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谢莉
(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泰州 225300)
聋校高中语文校本教材指的是聋校高中根据校本课程标准和学校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写的,系统反映语文科目教学内容的学习材料。语文作为基础科目,一直缺少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是当前聋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工作。虽然现在有学校已开发了自己的校本教材,但是成果并没有普及,也缺少系统的纲领性意见。因此,在教学中只能因地制宜,在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让聋生与正常学生一样幸福地生活。只有以幸福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和指导纲领,才能研制出真正适合聋生的区域性语文校本教材。
近年来,特殊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聋人高中阶段教育,成为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是,我国聋人高中阶段教育萌芽较晚,发展较慢,从上世纪80 年代前后萌芽至今尚未颁布全国统一的聋人高中课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更无统一的聋校语文教材了。因此,在2014 年2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中重点指出:要研究制订聋校课程标准,健全适合残疾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体系[4]。
目前,我国大多数聋校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从各类普通学校的教材中筛选篇目,删繁就简,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同时,筛选自普通学校教材的内容不太符合聋生的认知活动特点和规律,在知识点上也超越了聋生的实际接受力,很难让其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因此,开发出满足高中聋生的特殊需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享受幸福生活的语文校本教材,已迫在眉睫。
聋校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融合在一起的。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校本课程这一概念以来,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物质载体的校本教材也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关于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方面的研究则较少,聋校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和我国聋教育事业发展特点有关。我国的聋人高中阶段教育萌芽于20 世纪80 年代前后,至今尚未颁布全国统一的聋人高中课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因而缺乏面向聋生的统编高中教材,更不用说语文教材了。所以,编写适合聋生身心特点的语文教材成了聋校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当今聋校教育正走向融合,全纳教育的兴起让聋校的课程标准逐步偏向普通学校。同时,由于投入普通学校教材开发的智力、人力、物力资源相当充裕,因而教材能紧扣教学改革思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选用普通高中教材已经成为当前聋校高中教材建设的首要选择。之后,大多数老师都是根据普通学校教材删繁就简,随意性较大,同时以正常学生的学习要求来要求聋生,也忽视了聋生听力的特殊性,导致聋生学习困难。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如果把人看做一个个体,那么教育应该为使人获得幸福而作出贡献。[5]”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应该让学生获得幸福。可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聋生有机会升入高中,甚至走进大学的殿堂,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开始将高中学生的升学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在这样的环境下,聋校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也是紧紧围绕高考,忽视了聋生的学习感受,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幸福感缺失。
1.以幸福作为最终的追求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最终追求,而学校教育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6]马卡连柯也曾指出:“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7]”教育的内在价值其实就是要多快好省地实现人的最终追求——幸福。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底线,幸福教育要让特殊需要儿童先幸福起来[8]。在2006 年的“全国聋校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也明确指出:聋校课程改革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应根据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课程,构建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聋生全面发展及升学与就业的需要。关注聋生的差异和潜能开发,尊重和满足聋生的特殊需要,寻求适合聋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要着眼于聋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让每一个聋生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享受幸福的生活[9]。因此,聋校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也要着重于人的培养,培养出健全的、幸福的人。
2.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也是我们新课标的要求。聋校语文高中教材的编写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理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聋校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尽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语言的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语文学科因学习内容的广阔性,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丰富性,是最能够对学生精神素养产生深远影响的学科,而其所有的精神养料,又蕴含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当中,没有对语言的深刻理解也就无法领会人文的内涵。在聋校语文教材编制中,必须考虑在语文中加入人文因素,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呼兰河传》这篇课文,因为其语言的童真优美,思想的多元,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适合学生的模仿写作,因此,将这篇课文列入到校本教材教学中是非常适当的。
3.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陶行知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10]”聋生是有特殊需求的人,其在社会上的价值体现于他们以后的劳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学到以后用得上的知识,要让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实现自身价值,这有利于他们体验到幸福感。例如,如何看说明书,如何与健听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怎样说话是有礼貌的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以后需要用到的,均可以列入到语文校本教材中来。
1.转变观念,走进幸福
观念转变是聋校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前提。没有观念的革新,校本教材开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在转变观念之前首先应意识到,对聋生实施特殊教育是因为他们存在特殊的需要。聋校高中语文教育应基于学生需要,将其发展作为校本教材建设的方向,从而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幸福乐观的人。
2.提升素养,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养对聋校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在校本教材开发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目前,全国聋校教师素养普遍越来越高,更多具有高学历的普通学校教师加入到聋教育行列,为聋教育增加了新的血液,但不足之处就是他们对聋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所以,学校需要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加大课题研究,引领更多的老师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聋教育人才,从而保障聋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3.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整合课程,挖掘语文学习的多种可能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11]”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将不同学科整合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构成互动资源网,使语文教学具备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可以和美术学科进行整合。不少诗歌与美文都兼具画面感,将文字与画面整合,发挥聋生的视觉补偿功能,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例如,在《陋室铭》这篇校本教材的设计上,教师先让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想象描绘场景,画一画,说一说,背一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语文教学也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丰富语文课堂的材料,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提高聋生高效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的能力。
整合教材,注重融合。普通学校教材的内容对于正常学生来讲是适用的,但是对于聋生就有一定的难度。建议适度删减普通学校语文教材内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比如,可以选择苏教版初中语文作为高中聋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结合人教版和上教版等版本进行适当的补充,删减一些不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文,如描写声音的课文、重在抒情的课文,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的课文,如《桂林山水》、《新型玻璃》等。由于大多数聋生书面语水平不高,语序较为混乱,因此在选择的课文中,还要注重他们对于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进行课例教学,并使用自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范例阅读的指导下进行同体裁课文的阅读,使学生尽快掌握各种文体阅读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对《呼兰河传》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着重启发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不同意见,根据不同意见归纳主旨,这种方法也可以写入校本教材的课前提示中。另外,语文校本教材还应该辅以课外主题式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拓展教材的广度和宽度。
整合课文编排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课文指的是将原普通学校的课文编写模式进行借鉴创新,开发出适合聋生学习的校本教材课文编写模式。综观苏教版和人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可发现各版本的教材编写主要形式都是课文、课后问题和课下注释,学生的练习册也多是问答题,这些使得聋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了使聋生能够更好地利用课文,实现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练习的有机融合,可以将传统的教材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样,可以很好地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综上所述,开发聋校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应将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作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更加科学的聋校教材内容体系。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一起走向幸福的人生。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EB/OL]. http://www. gov. cn/zwgk/2009-05/08/content_1308951.htm,2009-05-08.
[2]教育部、国家语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48/201407/xxgk _171904.html,2010-07-29.
[3]国务院.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EB/OL].http://www.gov. cn/jrzg/2011-06/08/content_1879697.htm,2011-06-08.
[4]教育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EB/OL].http://www. scio. gov. cn/xwfbh/xwbfbh/wqfbh/2014/20140213/xgzc30389/Document/1362835/1362835. htm,2014-02-13.
[5]夏之莲.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14.
[6]郑文捣. 马中斯基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7]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6.
[8]李亚平.为聋生的持续发展奠基——全国聋校课程改革研讨会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07(8):37.
[9]孟万金. 支持特殊教育,共创幸福美好未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创特教新局面[J]. 中国特殊教育,2013(1):4.
[10]方明.爱满天下:陶行知名言警语[M].北京:同心出版让,1999:41.
[11]人教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EB/OL]. http://www. pep. com. cn/gzyw/jszx/tbjxzy/kbjc/kb/kcbz/201009/t20100909_887977. htm,200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