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琴,郭灿灿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核心概念是自由,即心智的“解放”,旨在培养人发展自身的素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习者不仅要肯定知识本身的价值,还要不断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只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才会成为真正自由的人。19世纪初,自美国博德因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通识教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在我国,通识教育在20世纪40年代被引进过来,不同地区对于general education翻译不同。虽然通识教育至今还缺乏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含义,但其“重育非教”的教育理念却是被大家一致认同的。而专业教育则旨在培养各级各类专业性人才,一般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即哈佛“红皮书”)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1]
知识产权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许多高校为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设置的知识产权专业主要放在法学院,招收文科学生,主要培养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学生,授课教师大多只有法学背景,所讲授的课程主要是法律课程。这些高校开设的知识产权系列课程的教学停留在一般法律课程的理论教学层次,忽视业务实践,以致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专业技术背景,远远不适应企业和科研单位对专利工程师、专利律师、专利战略管理者等急需人才的培养要求。而高科技下的知识产权人才常常需要涉及高新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诸多领域,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按照以前的培养模式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树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把知识产权学科作为交叉学科来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数都被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吸纳,但是随着这些部门人员的饱和,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已趋于平缓。鉴于此,高等院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应当向企业倾斜,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注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务性,而不是一层不变,依然以培养法律性人才为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引发一系列负效应的产生。例如,造成适合企业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严重缺乏;另外,由于其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有法学理论而无专业技能有造成就业困难;等等。
知识产权属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方方面面。目前,一些高校只注重对主干课程的培养,忽略了专业技术的培养,导致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只懂理论,而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显然,这种形式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除此之外,在教育内容上,知识产权教育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但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教育则严重不足,如遗传资源、传统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教育比较滞后,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一般包括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两大类。以重庆理工科院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开设的主干课程是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和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开设的基础课程有两类:一类为精简而成的基础法学类课程,另一类为理工科基础类课程。这样设置课程的结果是:一方面,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课程压力大,对于压缩后的法学基础类课程,没有精力自主深入理解和掌握,导致法学基础不牢。同时,宽泛的理工科基础课程,无法让学生建立起某一类理工专业的专门知识体系,以适应今后进入该行业的需要。另外,还对学生的就业、深造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或技能,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能够出类拔萃的人。现行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还局限于传统按学科培养人才的模式,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新特征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换句话说,传统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从专业教育理念出发的,与现在提倡的通识教育还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今社会的特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为满足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长短。为了弥补二者的缺陷,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大多以法学学科为基础,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人才拥有较深的法学功底,能够满足立法、司法部门的需要。但在现实实践工作中,他们的理工类专业知识缺乏,并且很少了解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以至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知识产权学科是一种综合交叉性专业,不仅需要法学基础,而且需要理工科技术知识。这种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呼吁通识教育理念贯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此同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满足了知识产权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在总修课程数量一定的前提下,高校知识产权专业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消除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双轨制所带来的弊端,需要打破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界限,将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首先应该调查知识产权专业对其他专业的影响,为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将知识产权纳入教育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做铺垫,使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突破二者之间的界限,形成规范化的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孰优孰劣,长期以来争论不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种教育模式都不是完美的教育模式,都具有对方所不具有的理论和实践长处和被对方拿来攻击的学理缺点。通识教育发端于古代的自由教育,无论后世如何加以改进完善,其不可避免地也继承了自由教育的某些不足之处。例如,通识教育对形而上的过度追求,对理性的过度追求,从而脱离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专业教育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知识体系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脱离了自由教育下知识的庞杂繁芜以及讲授知识和选择知识接受者的随意性趋势,并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为社会所需的各行各业培养了无数的专业化人才。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专业教育的深度发展必然导致其弊端的日益显现。例如,功利化色彩浓厚,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滞后等。为了改善这种隔离现状,必须扩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教育模式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范围。
传统的“因袭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及其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学生,这种经典的教育范式已经不适合知识产权专业培养复合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需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弥补了这种“因袭式”人才培养的弊端,实现了从“因袭式”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范式转换。“创新型”人才培养范式并不是仅仅注重对本专业知识的创新追求,而是深度挖掘学生的内在价值和发展学生的健全个性,并在经济社会层面谋求学生知识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高度统一,其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及其他方面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管理经营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促进知识产权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从理念、课程设置及执行层面提出可行性措施。
1.更新高校办学理念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大学校在制定办学目标时,办学理念上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浙江大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疗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相结仓,因材施教,偶导批判性思维。鼓励高效化、研究化、国际化学习,着力培养各类杰出人才”[9]。
2.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的教授,采取以语言传输为主的课堂讲授法,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优势、开发潜能,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均能走上各自不同的成才之路。
3.培育学生学习理念
根据于淑秀教授的调查显示,55.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最苦恼的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因此不少同学明确表示,通识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专业科目,是为将来找工作打基础[10]。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就业而读书,这种学习理念违背了通识教育理念。因此,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通识教育活动实践,转变学生学习理念,让学生充分通识教育理念的涵义。
1.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间的融合
实现知识产权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并不是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进行简单的跨专业移植,而是要以知识产权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结合本学科发展特点,实现各种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将知识产权纳入到包括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在内的多学科课程教学体系中,促进知识产权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相结合,打破学科壁垒,并最终形成规范化的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
2.压缩专业课程容量,扩展选择空间
在知识产权现行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容量庞大,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小,造成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专业课程上而无暇顾及其他专业领域。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必须压缩专业课程,精选出最能代表本专业的经典课程。此外,要加强边缘学科、人文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衔接和开发,扩展学生选课的范围,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实现各学校间优质课程的共享。
3.建设经典名著课程
“经典名著课程模式”是由赫钦斯提出的,强调重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倡导通过经典作品的研读,使学生在人类文明的价值传统中获益的一种课程模式。他认为这种以文雅教育为主干,经典名著为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即成为共同核心科目[11]。在21世纪的通识教育中,也应该注重专门化知识的学习与普遍文化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个人的理性及其良好的文化素养。
1.协调学院关系,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知识产权学院对于其他学院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学科知识和教学管理方面与其他学院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促进知识产权专业通识教育更好的开展,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在知识产权专业与其他相近专业之间设立专门通识教育管理部门。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管理部,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通识教育网络平台,为学生学习、学校管理提供更便捷的途径。
2.引进高素质通识教育教师,建立良好的通识教师激励机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之大,不在于有无大楼,而在于有无大师。尽管有无优秀的教师并不是能否实现通识教育的唯一条件,但是就美国通识教育而言,在学校中是由最好的教授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老师,无疑从源头上为通识教育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对比我国现今通识教育机制,缺乏理解通识教育的合格教师是通识教育进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专业的通识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法律、产权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将几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另外,通识教育教学所要求的对知识宽度和深度的把握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够具备的,因此通识教育专职老师的培育和引进就成为关键因素。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在有关通识教育教师的工作业绩中的评价比重、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方面给予改进和改革,建立起良好的通识教育教师激励机制。
3.加强课程导读,提高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识教育是源于西方的教育理念,很多学生对于此理念还是很陌生,因此必须让学生在观念上普遍认同、接受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非专业化、非功利化使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被“边缘化”,很多学生愿意花大量精力去考取知识产权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也不愿学习对自己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通识类课程。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课程吸引力的同时,做好课程导读工作,让学生深刻领悟通识教育的意义。
[1] 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R].哈佛:哈佛大学,1945.
[2]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 -85.
[3] 周艳琳.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S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 袁川.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兼谈社会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4(8):3 -6.
[5]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 -68.
[6] 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8.
[7] 张猛.论地方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96-104.
[8] 莫亮金,刘少雪.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9] 张英.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31.
[10]于淑秀.大学通识教育研究[M].出版地不详:九州出版社,2014:186.
[11]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力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