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彬彬
(东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山东 东营 257091)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在卫星直播应用技术影响下,我国广播电视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及信息传播实时性目标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卫星电视直播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电视节目数据信号的传输,其一,分配式。主要是将C波段卫星作为基础,将节目信号传输到地方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的前后两端,为观众呈现电视节目,其信号质量、电视效果相对较差。其二,直播形式,简而言之,用户利用碟型天线,直接接受卫星节目。直播电视将数字解压压缩技术作为核心,将节目转化为数字信号等形式输送到卫星上,地面接收端再将数字信号还原传输到电视接收机中。例如,KU 频段电视直播卫星,将信号压缩进行传输,能够上传140/280套电视节目,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视节目,从而促进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1]
直播卫星以其自身频率高、覆盖功率大等优势,在提高广播电视传输速度、增加覆盖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提倡广播电视“村村通”影响下,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及质量,方便农民群众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加强对卫星直播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卫星电视直播在实现“村村通”目标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Ku 频段在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下,如雨、雪天气等,存在节目模糊等现象,另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高层建筑数量日益增多,直接影响电视直播节目质量,且难以实现节目本地化以及交互式业务发展。诚然,卫星直播技术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其在收视效果、直播到户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另外,通过卫星直播技术还能够增加用户收视数量,成本消耗少,信号质量强,尤其是其安装简便,适合大范围推广和普及,是我国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的重要途径。[2]因此,不断改进和完善卫星直播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明确规定“村村通”节目数量及具体要求,为卫星直播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指明了方向。
(1)节目建立的平台。节目平台作为节目集成与播出的前端,涉及节目源采集、编码复用等多个系统,节目采集主要将节目源信号进行一定处理,并利用编码复用技术进行解码。例如,视频动态编码为500kbps~10Mbps 之间,进而为观众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另外,我国相关部门对直播卫星做出了明确指导,要积极发展机顶盒业务,让观众能够通过广播电视指南,实现跨越式检索和收看电视节目,实现个性化广播电视发展目标。直播卫星“村村通”视频编码要符合通用编码中的主级编码,音频则使用第II 层编码。
(2)卫星传输工作。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核心,促进民族产业进一步发展,直播卫星传输信号编码要利用效率高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水平ABS-S 标准,采用上、中、下三级信号传输,确保信号传输快速、稳定到达电视接收端。通过将电视节目压缩成信道编码,结合卫星传输参数,将数据信息传输到终端,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视节目,而且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支持。[3]
(3)实现卫星接收。为了确保卫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在卫星直播发展过程中,“村村通”机顶盒要具备拒绝标准方式以外的解调功能,避免影响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安全性,提高卫星直播信号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目标,从而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4]
视频与音频在接收方面与节目平台建立使用标准一致,同样是主级与第II 层编码,为了同时兼顾快速接收与控制成本两个方面的工作,前期卫星节目在机顶盒中可以采用透明式传输方式进行传送,并采用一体化变频器调整和优化设备功能,避免其他信号的干扰,确保信号质量及节目的安全播出。除此之外,针对直播卫星接收天线的技术要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天气等,调整接收天线口径,将可用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障直播节目质量,提高广播电视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5]
广播电视卫星直播技术作为一项创新技术,不仅在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应用和普及卫星直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方式和方法,在确保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同时,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1] 张宝君.直播卫星在吉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广播电视信息,2010,18(03):259-261.
[2] 马清水.正面直播卫星挑战,加快市县广电事业发展[J].广播电视信息,2012,20(05):12-14.
[3] 尚金伟. Ka 频段卫星通信信道电波传输特性及自适应TDMA 抗雨衰对策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1:158-159.
[4] 邱洪云,江兵. C、Ku 频段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参数程序设计[J].广播电视信息,2013,14(01):265-267.
[5] 俞德育.中国的直播卫星——SINOSAT2[J].有线电视技术,2009,12(05):123-125.
[6] 杨毅.移动卫星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厦门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