规族训中的具体体现。

(四)义

义的原则是匡正自己,使自己符合道德。朱熹有云:“义者,天理之所宜。”义的范畴,包括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即社会公认的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树立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儒家强调,追求利,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有个底线,这就是义与不义,不能以不义的手段追求利。

陈氏江州颍川《家训八则》之一:“事大遇幼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9]《邓氏族谱》族规:“族中置有公产……至次年交荇下手,清楚无混,斯称公正。……毋得假公济私起人非议。如有公事派费,须先传各房户长议定该用若干,方可支发,不得一人擅自支吾致紊族规。”[10]以族中公共财产为例,训诫族人不能见利忘义、假公济私。同时劝诫子孙息争讼:“健讼由于良心昧失,是非不明,遂至于忘身及亲,无所顾忌耳……不惟讼端,止息,而风俗亦由此淳矣。”[11]良心昧失、是非不分,才致于迷失自己和亲人,族长应该按理办事,以理服人,不要偏袒一方,以公正合理的平息争斗,淳朴风俗。

(五)礼

礼者,因人之余疏等差,而以保其秩序者也。即根据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年龄、身份、职位、性别等来确定每个人的职责,以期达到人人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尽其能的生活秩序。

《邓氏族谱》族规:“士农工商各居一业,富贵贫贱自有分定,祖宗一脉难分厚薄,谨成族人:富者不可轻贫,贵者不可凌贱……。”[12]富人不可轻视穷人,地位尊贵的人不可欺凌地位低下的人。《邓氏族谱》训诫:“分有尊,年有长,尊长不挟己。分固不失为谦恭,而为卑幼者遂显。……”[13]辈份有尊有卑,年龄有长有幼,尊敬长辈。人年少的不要欺凌年长的,地位低下的人不要冒犯位尊的人。一举一动都要合时得体。

(六)智

智者,是非之心;即通过理论学习和个人经历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道德意识。董仲舒认为:“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知其终。……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智。”[14]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预见,最终才能做到行动合乎常理,语言切合实务,如此德行堪称智。

《邓氏族谱》族规:“诗书所以化愚顽,每见目不识丁字者止……”。[15]邓氏提倡读书,认为读书可以化愚顽,使目不识丁的人变成聪明智慧的人。《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家训:“弟侄子息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16]可见,各个宗族对“智”的追求,从而通过重视教育来拉近与智者的距离。

(七)信

信,诚也;即言语符合事实。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道德。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才能行于天下。

江州颍川陈氏《家训八则》:“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当知信”。[17]《李氏宗谱》的八字训中对“信”的详细解读:“诚信用世,诚信是一种高尚品德。……为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对事业要忠诚。信与诚是相通的,……以诚信用于社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8]诚信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道德思想,深入每一个家族,更是深入人心。

三、宗规族训中的“三纲五常”观念的影响

从邓氏、陈氏、李氏三大家族族谱中族训的记载可知,在“三纲五常”伦理观念这片土壤下孕育并发展起来的宗规族训,确实夯实了“三纲五常”观念在黎明百姓心中的基础,稳定了封建政权,更是超出了封建统治者的预期效果。笔者将其罗列如下:

(一)政治思想影响

首先,宗规族训对思想意识形态家庭化的媒介作用。代表上层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对普通民众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和规范性,但并不具有直接的效力;甚至可能会出现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相悖的冲突。为此,要将社会意识转为个体意识就必须通过宗族或家庭这个中介的作用,即社会意识家庭化。而宗规族训恰恰承担着这种重任,它化解了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矛盾,使其融为一体。这便是宗规族训对古代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社会化、家庭化、个体化的作用。

其次,宗规族训对施政者施行政策措施的影响。宗规族训得以产生并发展,首先必须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与支持,方能进一步促进“三纲五常”观念的深入人心。为此,皇宫贵族率先作出表率,如历代皇帝都标榜以孝治天下,并有不少皇帝的谥号前都冠以“孝”。对那些用儒家价值观念所判定的优秀人物树牌坊做表彰,在古代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同样,唐太宗、武则天曾修订族谱颁行天下的谱系等级;顺治、康熙就宗族共同体颁布上谕;清政府的基层地方官由族长担任。诸如此类的措施,充分诠释了家族势力对维持地方政权稳定的重要性。

(二)社会影响

首先,宗规族训中的“三纲五常”观念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忠”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柱石,“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忠孝文化不仅能树立青少年忠心爱国尊亲敬老的意识,而且对教育青少年摈弃狭隘自私的不良心理、履行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古代“以民为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理念皆是“仁”的发展和延伸。“义”是礼乐文明时期的处事行为准则,亦是人间正义的标准,在市场经济中应大力提倡,以此来遏制见利忘义等道德沦丧之风。“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是敢于创新的基本条件。“信”是做人的根本,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推动社会风气好转,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忠孝仁义礼智信”积淀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品牌”。

其次,宗规族训弥补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空缺。清官难断家务事,宗规族训就相当于家族法律。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除国家法律以外的宗规族训,它起着调节大到宗族小至家庭之间的矛盾、使其和睦相处的作用。宗族琐事的管理、房产田地的经营分配、族内日常消费、人情礼节等细节“有法可依”,才能避免家庭宗族内部之争,维护大宗族小家庭的团结稳定。

再次,宗规族训的文化教育功能。古往今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传统的宗规族训,则是古人出生以来接受的第一个启蒙教育。笔者通过对三大家族宗规族训的比较,认为各族对子孙的教育问题都十分重视。为鼓励族内孩童读书识字知礼明义,不惜出资立书院建学堂,使其知廉耻懂进退。在为人处世上,宗规族训都载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严课读、崇俭朴、戒奢侈、警惰游等伦理规范及守法律、和戚里、息争讼、禁赌博、儆窃盗、惩凶暴等法纪准则。并反复强调教育后代子孙要谨言慎行、与人为善、择人交友、清廉为官、宽宏大量,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某种程度上,宗规族训中的三纲五常观念或多或少地充当了当权者统治百姓的工具。“三纲五常”理论下培养出的唯君命是从的官僚群体以及唯唯诺诺的顺民,确实为封建政权专制减少了诸多不安定的因素,也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规族训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宗规族训中所反映的“三纲五常”思想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为家庭和谐、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供借鉴作用,促进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更能促使子孙后代感奋效法,为培养下一代的品德情操提供参考价值。

[1]《蔡元培全集》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3页

[2]《春秋繁露﹒深查名号》(汉)董仲舒著中华书局2011年第137页

[3]《春秋繁露﹒基义》(汉)董仲舒著中华书局2011年第160页

[4]《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张岱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5]《重庆邓氏族谱﹒宗规》邓朝喜主编2007年第214页

[6]《重庆邓氏族谱﹒宗规》邓朝喜主编2007年第210页

[7]《阳新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卷一陈绪兰主编2006年第188页

[8]《春秋繁露·仁义法》(汉)董仲舒著中华书局2011年第106页

[9]《阳新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卷一陈绪兰主编2006年第194页

[10]《重庆邓氏族谱﹒宗规》邓朝喜主编2007年第212页

[11]《重庆邓氏族谱﹒宗规》邓朝喜主编2007年第211页

[12]《重庆邓氏族谱﹒宗规》邓朝喜主编2007年第210页

[13]《重庆邓氏族谱﹒宗规》邓朝喜主编2007年第219页

[14]《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汉)董仲舒著中华书局2011年第120页

[15]《重庆邓氏族谱﹒宗规》邓朝喜主编2007年第210页

[16]《阳新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卷一陈绪兰主编2006年第184页

[17]《阳新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卷一陈绪兰主编2006年第194页

[18]《武汉东西湖径河街李氏宗谱》李仁奎主编2012年第15页

猜你喜欢
氏族谱宗谱陈氏
陈氏太极拳:拳小,艺精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
敦煌姓望氏族谱研究综述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略论泉州重修族谱中华侨华人史料的新变化*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