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庆华
米庆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副教授(四川汶川623002)。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把未来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之一。[1]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幼儿教师以“能力为重”,并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从“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界定。[2]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又联合发出《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建设和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和依据。
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结合民族地区对幼儿师资的实际需求,培养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又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这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培养安心在民族地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熟悉民族政策、适应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环境的实用型学前教育师资,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郑国庆教授带领其教学团队,做了大量工作。借鉴省内外兄弟院校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走园模式”和“驻园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总结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培养方案进行反复修订、完善,并付诸实施。经过长期的专业建设、改革和探索,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园模式”。
“融园模式”是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在幼儿园实习、实训融为一体的培养模式。[3]“融园模式”以“突出双基,注重实践;园校融通,全程互动;服务阿坝,引领幼教”为教育理念。“融园模式”要求,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三年期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只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还需去幼儿园观摩、参与、体验、研究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工作;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只在学校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还需经常下园熟悉并研究幼儿园各项活动和工作,进行科研合作、师资培训;幼儿园的教师组织幼儿经常到我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观摩课、传授实践经验、参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各种活动。“融园模式”体现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园校双边互动,实现了大学专业教育与幼儿园的有效互通。“融园模式”在过程和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将专业教育与幼儿园需求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现了学生毕业即上岗,到岗即到位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融园模式”视角下,构建并实施民族地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对培养高质量的优秀幼儿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学前专业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实践教学领域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目标、内容、条件、监控、评价五方面组成的多方位、立体化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基本技能包括说(故事、口语)、唱(儿歌)、弹(钢琴)、画(绘画)、跳(儿童舞蹈)、做(课件、手工)、操(儿童体操)、写(三笔字)等八个方面。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幼儿教育及游戏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能力、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能力、幼儿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与幼儿沟通合作的能力、教育反思与发展能力、学前教育科研能力等。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体验、锻炼才能形成。从内容的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涉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课外训练、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学生活动、技能竞赛、幼儿园见习、实习、顶岗实习、毕业汇报演出、暑期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作保障。硬件条件是提供给师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室、实习基地等。软件条件涉及学前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涉及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和制度管理。由系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统一制定有关实践实训的各项规章制度,各课程专业教师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为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效进行实践锻炼,制定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提出幼儿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强调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体会才能形成专业各项能力。为此,我们通过运行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监控实践教学过程、严格实践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艺术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实践环节并重。从不同课程的实践环节来看,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体现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课程教学中,如钢琴弹奏、绘画、手工制作、舞蹈训练等。而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缺乏甚至没有。通过实训基地幼儿园、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发现,对于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幼儿教师来说,仅具备艺术类的技能和能力还远远不够。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是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可见,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来看,合格幼儿教师还需具备幼儿教育及游戏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生活的组织与保育、与幼儿沟通合作、教育反思与发展以及学前教育科研等各方面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尤其是教育类课程来实现。于是,我们大力改革《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学前儿童卫生学》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力争使学生每项能力的形成都能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得到落实。例如《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我们的专业教师除精讲基本的理论部分外,尤其突出对学生幼儿游戏创编与组织实施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一是该课程的教学需在幼儿游戏实训室进行,实训室内可供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游戏教具、玩具一应俱全,有玩偶区、角色游戏区、益智区等。学生可进行幼儿游戏的模拟训练,并经常邀请教职工的子女(3~6岁幼儿)参与游戏。二是根据系里见习、实习时间安排,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参与、体验、组织开展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活动。
2.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训练并重。众所周知,能力的形成并非立竿见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保障。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更多只能为学生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系建设有各类功能完备的实训实验室,学生可结合自身课外学习时间的安排,灵活、机动到各实训室进行相应技能训练。
3.专业学习与学生活动并重。秉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专业成长”的学生活动理念,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每学年或学期我们组织开展与学前教育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生活动,使学生活动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书法比赛、手工设计制作大赛、儿童故事讲演比赛、器乐基本功展示评比、少儿舞蹈创编比赛等多项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各项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和检验。
4.校内学习与校外见习、实习并重。以往学前教育专业见习、实习时间短且集中于大三下期,这种安排,学生无法实现实践后再回到理论中来进行反思与深化,没机会把实践获得的经验加以提升。于是,我们借鉴兄弟院校“全程实践”的做法,将学生教育见习、实习贯穿三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实行“大一入园,大二进课堂,大三上讲台”的“园校互动,全程实践”的实训模式。
实践教学条件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我们主要从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方面着手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硬件方面的建设,一是校内实训室的建立。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实训室建设除能满足学生艺术技能实训的需要外,尤其加强了涉及幼儿教育及游戏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生活的组织与保育等方面实践能力训练的实训室建设。目前,建有实训室18个种类,72间。分别有电子钢琴实训室、钢琴实训室、手工实训室、融园实训室、画室、奥尔夫实训室、感统训练实训室、书法实训室、琵琶室、古筝室、葫芦丝室、儿童保育与保健实训室、心理学实验室、心理沙盘室、儿童科学探索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幼儿游戏室、舞蹈实训室等。各实训室内根据其实训功能分别配备有电子钢琴、钢琴、蒙台梭利教具、古筝、琵琶、奥尔夫音乐教具、电脑等多种设施设备。实训室的建设和室内设备的配备,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幼儿游戏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观察和分析儿童心理的能力,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教育条件和实训场所。
二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保证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质量,便于随时监控学生见习、实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必要的。经过努力,我们先后与汶川县幼儿园、汶川县第二幼儿园(水磨镇幼儿园)、汶川县三江镇幼儿园、汶川县映秀镇幼儿园、都江堰实验幼儿园、都江堰贝贝王幼儿园、星星艺术幼儿园、都江堰市幼儿园、成都七中八一附属幼儿园、邛崃春燕幼儿园等多所幼儿园合作或签订协议。这些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见习、实习基地,为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保障。
软件方面的建设,我们深知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三年期间,先后有19人次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其中包括蒙台梭利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师、早期教育指导师、亲子教育指导师、营养师、育婴师等多种教师。二是教师下幼儿园学习与调研、组织幼儿园教师培训,从而增强专业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三是组织教师去省内外兄弟院校考察、学习、交流,参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术交流和相关培训。近两年,选派教师学习、进修达25人次。通过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同时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有效进行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首先,我们对涉及实践教学的课程及相应任课教师做出统一要求,各任课教师需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学前教育教研室制定了严格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教师守则》《实训室学生守则》《实训室安全守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见习手册》《学前教育实习方案和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其次,加强对任课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系领导或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检查,并及时将督导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让教师及时加以改进。第三,建立学生见习、实习反馈机制。学生每次见习、实习结束,学前教育教研室就会集中组织学生召开见习、实习总结大会,要求全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参加。选派见习生、实习生代表对此次见习、实习情况从不同角度谈感受、体会和收获。这样做,一方面是学生本人反思见习、实习活动过程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对低年级学生今后的见习、实习提供了借鉴和帮助,再则也是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检测。第四,毕业生在幼儿园工作后,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走访、调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将此作为完善、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
一是制定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及标准,规定考核项目。凡有实践教学的课程均纳入实践考核范畴。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具体说明考核内容。二是突出过程性评价,将学生课内练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分散在各学期的见习、实习与集中见习、实习结合起来。三是评价方式上,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期教学质量汇报表演、学生能力考证、说课授课比赛、游戏或舞蹈创编、作品展示、毕业汇报演出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检测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四是实行师评、生评、幼儿园教师评、幼儿评等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综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评定意见,全面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给予学生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来,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近三届毕业生技能汇报演出,均得到校内师生一致好评;我系2013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参加全校毕业生说课、授课大赛,获得一等奖;2012届——2014届连续三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专业教育中学生的专业意识、教育信念与责任的培养较薄弱;学生自主策划、创作幼儿各类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精进等问题。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D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10/xxgk_125722.html,2011-1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S].2012-02-10.
[3]郑国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园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
[4]李桂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科学,2012(3).
[5]杜燕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