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悟性的培养

2015-08-15 00:51李仁妹
语文天地 2015年36期
关键词:悟性词句课文

李仁妹

经常听到老师表扬学生时这样说:“这个孩子悟性很好,一点就通。”悟性究竟是什么?“悟性”其实是一种跳跃性思维,一种发散性思维,一种逆向性思维,这种思维是可以培养的。每个人的悟性千差万别,有高有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悟性呢?

一、读是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才能为后面的阅读理解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教师要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保持朗读兴趣。比如在学生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从而保持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种感情来自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所以,读就成了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他们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每篇课文都有中心,都会表达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常常就包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在朗读时,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帮助。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出感情了,读出文本的内涵了,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自然而然,悟的基础就具备了,一切都已豁然开朗、融会贯通,悟的过程也就产生了。

二、疑是前提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但更多的学生是疑而不问。为此,教师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让学生敢疑。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教师也不应置之不理,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要经常鼓励好问的学生,在班级中创造体提问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极大的解放,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其次,让学生善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发现,学生爱问,却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零星而无价值的问题,既冲淡了课堂教学气氛,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学生在教学的前提下善疑,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情景,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而面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不须立即解决,可以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另外,珍视学生的疑。学生刚接触一篇课文时,总是存在许多疑惑,这些疑惑是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带着心中的疑问,学生才能有效阅读。教学《半截蜡烛》时,学生刚接触就产生了许多疑问:“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把情报藏在蜡烛内?”“为什么杰奎琳的计划能够成功?”“作者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反复读。经过教师的鼓励引导,学生乐于把想法说出来,学生思考角度不同,见解也就不同。因此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三、思是手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了“思考”过程,学生就会有更深刻、更深层的认识。“思考”在学生语文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语文课堂,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我常常通过文章情节中的艺术空白、言尽而意无穷的结尾、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发现新问题,探求新见解,迸射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四、悟是目标

引导学生感悟,目的是使其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开阔视野,丰富想象,进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感悟生活的情趣和能力。阅历丰富了,感受深刻了,能力提高了,课堂上的“悟”就不期而遇了。读、疑、思、悟四个步骤,循序渐进,关系紧密。读、疑、思是悟的基础,“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悟”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会出现积极的思维状态,这种情境下生成的悟性,才可能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一瞬。

猜你喜欢
悟性词句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悟性
背课文的小偷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背课文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