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漳州三中 郑淑蓉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因如此,只有从文题材料入手,追问矛盾所在,思辨才有对象,分析才有切入,论点也才得以进一步推演深化。相反,若不能深入挖掘材料,抛开矛盾,那么观点很有可能缺失逻辑链条,导致行文在同一平面滑行。只停留于浅层议论,必然难见深刻。正如潘新和老师所说:“复制背景材料,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也就没有写作的创造。这样的文章不能及格。”
比如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题:“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若把这句话当作格言、真理进行论证,那么观点很难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由此写就的议论文便容易丧失深刻性。倘若能以辩证思维审视材料,追问材料中“矛盾是什么”,则能进一步挖掘出至少两组矛盾:一为“站”与“跪”的矛盾,继而由此思考这两个动作的象征性含义,如“站”是自信豪迈、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气度,“跪”则是卑躬屈膝、任人役使的奴性心理,以此展开对这两种矛盾的思索,便能演化、推进论点,实现对人性的思考;一为“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同样是“站立来”,是“自己站起来”还是“别人扶起来”?不同的主体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往下便可进一步论证矛盾所引发的差异,继而联系实际,追根溯源,这么一追问,议论文的层次便显现出来了。实际上,无论是传统命题式作文或者是新材料作文,文题材料都包蕴着矛盾对立面,只要善于追问,定能挖掘矛盾,演化命题。
找到矛盾之后,议论文已显现出了一个层次,但这还不够,需要针对矛盾进行质疑追问,探究隐藏在矛盾背后的原因,如此才能进一步深化论点,得出新的有价值的结论。
在福建省2014年高考质检卷中,给出了这样的材料作文题:“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然而它仍旧精力旺盛,田埂、技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通过追问矛盾,我们可以轻易得出莠草在命名上卑贱与雅致的这层差异,由此追根溯源,引导考生思考产生这层差异的原因,便可再得出又一个议论层次:以卑贱名字命名莠草的人是从实用角度考量的,而以雅致名字命名莠草的人则从审美的角度赋予莠草以抽象的精神品质,即命名的不同乃是源于人们所处的立场不同,如是便有了新的论证方向。也可从另一组矛盾进行思考,即莠草的“屡次被锄”与“精力旺盛”之间的矛盾,探究其原因,实为生命力的顽强,由此可再进行“生命顽强,生生不息”这一论点的深化。或综合材料中的两句话,从“他人评价”与“自我生长”的矛盾中探究根源,追问:“为什么莠草在卑贱或雅致的争论中仍能保持顽强生长?”进一步得出“明确自我定位,体认自我价值”的观点,从而全面把握材料题旨,达到论证的深刻性。
古诗有云:“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如今这句古诗竟成为了议论文中缺乏对现实关注热度现象的真实写照。南京师大教授何永康指出:“有些考生用大量的古诗句或大量的名人轶事来证明‘水灵’、‘山稳’,就是不肯留意身边的事,留意人人关心、人人想说的事。”作为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体,倘若连议论文都没有现实意识,那么如何能彰显逻辑的缜密与思维的深度?因而在挖掘矛盾、探究原因之后,若能再往下追问这些现象和现实的关联性,那么,既能显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将议论的层次又推进了一层。
2006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之一“留下一点空白”引发了当年众多考生的热议。许多考生列举了历史名人陶渊明、李白、屈原等事例证明“留白”的美感,语言优美,抒情性十足,然而“美”是“美”了,但却少了与现实的联结,显得抒情有余而思辨不足。一考生则从现实着手,找到题目中“留白”与身边事件的关联,以“请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留白”为议题,探讨当今教育现实,切口小,挖掘深,针砭时弊,引人深思,博得了阅卷老师的好评。可见,如果心忧苍生,什么样的命题都能写成经世之文,在现实中深化对论点的思考,更能显见思辨的深刻性。
福建省《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深刻”是指不停留在事物和生活表象的罗列和描述上,能反映事物和生活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追问矛盾、探究原因也好,关联现实、体现热度也罢,最终都是指向事物的本质,以对事物本质的观照实现对人“作为”的启迪,如是,行文才不至于空发议论,也才能以多个层次的探讨实现议论的深刻性。
如前文“莠草”一文,由追问“卑贱”与“雅致”的矛盾至追问原因、关联社会现实,进而可以追问针对不同价值观导致人们认知差异的本质,进一步追问:“对此,我们该如何作为?”则可再得出如考生所说“在当下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我们应倡导更富有超越意识的审美精神的培养”,或“必须体认每种生命的独特而唯一的价值,给予平等的尊重”,或“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而功利的认知倡导与培养理性与宽容的精神”等议论层次,实现对现实的思考,并以深入的思考提出有效作为的方式,进一步反作用于现实。当然,追问作为的层次也非单纯的“怎么做”问题,而是针对具体议题进一步深化,以彰显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总之,文题材料的意旨是多元的,通过这四个追问,便可以较为准确地审题立意,展开多个层次的探讨,以反复的追问、分析、结论,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因果关系,从而实现论证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