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颂花
(湖南省新化县圳上镇中心中学)
依据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再发现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数学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如学习了分解质因数后,我设计了一道有趣的应用题:某班班主任带领着学生到海边捡贝壳,学生恰好分成三组,如果老师和每个学生捡贝壳的个数同样多,共捡了215 个贝壳,那么平均每人捡了多少个?这是一道用常规方法无法解答的应用题,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解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215 分解质因数,215=5×43,而在5 与43 中,只有43 被3 除余数是1,是师生的总数,5 就是平均每人捡贝壳的个数。这样创设情境,就引发了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求欲望。
如,已知抛物线y=ax2+bx+c 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1、1,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是-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对此题中条件与结论的考查和分析,发现可以有多种不同解法。
解法一:根据x 轴,y 轴上点的坐标及抛物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可知,抛物线经过(-1,0),(1,0),(0,-2)三点,将这三个点坐标分别代入y=ax2+bx+c,可解出y=2x2-2。
解法二:由于抛物线具有对称性,它与x 轴的两个交点就是两个对称点,所以其对称轴为x=0、y=-2,设解析式为y=a(x-h)+k,将点(-1,0)的坐标代入上式可解得y=2x2-2。
……
对老师来说,这无疑一点不新;而对学生来说,显然是“新的”。这“新”的规律、“新”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探索得到,这就是“创新”。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你想把圆割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割拼?拼成后的图形与圆有怎样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割拼的方法,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成果展示给同伴。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推进创新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