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钧
(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007 年12 月26 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审计 免疫系统 理论,指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通过审计 免疫系统 功能的发挥,形成一道免疫防线,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高等学校随着资金筹集渠道的多元化,财政投入和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资金流量越来越大,高校内部经济腐败案件也层出不穷。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高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已然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管理新课题,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顺应了这个需要。
随着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有近九成高校已经开始或准备开始开发应用审计软件,但审计信息化程度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相对滞后很多。审计的信息化工作大多是运用普通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编制审计计划、审计总结及审计报告等综合类底稿,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的筛选加工、排序、试算平衡、编制审定报表等。总体上讲,对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数据采集、文本管理方面,审计成果的应用面也较小,校内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不足,还难以及时发现和清除各类经济弊端。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层面,缺乏针对信息化平台的审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就工作方式而言,审计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远未实现,仍然需要审计人员人工判断,难以从大量繁琐的数据加工和审核分析工作中得到解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应该说,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都基本具备,小型局域网基本建成。但工作人员使用电脑的水平较低,大多停留在上网浏览数据,进行简单的表格制作和文字处理,利用办公自动化工具简单录入数据,信息的利用程度低。
校园网的建设,使得高校各部门基本建成一个互通的局域网。有些高校虽然引进内部审计软件,但联网电脑并未发挥其审计功效,仍然形同单机版,审计流程上的各类信息仍然是离散的,不同人员采集的信息分别录入不同的电脑上,无法有效地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共享。此外网内审计事项的审批、信息发布、函件传递还是无法通过电子形式完成,依旧通过纸质形式下达,信息的录入和处理滞后,影响审计效率,耗费了人力、物力。
据调查,一些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有近半是从财务岗位转岗至审计岗位,这在合并高校的人员分流安置中尤为突出。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业务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对应用计算机不感兴趣,习惯审阅书面资料,且由于专业限制,在部门内部缺少真正精通软件和计算机运用的人才,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信息意识淡薄。审计项目覆盖面小,甚至有的高校内部审计连基本的财务审计都无法全面进行。经济问题大都通过外审发现,根本起不到审计预防和揭露的作用。
在高校的审计对象中,有纯事业单位性质的职能部门,有纯企业性质的附属企业,有兼具双重性质的后勤部门,涉及到产学研多个方面。在这些审计对象中,管理模式各异,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采用了ERP系统,完成了从业务管理到财务管理的信息一体化,有的还是处于手工状态,并且采用信息系统的部门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这些因素导致内部审计环境复杂多变。在这种环境下的高校内部审计具有范围广、多元化的特点。高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都缺乏熟悉高校内部审计特点的人才。目前已经开发的高校内部审计软件也不能完全适应高校的实际需要。开发使用的审计软件面临着人才缺、资金压力大、推广成本高的问题,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一般的认识中,高校内部审计就是财务审计,通过查账,保护学校财产的安全完整,内容单一,作用有限。内部审计的作用立足事后监督,未能从防止风险、提高效益、加强管理的角度,将审计关口前移,发挥审计识别和预警风险作用。目前能同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的高校并不多见。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强调和偏重于监督职能而忽视其管理服务职能。审计工作停留在传统审计的纠错防弊,审计工作仅仅关注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未能对相关业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防患未然。也未能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对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搭建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迫切性已然凸显,高校内部审计通过信息化平台要能实现数据功效和实时沟通,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程化监控,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审计模式,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减少数据的人工整理和分析的工作量,将审计工作的重心向重点查证和建议咨询服务转变。因此,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必须基本满足:
(1)实现审计作业流程标准化。通过建立系统,规范审计作业和流程,统一审计文档。通过标准化设计的审计流程和规范的审计程序,约束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并指导审计人员开展业务。
(2)使审计作业操作更方便、简洁。将审计人员的工作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数据处理和文字工作变的更方便、快捷、简单,减少用户的负担,人机界面更直观、友好。
(3)系统设计要具有兼容性和扩展性。按照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的专项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工程审计等审计类型设计通用型的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在实施不通类型的具体审计项目时,允许系统添加新的表格及文档,兼容通用的word、excel 等格式的文件。
(4)能够监控审计全程。充分体现内部控制功能,对所有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设计关键控制点,以防范风险、控制质量,在完成某个阶段工作并通过审核程序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工作。
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首先要构建适合高校特点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总体应用框架,笔者认为,该应用框架应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以利于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能迅速甄别、报警、清除弊端,建立应急反应系统,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门户、应用模块,并辅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保障系统。在当前情况下,审计系统的开发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逐步探索和研究。
从基本要求出发,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包含四部分内容:
(1)综合办公模块:主要实现公文收发、资产管理、人员管理、统计报表等功能。
(2)财务审计模块:包括自审和委托外审项目管理。其基本程序包括审计的准备、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在各阶段要按步实施人员组织,调查分析,资料收集,制定方案,审计查证,编制工作底稿,整理证据,撰写报告,在过程中密切沟通各审计相关相关方面,提出审计意见,提供建议书,出具审计决定。
(3)工程审计模块:包括基建项目、维修项目、安装项目等,以及完整的审计程序。
(4)公共资源管理模块:包括相关法规查询、报表输出、审计案例库等功能。
从实际应用角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实现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门户。这也是审计信息的访问入口,将学校内部审计人员进入系统后的对象化应用集成化,形成工作界面。通过此界面,审计人员可迅速进入各功能模块。
(2)建立功能齐备的作业模块。这也是内部控制审计实时监控的基础。根据工作要求,分别设立各项功能模块,譬如项目计划、状态跟踪、流程监控、工作底稿、归档整理、台账查询等。
(3)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嵌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有些高校自行开发了数据式审计系统,运用数据仓库技术,构建审计平台中的数据式审计模块,实现对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各业务部门的经济业务通过兼容的会计和审计系统,科学灵活地进行数据自动归集和加工处理,极大地简便了审计工作的繁琐程度,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
(4)建立完善的审计工具库。作为审计支持系统,工具库为审计作业和审计管理提供常用数据、依据查询、格式表格、经验借鉴、经典案例、常用文书、财经法规、最新资讯等,通过该支持系统,可避免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走弯路,能有效提高审计效率。
(5)注重各模块之间的功能链接。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内的各模块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审计人员通过信息门户进入各功能模块,各模块相互分离,便于审计人员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审计作业。各模块需进行较好的功能链接,这样可为报告结论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便捷、适用、科学、有效是开发审计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目标,平台建立以后还要不断优化,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审计工作需要。审计软件的开发要注重与会计软件的对接,相互间实现数据共享。只有实现数据共享,才能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成为可能,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才能得以保证。所以,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托校园信息化建设,财务、人事、设备、基建、教务等相关部门通过校园平台上传数据、使会计、审计实现数据共享。现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研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要进一步优化信息平台,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上进行改进和提高,而且要建立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从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政策制定等方面来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要不断总结分析审计规律,优化审计模式,更好地适应审计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流程,优化各功能模块。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审计模块的功能优化。只有这样,审计信息化水平才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1.孙友霞,张佳春,李光胜.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