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峰
(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事业管理系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民族舞蹈资源丰富且风格各异。近些年,随着新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疆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新的机遇。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借鉴内地好的经验基础上积极实践,新疆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1]新疆各民族因自然环境、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等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民族民间舞,丰富的各民族民间舞构成了新疆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对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以各民族民间舞为根本和活水源头,在传承基础上进行提炼创新,进行由日常生活舞蹈向舞台、演出舞蹈艺术的提升,实现舞蹈资源转变为舞蹈艺术产品,达到对民族文化传播的目的,并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近些年,随着新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方力量就新疆丰富的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目前形成了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的开发利用体系。
在政府层面,自2008年起举办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目前已分别在2008年、2011年、2013年举办了三届,成为政府重点利用和包装的形象标识,其以民族舞蹈交流为平台,打造文化名片,宣传新疆,推动新疆文化建设。此外,新疆还有各级属于事业性质的以民族歌舞为主的专业表演团体超过一百多个,主要负责政务性和公益性的演出任务。在此层面上,一方面是为了宣扬主流思想、提升形象,另一方面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市场层面上,近些年一些社会资金和文化企业开始不断进入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投入资金,组建民族歌舞商业表演团体,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并呈现逐渐增加态势,主要表现在新疆各地景点、饭店、宴会厅都有规模大小不一的民族歌舞表演,其中《吐鲁番盛典》《印象·二道桥》、新疆国际大巴扎宴会厅歌舞表演等规模较大,而影响最大的当属《吐鲁番盛典》,可谓新疆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代表。
1.《吐鲁番盛典》是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的硕果
新疆民族舞蹈资源进入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成为开发利用的对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文化产品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市场经济对文化资源开发的作用,不能把消费大众的精神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民族文化资源便丧失了转化为产品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当我们把民族文化资源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承认这并不妨碍文化艺术的高贵天性,民族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转化为产品。”[2]《吐鲁番盛典》也正是吐鲁番地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
吐鲁番作为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是吐鲁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吐鲁番旅游多年以来一直以利用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为主,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一直缺少,能够满足人们文化体验的歌舞演艺作品更是缺乏,这一方面的长期空缺,也制约了吐鲁番地区旅游深入发展,也成为吐鲁番旅游发展的“短板”。比较而言,在内地几乎每个旅游省市都拥有一台代表自己鲜明特色的歌舞,同样拥有丰富民族舞蹈资源的云南省就拥有《印象丽江》《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等多部剧目。
吐鲁番也是新疆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维吾尔族文化两大中心之一,其音乐、舞蹈、服饰、礼仪、餐饮等各个层面都独具魅力,尤其是舞蹈更是在维吾尔族舞蹈艺术中独具地域特色。如何将维吾尔族舞蹈艺术资源开发利用,促推当地旅游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疆实现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必须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吐鲁番当地政府也想实现对当地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突破,但面临资金、技术等现实因素制约。吐鲁番地区歌舞团作为“老牌”文艺团体,在2011年前除了政务接待演出,几乎没有走入市场,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团队缺乏活力,迫切希望通过改革获得“重生”。拥有资金、技术、信息优势的北京盛世高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作为社会力量,看中了吐鲁番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希望借助吐鲁番地区歌舞团的人力资源优势,在当地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市场作用的发挥,使双方成为合作的对象。在当地人民政府、旅游局、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以民族歌舞为核心内容的——《吐鲁番盛典》有了雏形。2011年初,北京盛世高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发起成立新疆吐鲁番欢乐盛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打造《吐鲁番盛典》。文化企业与政府在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上形成共识,双方通过市场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制约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得到解决,文化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和压力也迎刃而解。
2.《吐鲁番盛典》是民族舞蹈资源优化升华的结晶
《吐鲁番盛典》以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民族舞蹈艺术为基础,又实现对其的舞台艺术升华。作为传统维吾尔民族舞蹈一般是以自娱性为主,要在舞台上呈现必须要有艺术内涵的提升和审美价值的提炼。为适应大众审美体验及欣赏习惯,《吐鲁番盛典》不是传统民族歌舞形式的再现,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文化产品,实现了对维吾尔民族舞蹈资源的提升优化。“民族歌舞的创作改编只有在深深悟出民族文化的灵魂后,才能创作改编出既有民族韵味又能适应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的审美和消费习惯的民族艺术精品来。”[3]为保证《吐鲁番盛典》的高文化品质和民族舞蹈精品定位,《吐鲁番盛典》的演员全是由吐鲁番歌舞团的优秀演员担当,并构建了实力雄厚的创作团队,总顾问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之女雷蕾(国家一级作曲家);制作人是著名影视制作人林忠益(代表作电影 《美人草》、电视剧 《冰山上的来客》);编剧及艺术总监是滕捷 (国家一级美术师);总导演是贾苏尔·吐尔逊(国家二级编导);音乐创作是肖克来提·克里木(国家一级作曲家)和比斯尔斯·坎德尔(国家二级演奏员,吐鲁番地区歌舞团团长)等人。优秀的编创团队及专业表演团队,提升了舞台展演的水平和质量,更重要的是把握住维吾尔族舞蹈的精髓,通过演员服饰、舞美设计,民俗场景呈现等方面全面把握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文化的特质,让观众通过视听欣赏获得切身文化体验。
《吐鲁番盛典》与其他地区歌舞演艺作品大量运用非专业歌舞演员,力图保持“原生态”的思维不同,在创作初期就使用专业舞蹈演员,通过专业舞蹈演员自身的表演情感释放出来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来感染观众情绪,通过民族鲜艳的服饰、华丽的舞台设施等外在美的精心制作,渲染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美,让观众全身心体验感受维吾尔族舞蹈艺术之美,同时使民族文化的传播得到拓展。
《吐鲁番盛典》充分调动了当地政府、经营企业、文化精英的积极性,实现共赢,加之准确的市场定位及运营,维吾尔族舞蹈的魅力全面展现及诠释,使得《吐鲁番盛典》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吐鲁番盛典》自2011年5月28日在吐鲁番大剧院首演以来,短短几年成为全疆演艺行业项目门票收入、接待人数最多的龙头。
1.新疆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要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联合
“观新疆美景”“品新疆美食”“赏新疆歌舞”是体验大美新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疆旅游发展重点建设的内容。这方面,新疆“美景”“美食”的文章做得较为充足,如何做好“赏新疆歌舞”的文章,只能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民族舞蹈艺术从隐形民俗生活状态中走出来,在对其自身文化特质和外在形式加工的基础上,组合成新的“旅游产品”,作为旅游项目呈现给游客。《吐鲁番盛典》在定位上首先是个旅游项目,它给欣赏者带来的融 “品民族特色美食”和“赏民族歌舞精品”的文化体验,丰富了吐鲁番旅游的文化内涵,符合吐鲁番地区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更易于得到政府的支持与优惠政策待遇。当然相对于吐鲁番地区巨大的游客量,《吐鲁番盛典》现有的市场占有量还是相对有限,仍有很大拓展空间,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
2.新疆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中充分融合新疆文化元素,注重传承与创新
“依赖于舞台化途径的民族歌舞展演,需要将民间的各种艺术符号进行集中、加工、整合和包装,不断实现游客观赏中的审美意义”[4]《吐鲁番盛典》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并展现了吐鲁番地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如火焰山、坎儿井、葡萄、木卡姆等,对吐鲁番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服饰、风气、经济、物产、饮食的高度浓缩与概括。尤其是《吐鲁番盛典》采用餐饮和演出相结合的模式,将吐鲁番地区特有的菜品艾丁湖黑羊手抓肉、火州斗鸡、豆豆拌面、葡萄干抓饭等等有机的融入,在“盛典”中加上“盛宴”,使得观者对吐鲁番有了深刻记忆和印象升华。
“民族歌舞的产业化,其显而易见的经济目的,使得歌舞演出主要是为了取悦受众,一方面难免媚俗,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民族特色’,否则就失去了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5]就民族歌舞的起源和本体属性而言,并不是为他人或是产业化创造的,将其推向市场的时候,就应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出创新。《吐鲁番盛典》在编创及表演过程中保持民族歌舞主体不变,通过表演传播的方式,使民族舞蹈得到有效的传承。民族传统舞蹈缺乏现代活力,缺少故事情节,为此《吐鲁番盛典》对维吾尔民族舞蹈进行升级改造,成为了适应现代大众审美要求的旅游演艺,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充分发挥艺术的创造力和浪漫的想象力,在舞美、剧情、灯光等方面进行更适应舞台演出的创新,运用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影像合成技术,整个舞台全部实现了LED超大屏幕,演出时使观众不仅获得视觉撞击,而且形成人在景中的感觉,融入整个演出。
充分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使得民族舞蹈艺术也得到了深度的价值挖掘、呈现,民族舞蹈通过与新时代的接轨和艺术创新,促进了民族舞蹈艺术向前发展,其内含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传播范围和途径也得到有效拓展延伸。
3.新疆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有市场思维,与文化体制改革有机结合
就新疆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存在缺少资金、技术、信息、技术人才等诸多制约因素,事实上只要有正确的市场思维,发挥市场优势,通过市场作用,调动地方政府、经营企业、文化精英的积极性,在各自利益需求及文化表达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些因素都是可以解决的。《吐鲁番盛典》的成功之处在于按照市场思维经营运作,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北京盛世高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拥有资金、技术、信息等的优势,正寻求市场商机,吐鲁番歌舞团有资源和人才优势,正寻求改革突破点,二者优势结合才有了《吐鲁番盛典》的结果。对于新疆其他众多属于国有事业单位性质的专业表演团体,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中也要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思维,敢于在市场中寻求外力助推,结合自身努力,切实走入市场。
结语
当前,新疆正处在全面转向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期,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新疆民族舞蹈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对树立新疆文化形象,宣传新疆有着重要作用,对此还要不断在市场中积极实践,探寻更多途径与方法,使新疆民族舞蹈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传播。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74.
[2]来仪等.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走向市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7.
[3]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91.
[4]于漪.民族歌舞的都市化景观再现-以《吉鑫宴舞》为例[J].学术探索,2013(2):134.
[5]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机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