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阳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历史的继承性是思想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是从一个黑格尔哲学的服膺者转变为无产阶级哲学的创立者的,这是一个根本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马克思首先必须对曾经占据自己头脑的黑格尔主义进行彻底的清算。但是,这种清算不是完全的抛弃,还须借助于辩证法。当时马克思充分意识到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时,并没有抛弃他的辩证法,而是着手进行“把它倒过来”的工作,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改造,使它成为新哲学的内容和方法。
1830—1835年,是马克思的中学时期,此时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语言和写作能力方面却十分出众,并且表现出了愤世嫉俗,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的高尚品质。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说要把为人类幸福服务作为首要考虑。1835年秋,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学习,一年后转到柏林大学法律系,但哲学和历史学是他的兴趣所在。柏林大学是当时黑格尔思想的中心,而当时的德国学界,也完全被黑格尔思想笼罩。德国著名学者海姆在描述这一时期的情况时写道:“那时全部学术都从黑格尔的智慧的丰盛餐桌上得到滋养;那时一切学科都为哲学学科服役,目的不外是想从绝对者领域的最高监督以及著名的辩证法的无所不通的威力那里给自己弄到一些东西;那时的人,如果不是黑格尔的信徒,他就会被认为是一个野蛮、愚蠢、落后的人和可鄙的经验主义者。”[1]此时的马克思也深受黑格尔的影响。在柏林大学期间,他从最初信奉康德与谢林的浪漫主义,逐步转向信奉黑格尔哲学。
1837年四五月间,马克思在柏林郊区修养。此时,马克思几乎阅读了所有黑格尔的著作以及他的学生的一些著作,他深深地被黑格尔宏大的思想和精妙的辩证法所吸引。在此期间,马克思结识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加入了“博士俱乐部”,积极参与“俱乐部”的活动,表现积极,并很快获得很高的威望,受到了“俱乐部”中主要成员的推崇。鲍威尔称他和马克思在“博士俱乐部”的学术生活“充满精神上的乐趣”。科本则称马克思是一座思想的仓库、制造厂,是自己思想源泉[1]189。从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和“博士俱乐部”的经历来看,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是起源于黑格尔哲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所说的黑格尔哲学主要是指比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在某些重要问题上,马克思甚至又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视域。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在其博士论文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思想总体上还受到黑格尔理性观的影响,是唯心的,但是在某些问题上又超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解水平。如在哲学上,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哲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超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水准。青年黑格尔派抬高自我意识的地位和论证自由,实质上是开黑格尔思想的倒车,这使得关于精神与现实相互作用的思想退回到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对立。与伊壁鸠鲁提出的为了实现自由而摆脱不合理的现实世界而回到人的内心,争取内心的宁静大同小异。马克思则不同,他坚持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思维与存在、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世界哲学化”和“哲学世界化”的著名论断。
《莱茵报》时期之前,马克思总体上还是属于黑格尔的,基本上是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指导去观察世界的。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上,他比其他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又更加深刻,也更接近黑格尔本人的观点。在某些问题上,如有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甚至走在了黑格尔的前面。不过在这个时期,在辩证法问题上,马克思和黑格尔以及其他青年黑格尔派分子之间的分歧还不大,当时的分歧还是在理论基础(唯心主义)一致的前提下的分歧。为了真正“解救”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首先必须从唯心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理论上找到新的立脚点。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直接投身于现实斗争,另外一方面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影响。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意识到从黑格尔那里接受来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理念和国家、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与自己在现实中碰到的情况有所出入,甚至是完全相反。实际斗争推动他去注意被以往哲学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但当时他在这方面还缺乏知识,还不能确切地说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去说明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此时的马克思已经认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已经不能使自己向前,于是他决定从清算过去所接受的黑格尔的影响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后来马克思回忆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2]这部著作就是我们熟知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实际上,这部著作是结合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具体问题所进行的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批判论述。
这时的马克思开始从黑格尔唯心主义中破茧而出,确立自己唯物主义的立场。在这个过程中,费尔巴哈思想给予了马克思很大的帮助,启发他朝着自己发现的新理论继续前进。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却完全不同,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逃避现实,而是积极投身于实践,所以马克思毫无疑问地超越了费尔巴哈。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从理论上获得了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彻底唯物主义认识。
从一开始,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就有所差别。在深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的同时,马克思取其精粹,涤除糟粕,对于法哲学中的精华,特别是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容,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发挥。从这个方面来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突出地吸收和改造了黑格尔关于矛盾的思想。黑格尔在辩证法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尤其是关于矛盾的思想。但是由于其自身的保守性,不能够彻底贯彻辩证法,倾向于追求矛盾的调和,所以经常用某种“中介”来消融国家和社会的各种矛盾范畴。
黑格尔关于矛盾的思想得到了青年马克思肯定,说“黑格尔的深刻之处也正是在于他处处都从各种规定……的对立出发,并把这种对立加以强调”[3]。黑格尔从各种规定的对立中推演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力图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本质都归结为观念的发展,这样做是对矛盾的掩盖,是不能解决矛盾的。这是一种神秘主义。马克思认为,消除这种神秘主义,如实地揭示这些领域中的矛盾及他们的关系,就能发现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在批判黑格尔调和矛盾的思想时,他还特别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加以发挥,批判了黑格尔经常用“居间者”“中介”来调和对立的极端。
在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之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批判和改造并没有停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以前,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集中地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该《手稿》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最终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从哲学上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创始。马克思论述了新哲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根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在创立新哲学的最初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和其他青年黑格尔派分子的分歧日益加剧,马克思不得不对他们的理论的荒谬性和保守性进行尖锐的批判。这一批判使他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和黑格尔在理论的唯心主义本质上的血缘关系,也更深刻地看到这种理论上的唯心主义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保守主义。《手稿》从这方面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本质的批判进行了深化。与过去相比较,这时马克思已经站到新的高度从整体上揭露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马克思说:“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本质上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异化的世界精神。”[4]160对于这个“世界精神”来说,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是它的外化,而其实质仍然是抽象思维。这一点在《精神现象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马克思称这部书是黑格尔思想的秘密和诞生地,并批判地指出书中“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4]161。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在《现象学》中,完全否定的和批判只是一个虚伪的外表,尽管实际上已包含着那种往往早在后来发展之前就有的批判,黑格尔晚期著作的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现有经验在哲学上的分解和恢复——已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作为萌芽、潜能和秘密存在着了。”[4]162《手稿》集中剖析了《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思想,特别在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和否定的否定问题上改造了黑格尔的思想,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
显而易见,这时的马克思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内在对抗性,认识到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它不承认任何凝固不变的东西,只承认发展、运动的永恒性、绝对性,因而认为现存的一切都是要消灭的。但是,唯心主义却只承认精神的辩证法,不承认现实的、客观的辩证法,从而也只承认精神的运动,而不承认现实的变化。这样,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就只能引导人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想去解释现实,从而实际上承认现存的一切的永恒性。这样的辩证法只能是一种“纯思想的辩证法”[4]162。青年黑格尔派分子正是步他们老师的后尘,其辩证法也只是一种要求改变意识的辩证法。此后,马克思在一系列著作中都对他们的保守性加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指出他们虽然喊着震撼世界的口号,实际上是最大的保守分子。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本质的批判,对于马克思来说,首先带有自我清算的性质,其次带有和青年黑格尔分子论战的性质,但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拯救、解脱黑格尔辩证法的前提。对此,马克思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所以,即便在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后,他仍然不断地深化这一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这一批判仍在继续,如《神圣家族》中关于思辨结构的秘密的揭露,就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更为彻底的剖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说:“将近三十年以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非常流行之时,我就批判过它的神秘方面。”[5]同当时所谓的哲学家们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当作一条“死狗”不一样的是,马克思说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没有把黑格尔的思想完全丢掉,而是充分肯定了黑格尔的贡献。马克思说道:“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虽然倒立着的,被神秘化了,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5]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是剔除了其思想中的唯心主义的杂质,把它纳入唯物主义体系之中,然后加以发挥,使它们成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还使得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研究的科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创立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所以,学习和理解青年马克思是如何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的批判,把它“颠倒”过来,吸收“合理内核”,改造为科学的辩证法,对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6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