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茜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忽然间便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生活、微交流……“微”字无处不在。其中,“微电影”更是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宠儿。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作为“微时代”的新宠儿,微电影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概念界定,2010年由吴彦祖出演的凯迪拉克广告短篇《一触即发》被公认为是微电影的里程碑之作。之后《老男孩》《66号公路》《看球记》等第一批微电影上映并引发了微电影的热潮。著名导演贾樟柯曾说过:“微电影和电影是同一个母体,只是微电影要寻找自己的特点。几百人跑到电影院看电影是一个时代,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终端提供了不一样的可能性,只是微电影需要在这波热潮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商业模式。”[1]蓬勃发展中的微电影其实也具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在超短的时间内,它要瞬间抓住观众,并且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就需要它独特的美学特性。
微电影是新时代的网络文化产物,供大众在片段式时间里快速地浏览欣赏,它的受众是普通大众。因此,它的主题内容往往呈现出通俗化,生活化的特性。我们看到的微电影常常是围绕青春梦想、爱情、亲情、友情等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主题展开,其截取的每个故事都是人们生活横切面的一个片段的升华,它展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是普通人的思考方式。虽然微电影的主题往往通俗化、生活化,但是它并不是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简单的同步演绎,而是从一个简单的生活小切口出发,去从中深度挖掘瞬间的生活感受,从而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隐藏在里面的人的命运和价值,凸显它的现实主义人文精神。
爱情永远都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话题,它对于爱情主题的描写比较生活化、平凡化、通俗化,它不致力于那种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故事,而是致力于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反映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对于爱情的看法和观点。《缘定今生》系列爱情微电影是以“一样的完美结局,不一样的恋爱感动”为主题,把最平民、最“草根”、最普通的爱情故事在银幕上还原,以此来积极地倡导现代年轻人学会和懂得珍惜爱情,让爱情回归自然,让当代爱情回归纯净。青春怀旧也是一个原始的情感。
微电影的主题内容虽然比较通俗化、生活化,但这并不等于庸俗化。微电影用它独特的视角对人的生活状态进行关注,并对人生的价值意义进行思考。微电影展现的是一个小故事、小感觉、小情感,但是它往往能够以小见大,从而感人至深、引人深思。《老男孩》中的“肖大宝”和“王小帅”,他们就是怀揣梦想的小人物,通过他们在浮华生活中追求梦想时酸甜苦辣、纠结挣扎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他们生活中的责任、情感和命运;让我们体会到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凸显了其现实主义的人文精神。“艺术的功能就是给人美感享受并能产生新的认知,能够在某个方面触动人的心灵,引起共鸣,并产生回应。”[1]微电影在关注现实并以自己的方式阐释现实,的确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也让人更深入的进行理性思考。
微电影是继微博之后“微时代”的又一重要产物,它源于人们对碎片化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种高速的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使人们不得不把一切内容“碎片化”。微电影的特点就是“微”即短小,刚好适合人们在等车排队的间隙,工作闲暇之余观看,刚好填补了人们的零碎时间。所以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说:“微电影有自己特有的构思和表现方式,属于一种新的虚构作品的形态,可以是一个虚构的小片段、虚构的小情境或者小故事,内容更加生活、更加轻喜剧,更适合于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2]微电影正是利用这种独特的表意形式满足了人们在碎片化时间中对于电影之梦的审美追求。
“微电影的一个美学信条应当是,在短小的篇幅里惊人地集中大量的审美概括。”[3]微电影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故事,受时间的限制,它会特别突出故事的高潮部分,其余则是通过跳跃式的片段展示故事的情节。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了,与此同时,人们的注意力也存在碎片化的倾向,人们越来越难长时间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微电影想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就要放大观众最感兴趣的高潮部分,采用传统电影中蒙太奇手段来剪切时空,所以有时观众看到的时空关系往往是断裂的、跳跃的、错乱的,这些都是它叙事碎片化的特征。上述《老男孩》就是碎片化叙事的典型。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是一些记忆碎片的拼贴,开始是“老男孩”的肖大宝和王小帅在欢乐男声的舞台上被评委们提问,期间穿插着肖大宝当婚礼主持的画面和王小帅做理发师的镜头画面,现在和过去两个时空割裂成一个个时间的碎片。看似混乱的镜头需要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将碎片化的片段组合,并在自己心中形成完整的故事。
微电影是在网络上传播的,网络的开放性就决定了它的互动性,只要你有兴趣,有想法,就可以行动起来,去写剧本、当演员、当导演,制作自己心中的微电影,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可发表观点。
微电影是在新媒体上播出的,网络使微电影更加注重和观众的交流和互动,互动成为微电影与众不同的美学特性。观众在点播和浏览微电影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感慨和看法,制作方也可以看到大众的想法。电影批评人人可以为之,观众感受到一种参与和体验的乐趣。微电影的互动性、双向性,甚至是多对多的发布方式,彻底地颠覆了原来固有的点对面传播方式,观众被赋予了极大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在观影过程中,已经没有纯粹的放映员的角色,观众自己就能操控播放的权利。为了让互动性更好地促进微电影的发展,各大视频网站都会设置强大的搜索功能,让观众更好的欣赏,满足大众的需求。有的网站在拍摄中还会邀请广大观众参与其中,大大提高了观众的积极性。
微电影受众最集中的是网络群体,如今的80后、90后是其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通过微博转发、人人共享等模式,将受众人群直接拉到互动中来。王波导演的《泡芙小姐的金鱼缸》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后,经过网络新媒体的策划,现在已经成为系列剧,每个短篇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也只有十一分钟。这个系列剧使制作和营销等环节同步进行,并且根据网友投票和选择即使进行剧集的调整,这种互动性也只有在微电影中才具有。微电影慷慨地给予观众高度的自由的权利,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重新组合故事片段来建构既有的故事情节,又可以作为微电影的作者,将自己的想象转换成实践。这样的互动性,给观众带来了观者即作者的全新体验。
视听语言是微电影的基本语言,也是导演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视听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语言特性,只不过在这里是用镜头和声音来说话。在微电影里,由于播放平台与传统电影有所不同,它比较偏向特写镜头的使用,往往通过特写的镜头来超越真实空间,从而产生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前面说过,微电影不像传统电影那样进行宏大的叙事,而观众更多的关住是集中在故事内容的把握上,所以微电影的画面一般不追求大场面,更多的是近景和特写镜头。巴拉兹曾说过:“一部优秀影片可以通过它的特写来揭示我们的多音部生活中最隐蔽的细节……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1]特写镜头可以让人物单独跳出来,从而使观众对此产生“陌生化”,进而进行思考,让人物形象走进观众的内心,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微电影想要吸引观众,光有动感的画面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声音的完美配合。音乐是影片情感线索发展的催化剂,好的影片离不开音乐,在微电影的创作中更是如此。在《老男孩》中,最大的亮点同时也是影片的高潮就是男主人公演唱主题曲:“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音乐的响起,通过这种“陌生化”的处理让观众从屏幕上分离出来,回味自己的青春。这首音乐成为影片在内容上的延展,勾出观众脑海中的青春图景,唤起了观众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美学的研究认为,“音乐虽然不能清晰、详尽地像雕塑和描绘那样刻画某一具体形象,但它能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他们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2]微电影中的音乐就是一副催化剂,能够很好地打动观众,并走进观众的内心。
微电影在“微时代”下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现象,微电影虽然小,但我们却不可以小看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微电影或许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1] 叶丽雅.微电影:被技术推动的电影[J]. IT 经理世界,2012(5).
[2] 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 黄小希.微博、微小说、微电影——日趋流行文艺创作走进“微”时代?[N].人民日报,2011-8-8.
[4] 汪黎黎.新媒体电影初探[J].新闻爱好者,2011(17).
[5] 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