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研究

2015-08-15 00:45夏勇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理论课校企协同

夏勇子

夏勇子/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硕士(湖北武汉43007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职业属性。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当然之选,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带来了发展良机。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在长期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方法,并在我院的教学过程中予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应然分析

高职思政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主要是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接受能力,紧扣国家时政热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主题和场所,安排教师和学生代表开展主题体验活动;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校外指导教师作用,与学校教师一起协同育人。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一)“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创新性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效果,一直是各级政府以及高校在努力思考的重大问题。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脱离了社会实践,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很难体现出来。为此,近年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我们相继组织了以“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特区建设”“革命老区建设”“民族边疆地区建设发展”“西南改革开放桥头堡”等为内容的主题体验,常抓不懈,增强了感性认识,提高了课堂说服力,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

协同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十分关注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我院开创性地提出了“双挂牌、双基地”的理念,即企业在学院挂牌,成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学院在企业挂牌,成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的建立为“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也破解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地难觅的难题,具有创新性。

(二)“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理论性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为共识,导致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教学也成为一种共识,问题在于,我们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囿于资金、安全、场地和组织的考虑,往往很少甚至并没有开展实践教学,即使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也基本上局限于单纯的实践。如何从实践教学的经验中提炼出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教学方法论,就考验着各位方家的智慧。

“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方法的理论性在于既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相连,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又与高职的办学理念紧密相依,吻合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协同性。该教学方法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作为铸造人的灵魂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需要追求实现课程目标与过程的衔接,把握住思政课授课的过程,才有可能完全实现其追求的目标。传统中重视在校期间课堂授课的教育模式需要因时因势改变,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有针对性地弥补实践教学匮乏的短板,又契合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创造性地概括出“双基地”实践育人经验,具有较强的理论说服力。

(三)“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是在充分总结我院提出的“双基地”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具有充分的实践基础。在课堂理论传授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了解社情民意才能更好地增进感性认识,增加社会体验。“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实践基地建立在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场所,实现了实践基地的最大化利用。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受制于基地、资金、人员等因素,往往举步维艰,甚至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建立在“双基地”基础上的“主题体验”实践教学充分考虑了当前实践基地难觅的现实困境,也注意到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蓬勃开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乃至“厂中校”“校中厂”的实践模式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现实,为什么不能将专业实践基地同时转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呢?如此一来,既保证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和不断线,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体会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提前提升自我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以适应岗位要求。其次,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专业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管理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言传身教作用,让学生在校外实训的同时也能继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全员育人理念。毕竟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而应体现在每一位任课教师和每一门课程之中,甚至校外兼职教师也要承担起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种多管齐下的教育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价值实现

(一)资源整合:高职思政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逻辑前提

实践教学贵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落实。高职院校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特征,即着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就是看重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转。作为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热情十分高涨,一般来讲,差不多每个专业都建立了与该专业紧密相连的实习实训场所,但是从目前实际利用情况来看,还主要局限在专业教学上。既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共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也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那么,在破解当前普遍存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难建、过程难控、效果难评的困境时,完全可以考虑整合专业实习实训场所的资源,将其同时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思政课的基地、考核、考评和专业课的教学、考评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包括实践基地难觅、经费保障不力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还能使得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做到全覆盖,贯穿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不留死角,效果也就会十分的明显。因此,不管是选定专门的主题,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调研,还是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场所开展主题体验以及利用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师、校内教师和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协同育人,都需要有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资源整合。只有整合了场地资源、人力资源,“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追求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二)全员育人:高职思政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中心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这并不直接意味着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只是思政课教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指出,“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这就意味着“协同育人”首先是在高校内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专职教师与行管人员之间的协同育人。目前在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中,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整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职能,让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同时承担起学生校外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让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做好自身的工作,还需要肩负育人的重担,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效果明显。“协同育人”还意味着,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实习的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协同育人。特别是当学生离开校园前往实习场所时,高职院校不能因为学生不在校园就放松乃至放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那到底该如何做呢?此时,身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对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十分敬佩的,他们的言行对实习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来自行业企业的指导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能、尽职的态度,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这种效果胜于教师单方面的教育,所以,动员行业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师都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高职思政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中心内容即能实现。

(三)校企共建:高职思政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主要抓手

利用高职院校建立的专业实习实训场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构建校企双方主体协同育人的局面,需要调动校企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题体验”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场地的要求,建立适合学生专业实习和思政课实践的基地能达到最大化利用的效果。在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一般依靠校企之间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较多建立在双方负责人个人情感交往的基础上,可是基于某种情感或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实践基地,其牢固性往往不够,真正能够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核心要素应该是背后的文化,如果达到了校企文化的融合,那么校企共建思政课主题体验的实践基地就不会有理念的隔阂。毕竟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它跨越了教育与职业,职业教育的该种属性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必然是校企合力的结果。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包括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秉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校外兼职教师,起到实践指导作用,弥补思政课堂覆盖不到企业实习的缺陷,延伸思政课堂的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高职思政课不管是“主题体验”还是“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均离不开校企共建,只要搭建起校企共建的平台,丰富校企共建的途径和方法,完善校企共建的体制机制,那么,思政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的主要抓手就落实了。

(四)政策支持:高职思政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

具有跨界属性的职业教育在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校企两方力量,激发双方积极性,要保证校企双方开展职业教育的热情和持续动力,就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两方主体的潜力,以实现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功能。当前,在鼓励和推动行业企业办学和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出台了众多的鼓励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和人员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继续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首先,要在法律层面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予以保障。“协同育人”离不开校企共建,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管理、技术人员的指导,《教师法》《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该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这种较为笼统的规定,在现实中容易出现高职院校聘请的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管理技术人员,由于不具备教师资格而不能承担职业教育的困境等情形。可见,职业教育法律层面的规定需要适时予以修订。其次,建立相关协调服务机构,保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政行校企”四方联动运行机制需要具体落实,可以建立校企合作促进机构,寻找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协助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解决校企共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最后,落实相关激励政策,保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需要校企资金的投入,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获得政府财税部门的奖励支持。可以考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贡献度、接受学生实习人数、共建实践基地效果进而获得财政的奖、补和返,乃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资助,以保障企业的积极性。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在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方面效果明显。要保障该实践教学的良好运行,需要在整合院校资源的前提下,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形成校企共建的局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成效。

[1]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2]梁红泉.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

[3]史金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

[4]刘晶,刘海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11(1).

猜你喜欢
理论课校企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