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 羿
(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中学)
为了培养21 世纪的建设人才,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中学生物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课本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限制。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务必要深刻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不断结合实际,联系旧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入学,并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紧紧抓住问题中心进行讨论,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给学生简单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生原理,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开拓,围绕“人工制造养料”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提出“我们能不能仿造叶绿体的内部结构,模拟光合作用必要条件建造一个‘人工光合作用’工厂,并且充分结合当代智能化的设备设施来获取人类所需的各种有机养料?”而有的学生则说“我们能不能将植物中的光合作用的因子移植到人体中,这样的话人的体内就有叶绿体,只要多晒太阳,多喝水,那我们就可以生存下去了?”等等,这些大胆而有趣的讨论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科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现象、规律的积累、继承、发扬和突破来获得持续性的发展,而这些创造性的结果都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的。因此老师便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分享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如何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进行创造。
例如,植物的根系具有固土能力。有人根据这种功能创造了钢筋混凝土。1865 年法国某园艺师在搬移花盆时不小心将一盆花掉落在地上,花盆全碎了,而根系与土壤抱在一团,成为一个坚固的土坨。他恍然大悟,发现了水泥花坛容易破裂的“罪魁祸首”,于是他依照植物的根系用钢筋纺织了框架,然后用石子混凝土填充,建筑起来的花坛果然十分坚固,不易破裂。他又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建筑行业,使得建筑起来的桥梁都十分坚固。
又例如,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人类基因这个研究方向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深入挖掘了基干的白血病基因;发现了神经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中国家等。
通过以上一些具体生物的科学事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生物时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接受,而是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务必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借科学知识进行想象,实施创造。
在教做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时,把洋葱根尖浸泡在水中,用了好长时间才把泥土洗掉。有的学生说,这太浪费时间了。我抓住这一机会反问这位学生:你用什么方法培养的洋葱根尖容易洗掉根上的泥土?这位学生回答说过几天告诉你。一星期以后,这位学生带来了一盆用细沙培养的洋葱幼苗,这种方法培养的根容易剔除培养基,又不损坏幼根的优点。
再如,在讲蒸腾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时,讲到根吸引的水分有99%左右散失掉,通常认为这不是巨大浪费,在干旱时,能不能让植物节约用水呢?植物体内的水主要通过气孔散失掉,如果能使气孔关闭,水的散失不就少了吗?通过讲解气孔关闭机理,使学生认识到与酸碱度有关。我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有的学生受此启发设计课外实验,将两棵白菜分别浸一下水杨酸溶液和清水,再晒6 个小时,结果后者的萎蔫速度快得多。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