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钊 吕宛青
(1.安顺学院 旅游学院,贵州·安顺561000;2.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贫困与反贫困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消除贫困是全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就已率先将旅游与消除贫困纳入了学术研究视野,20世纪90年代,英国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直接连接。[1]
在国外研究的带动下,国内学者也开始重视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动力系统、模式、效应、对策等几方面。然而,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将贫困人口作为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用协同学理论来研究扶贫问题。如果把旅游扶贫看作一个开放系统,是可以用协同学理论进行分析的。在一些学者看来,外部信息能量、条件的变化引起旅游扶贫系统各方力量的改变,外部能量的刺激将诱发内部因素的变化,打破原有的系统平衡态,系统获得新的发展能量导致远离平衡态到来。本文选取贵州黔东南郎德上寨为例,用协同学理论对其旅游发展、旅游扶贫进行剖析。
比利时普利高津(I.Prigogine)认为,宏观系统可分为孤立、封闭和开放三种,而开放系统又存在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系统与外部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组织现象,这种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2]
20世纪6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提出了协同学理论。[3]哈肯在其协同论理论中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并提出了序参量原理。[4]
1.郎德上寨概况
郎德上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是一座“露天苗族风情博物馆”,现有村民140户800余人。村寨背山面水依山就势建房,古木参天,村内的小路用鹅卵石铺成鱼骨形,望丰河呈S形从寨前流过。1995年和1997年郎德上寨被国家文化部分别授予“民族歌舞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郎德成为“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是贵州唯一享此殊荣的村寨,并被媒体誉为全国113个火炬传递接力站中“最美丽和最具民族风情”的村寨。
2.郎德上寨旅游现状
郎德上寨自1987年正式开展文化旅游以来,创建了旅游发展具有代表意义的“郎德模式”――集体经济的“工分制”模式,也即是村民共同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旅游收入中的25%作为公共留存,其余的75%按工分计酬分配给村民,工分的多少是根据年龄段和在活动中的角色而定,工分4~23分不等。只要参与接待活动最低可得4分,管理者获得18分,优秀“演员”村民可获23分。在这种全村村民共同参与的工分制模式下,郎德上寨的旅游得到了持续发展。
1.郎德苗寨旅游由近平衡态向远离平衡态转变
(1)外部力量的介入打破原有的平衡
1987年,郎德上寨获得贵州省文物管理局1万元资金支持,用作村寨道路及环境整修。之后,国家文物局、贵州省文物局专家将亲临实地了解郎德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但是,当地有春种至当年秋季收割前不能吹芦笙、跳舞、放鞭炮的禁忌,文物专家要来还有看民族文化表演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应。
在外部信息的注入后引起村寨内部及周边村寨村民的各种强烈反应,村支书通知寨老、年轻人等来开会讨论放鞭炮、吹芦笙、跳舞迎接文物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村民同意打破禁忌,按苗家最高礼仪——放鞭炮、吹芦笙、跳舞以及十二道拦门酒,迎接第一批来自北京、贵州30多位文物专家。村寨借助这一时机(信息能量)打破原来的平衡态,使村寨的发展呈现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发展状态。
(2)郎德苗寨旅游发展近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转变
村寨系统通过接收外部资金与信息,赵磊(2010)认为,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当条件和信息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出现新的远离平衡态状态。[6]在外部资金、信息等能量的传入后,旅游扶贫系统逐渐由原来的平衡态向非平衡态转变,村干部、村民的旅游发展愿望,呈现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发展系统。2009年,由于外部发展条件制约和内部对“工分制”的自组织发展模式质疑,一些优秀的年轻演员纷纷外出,郎德最为吸引游客的民族歌舞表演黯然失色,郎德旅游接待呈直线下降,郎德的旅游扶贫发展回到了近平衡态。
2.自组织机制的构建,推进系统远离平衡态
(1)“工分制”自组织机制的博弈选择
郎德旅游发展收入主要来于歌舞表演,开发初期表演结束就把收到的钱分完,后来改成登记参加接待的村民,等客人走之后再把钱分给参与者。由于参加的人较多,登记不一定准确,村民和村干部为此经常闹纠纷。后来改成发工分牌,村支书、寨老等给“工分制”定了规矩,根据接待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工分数量,并不断根据村民的意见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确立了现在的“工分制”。工分制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公有,机会平等,人人受益”。因此,村寨所有成员均有参与旅游接待并从中获益的权利。村干部、村民等在外援动力系统作用下,产生了内在发展动力系统,组建以村支两委为主体,全村村民共同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工分制”自组织机制。找到一个符合郎德旅游扶贫开发阶段性的组织机制,“工分制”鼓励村民共同参与、在收入分配上体现均衡,它在于强调平均,可以引导村民参与旅游发展。
为了维持表演秩序和隆重氛围,防止村民“开小差”,发放工分采取三个阶段发放,首先是参加欢迎仪式发一次,其次是表演到中场时发一次,再次就是表演快结束到最后一个节目时当场发放,三次构成参与人员所得工分,工分由村旅游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发放工分牌。
(2)“工分制”打破原有平衡态,促进系统远离平衡态获得快速发展
“演员”最初不允许售卖民族工艺品,他们对于村寨的旅游发展所做的贡献较大,但实际收入确实较少。“表演”者提出要销售民族工艺品以增加收入,旅游管理小组为了提高表演者的积极性,在表演结束后允许演员售卖旅游工艺品。为规范村民销售工艺品的行为,表演结束在指定位置可以销售工艺品,违者将被处以罚款直至取消参与集体表演资格,每户只有一个摊位,具体位置每场表演前抽签决定。
一是村民旅游收入增加。在外部条件和内部自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郎德苗寨的旅游越来越火爆,年接待游客量持续增长,从2004年0.9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5万人次,2009年呈下降趋势,减幅达90%。出现如此大起大落的原因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旅游接待歌舞表演收入从2004年30万元,增加到2008年160万元,户均逾万元。每户歌舞表演年收入从最初30-50元,增加2008年的10000余元。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开发让村寨群众收益不小。
二是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围绕旅游发展需要,村民家庭经济收入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之前是单一的农业收入结构。现在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旅游收入、农业收入各占家庭总收入的50%。村里面有20户农家乐接待点,每户有10~40个床位;村中有8户专门种蔬菜卖给农家乐经营户,20户专门养鸡提供给农家乐经营户,种植葡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3户;还有多半的妇女闲时做民族工艺品刺绣。
三是村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郎德上寨就是利用发展旅游村集体提留的资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接通了有线电视,是周边第一个通电、通电话、用上自来水的村寨。此外,村寨投资20多万元把原先一遇洪水就被冲垮独木桥修建成坚固的风雨桥,还修建了村委会办公室、公厕和篮球场,购置了消防器材和设备。
3.近平衡态下旅游徘徊不前
自2009年以来,郎德旅游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管理者与村民矛盾加剧,人才流失、效率低下,使得“工分制”的废存引起极大争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度强调均衡而忽视效率难以长期坚持下去。郎德一些人特别是主要演员认为“工分制”分配不合理,郎德旅游收入主要来于民族歌舞表演,“演员”冒着烈日和细雨演出,在旁边不干事的村民得到与他们几乎同样多的收入。
4.注入新的信息能量打破近平衡态,促进远离平衡态的形成
(1)外部能量的注入打破近平衡态
郎德上寨2007年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2008年6月13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在郎德上寨铜鼓坪举行火炬传递起跑仪式,成为全国113个奥运火炬接力站中最精美的传递线路,一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让郎德上寨知名度大增。之后,郎德上寨旅游异常火爆,国内外旅游者络绎不绝,当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万余人次,是常年接待量的10倍左右,仅歌舞表演接待收入就达160余万元。
(2)内部机制的优化改变发展条件,突破近平衡态
郎德旅游开发较早,但其经济收入不仅落后于安顺的天龙屯堡,也有被巴拉河畔的南花苗寨赶超的趋势,原因在于郎德人采用“工分制”,强调公平却伤害了效率。由于分配只注重公平,没有显示能力和技能的差别,不利于当地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回到旅游发展的近平衡态。
因此,郎德旅游扶贫不能再完全沿用“工分制”,必须不断丰富“工分制”的内涵,对现有“工分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旅游扶贫需要来自外界力量的支持,如外界的资金、政府的政策、市场的信息、相应的专业人才,形成旅游扶贫的动力系统。根据旅游扶贫发展的目标指向,以及旅游的本质属性,认为旅游扶贫发展力系统主要由3个层面构成:源动力系统,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权利和利益需求;二内生动力系统,扶贫对象系统内部支撑旅游发展的各种资源,包括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和素质、旅游资源、乡村民间组织、村支两委组织等;外援动力系统,指贫困人口系统外部各种推动其发展物质、能量、技术等,主要有政策、资金、旅游景区带动、旅游企业开发、个人或团体智力支持、旅游客源市场等。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是开放型系统,外界力量、村民、村内的各种组织之间相互关联,郎德旅游发展长期与外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外部能量注入引起内部发展条件与机制的变化,时而会从静态跃迁到一种有序耗散结构状态,因此郎德的旅游扶贫表现在对内开放、对外开放、逐渐具备自组织能力等三个方面。
一是对内开放性。旅游扶贫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生动力系统、内生动力系统、外援动力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边界阻力弱化,使得子系统内各要素的流动性加强。二是对外开放性。旅游扶贫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乡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村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促进村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同时,还促进乡村社区全面发展,系统可以从外界环境获取负熵流的能力。三是具有了自组织能力。通过接收外部输入的动力,并进行反馈和自我调控,引导外部动力推动郎德旅游发展。
郎德旅游扶贫在外部信息、资金、智力和政策支持下,村民综合素质以及村内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因果和依赖关系,而是会不断呈现正反馈的倍增效应和限制增长的饱和效应,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郎德利用外部给予的资金、政策、智力等支持,村支两委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得到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郎德“工分制”只注重公平,而没有兼顾效率,不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伤害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导致产生某些消极效应。消极作用使其内部互相牵制,导致郎德旅游开发系统出现紊乱走向无序的平衡态,这就是典型的系统非线性作用。[5]
郎德旅游扶贫采用社区参与的“工分制”模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6]同时,还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7]郎德上寨采用的“工分制”自组织机制,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获得相应的发展能量,打破原来固有的近平衡态,促使系统构建一种远离平衡态系统,呈现发展趋势。当外部能量信息输入减弱,“工分制”自组织机制无法赋予新的发展动力,使得内部一些积极的因素被扼杀,涨落被不断衰减,回到新的近平衡态。
郎德的旅游发展在新的历史点上达到一种近平衡态,为了推动和加快郎德的旅游发展,一方面需要外部信息能量的再次注入,再次打破现有的近平衡态系统,使发展系统获得新的发展能量。另一方面需对现有的内部机制进行优化,激起内部发展要素的变化,唤起积极因素的增长,促使近平衡态系统在某些量的变化下被击破,从而构建新的远离平衡态系统。通过深入分析得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一是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应与外部进行不间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二是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系统满足结构系统涨落变化条件。在外部涨落因子的影响和作用下,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序参量,从而导致它变量的围绕共同目标协同作用。三是通过引导旅游扶贫系统涨落因子的变化,推进贫困人口自组织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自组织机制的构建,以此机制协调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四是正确处理好外部扶贫力量与内部发展的关系,实现开发扶贫的目标。
[1]张伟,张建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5(1):90-96.
[2]黄润荣,任光耀.耗散结构与协同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郭治安等编著.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8年第一版,P1.
[4]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5]赵 磊.耗散结构机制下的区域旅游系统(RTSuDSM)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邱云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2004,(12).
[7]王丽华,张宏胜.社区参与型旅游产品开发的“IDPC”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