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 正传》与《装在套子里的人》

2015-08-15 00:44张小勇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科夫

张小勇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

语文之所以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学生学好语文,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以及个人涵养,更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就高中语文而言,学生要掌握以及了解的语文知识有很多,而这众多知识点中最困难的就是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文学作品的鉴赏。本文笔者尝试就鲁迅笔下的阿Q与契科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进行了一番比较,同时对两篇文章进行了分析,从而看出不同国家不同作者笔下文字的异同之处。

一、两篇文章以及文中人物的异同点

就两篇文章而言,除了篇幅长短以及作者国籍不同之外,人物形象也大不相同。虽然两篇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阿Q 正传》主要讲述的是国民的劣根性,鲁迅也希望借助这篇文章以引起国人的注意。所以,鲁迅的选材大多是当时病态社会下不幸的人们,最主要的目标也是揭示出社会底层的苦难,同时表达那个社会本身的桎梏。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不同,其主人翁别里科夫尽管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但是他那种胆小怕事、战战兢兢的个性却让人觉得厌恶,更多的是厌恶而不是可怜。就两者塑造人物的方法而言,都采用了幽默、夸张的手法,但在鲁迅的《阿Q 正传》里面并没有过多的关于阿Q 外貌的描写,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心理活动以及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阿Q,而《装在套子里的人》不是一些套子式的言论、思想,就是漫画笔法勾勒的别里科夫的外部特征,更多的时候,《装在套子里的人》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幅夸张的讽刺性的漫画,这会让一部分读者觉得笔者写得“华而不实”,这种空洞的文章只会让读者缺乏阅读兴致。

二、两篇文章以及文中人物的相同点

1.两者标题都有设置悬念,有极深的寓意

在读者了解到《阿Q 正传》这篇文章时,看到主人公的名字就叫阿Q,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按照中国人的惯例,在起名时名字都是由基本的姓和名组成的,比如张某某、李某某以及杨某等,即便是在古代,父母按照命贵的难养、命贱的好样的习俗,也只是给孩子起名小笨、小猫、阿狗等名字,绝不是以一个字母命名。这时读者就会疑问:“为什么鲁迅先生会给他取名为阿Q 呢?”“这样做有什么寓意?”这不仅可以激发读者对文章的兴趣,更能催发读者对文章背后所要表达内容一窥究竟。俄国短片小说巨匠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给读者留下了一系列悬念,套子是有棱有角的物体,装在套子里面的东西也只能是物体,而绝不会是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又怎么会甘愿被装在套子里。这样的标题设置无疑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自主、自立地去文中寻根究底。

2.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以毁灭自己让人们了解这个人的可悲、可怜

鲁迅先生在写《阿Q 正传》这篇文章时,并没有向我们介绍阿Q 的姓氏,阅读文章时,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主人翁的Q 字想象成他脑后的那根小辫子,这时候,Q 就成了一个符号或者是说一个象征。而且在阿Q 的头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癞疮疤,于是阿Q 就忌讳起了“光”和“亮”。值得重视的是,阿Q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够解脱,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阿Q 都可以逢凶化吉,因为阿Q 一直奉承的都是“精神胜利法”,永远不敢正视现实,一直以来,阿Q 都处于屈辱压迫的社会地位,它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必然结局。别里科夫更是一个滑稽可笑、古怪奇特的人,哪怕是在最晴朗的天气,他都穿着雨鞋、带着雨伞、戴着眼镜、穿着棉大衣,而他的口头禅一直都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表现在我们面前的他的特征就是胆小怕事、谨慎小心以及战战兢兢。

综上所述,阿Q 与别里科夫虽然是两个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艺术典型,都表现出了人性的某些弱点,但两者所表现出来的也有诸多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两位从医学转入文学的两位作家的艺术追求,他们剖析了人性的丑陋的一面,希望能引起世人的关注。在文章的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这从另一个层面上突出了作家鲁迅以及契科夫的艺术才能。

朱正平,赵前明.阿Q 与“套中人”之比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6):4-5.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科夫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我所欣赏的套子
科夫·皇后镇:漂洋过海的离开
套子
相约二十年
狗狗世界
苏尔科夫与俄罗斯主流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