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统战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

2015-08-15 00:50李彦青贾丽云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西柏坡民主党派时期

李彦青,贾丽云

(1.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2.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51)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做的扎实有效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真正成为亲密友党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有人称之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雏形的缘起。在西柏坡统战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西柏坡统战文化,不但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成为实现伟大民族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动力。进一步挖掘、提炼西柏坡统战文化,对于当前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

文化统战或统战文化,都是以“文化”为核心的概念。自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正式提出“文化”这一概念以来,尽管人们不断从各自学科、领域对其进行探索,但泰勒对于文化的概括被多数人认可。在泰勒看来,“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按此定义,文化涵盖了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它既是社会、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维系社会成员的精神支柱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统战文化”是“统一战线文化”的简称。提到“统一战线文化”,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另一概念,即“文化统一战线”。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在中国,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样,有一个统一战线。”[1]由此可见,毛泽东是将“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作为与“政治革命统一战线”相对应的概念。据此,我们可以大体给文化统战下这样一个定义:文化统战是与政治统战相对应的统战方式,它以文化为手段和引领,挖掘统一战线工作的文化要素,借助文化自身的优势,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统一战线工作全过程,以达到加强团结、凝聚力量的目标。相同的文化传统,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文化是渗入人们基因和血脉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所在,文化没了,根也就没了。 “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而文化一旦在统战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则是其他东西无法代替的。

“统战文化”这一概念,是进入新世纪后才出现的。2000年,韩隆福教授在其编写的《古代知识分子与统战文化研究:知识分子与统战文化概论》中,在系统梳理大量的史料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统战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深刻分析了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的密切联系以及发展规律。自此,人们开始广泛使用并进一步探讨我国统战文化问题。

统战文化,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政党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统战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统战的方式对社会政治结构进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因为统战工作本身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统战文化从根本上说属于政治文化范畴,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理念。西柏坡时期是中国的解放战争最关键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形式,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和谐”为主导和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文化。如:和谐文化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这种倡导与统战文化“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相吻合;和谐文化倡导开放包容,与统战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文化、党派合作文化、宗教融合文化、炎黄“根”文化相一致;和谐文化倡导精神凝聚力,与统战文化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和谐文化倡导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统战文化“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的基本准则不谋而合。

事实表明,西柏坡时期所形成的统战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今天做好统战工作的基本遵循。

二、西柏坡统战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人民民主:西柏坡时期统战文化的政治取向

毛泽东在延安时曾对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作了回答,就是走民主之路。这条民主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有了进一步认识:走人民民主之路。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力量参与新中国的建立,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3]正是因为人民民主这一政治取向与各民主党派建立民主国家的政治取向完全契合,所以,五一口号发出后,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声明:“愿在中共的领导下,献其绵薄,贯彻始终,以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4]此后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5]五一口号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登上同一艘巨轮的新起点,成为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同心同德:西柏坡时期统战文化的核心价值

“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这是文化价值观的一个特定现象。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心愿、共同目的和共同的信念,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一思想,则可追溯至《共产党宣言》。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写道,“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 (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6]这可以看作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滥觞,同时,也成为党对统一战线实施领导的条件之一。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适应这种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以反蒋爱国为核心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主张,倡导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上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团结社会各阶层群众及各民主学派,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国共产党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在“五一口号”的感召下,各民主党派为了这个共同的心愿和目的走在一起,几十年来,紧紧依靠这一核心价值的支撑,风雨同舟、肝胆与共走到今天,不但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而且离民族复兴这一目标越来越近。时至今日,仍然是引领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开放包容:西柏坡时期统战文化的行为准则

开放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开放包容,就是要尊重差异。开放包容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都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如中国传统文化就特别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惟容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并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遵循。正是因为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才使得世界丰富多彩而更具生命力。开放包容,在中国革命时期的主要表现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着共同的目标而汇集力量。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达成政治共识,团结绝大多数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战胜困难的强大的力量源泉。西柏坡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正是这样一种形式,具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并成为西柏坡时期统战文化的行为准则。西柏坡时期统战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思想并付诸统战工作的实践,即承认并尊重各党派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和互补性,最终实现同生同长、合作共赢。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衷共济,进一步争取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加入到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行列中来。从当时各民主党派看,都明确提出了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同中国共产党实行合作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则审时度势,于1948年11月25日发布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规定除南京反动政府系统下的一切反动党派及反动分子不得参加外,所有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均可参加。1949年1月22日,中央关于对待民主人士的指示更是强调指出:“我党对待民主人士的方针应该是以澈底坦白与诚恳的态度,向他们解释政治的及有关党的政策的一切问题,积极地教育与争取他们。对政策问题,均予以正面解答,不加回避。”[7]这充分证明,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对待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体现出主动开展工作、耐心听取意见的宽广胸怀。

(四)和而不同:西柏坡时期统战文化的合作意识

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8]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9]老子也曾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0]由此可见,“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几千年来,“和而不同”的思想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成为西柏坡统战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也是今天统一战线“聚同化异”原则的思想理论渊源。

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的共和国”,就体现了人民大众和中华民族的现实利益,因此,这一纲领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愿。这也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进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重要政治基础。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承这一思想理念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并将其作为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不是把其他党派置于自己之下,而是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这是彼此达成共识、携手同行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今天来看,这种合作意识也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

三、西柏坡时期的统战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1840年开始,中国就开始走上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此后,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就摆在了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面前,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在路上。而西柏坡时期所形成的统战文化,至今仍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统战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统一战线的力量本质上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属于软实力,而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正如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而中国梦不但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要人民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西柏坡时期所形成的统战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统战文化汇集了实现中国梦的广泛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而统战文化源于统一战线工作实践,是对各个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理论的提炼和升华。西柏坡统战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当年,西柏坡统战文化紧紧围绕中国发展走向——建设人民民主国家发挥着作用。今天,我们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人民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梦想,就必须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携手共进,干好中国的事情,讲好中国的故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凡是违背和削弱这个思想政治基础的言行,必须坚决反对。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把握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统战文化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统一战线的实质是“文化认同”。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是凝聚人心,把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人才智力、经济实力和创造活力聚焦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上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社会各方力量存在一些意见分歧和利益冲突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11]怎样找到这个最大公约数?从某种程度上讲,要靠统战文化。而西柏坡统战文化恰恰包含了这一合理内核。对于党外人士的不同认识和意见,合理的要虚心接受,不要一听到不同意见就压制和打击,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

西柏坡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统战文化,不但包含着团结合作、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思想理念,而且这种理念渐入人心,在人们心灵深处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对统战价值标准的认可,成为统战工作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西柏坡统战文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今天,要想减少人们在落实“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从而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实现社会关系的融洽,离不开西柏坡统战文化这一强大内生力。

[1]泰勒.原始文化 [M].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7.

[2]毛泽东选集:第 2卷 [M].人民出版社,1991:699.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46.

[4]《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网站,http://www.minge.gov.cn/minge/txt/2008-09/24/content_2489643.htm。原载1949年1月24日香港《华商报》.

[5]毛泽东选集:第 4卷 [M].人民出版社,1991:143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257.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八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9.

[8]《国语·郑语》

[9]《论语·子路》

[10]《老子·四十二章》

[11]《人民日报》2015年5月21日,第1版。

猜你喜欢
西柏坡民主党派时期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风雨西柏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