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生活之水 育语文教学之花

2015-08-15 00:51许伯纯
语文天地 2015年3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生活化生活

许伯纯

有业内人士如是评价:“由于许多因素的综合性作用——过去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世界,如今社会生活则成了语文教学的教科书。”的确如此。从现实中我们不难体会,那种“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必须快速地成为历史,而且应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取而代之,以不断地丰富课程内涵,拓展教学视野,优化课程结构,从而为语文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表明: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无论对于激发学习情趣、促进学用结合还是开发学生潜能、加强实践创新等方面,都能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丰富多元,前后跨越的时空也相对远大,比如古文、现代文和创作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作品等,无论其言语结构、表达意蕴还是思想情感等方面,都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差异。所有这些,对于“90 后”“00 后”的高中生来说,难以产生情趣相似和同振共鸣之感。有鉴于此,执教者应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创设融会贯通的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情趣意识和情感力量,从中赢得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应”。

如《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经典小说,其意在揭露“是封建力量逼死了祥林嫂”。有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有以婆婆和大伯为代表的封建家庭,有以鲁镇人们为代表的封建社会,还有以柳妈为代表的封建迷信。正是这些封建性综合势力把祥林嫂一步一步地推向绝境。然而,有许多学生对这种说法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难以深信。我们可以举例现代社会中的某些生活现象:一些曾经犯浑或者失足的青年人,尽管自己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们在刚刚走出大墙内的最初一段时间却很难取得社会的全部信任,当中部分人在“四面歧视、八方碰壁”的困境下灰心丧气,无法走上正轨,再次犯错并被送到高墙铁网之内。对于这种现象,如刀如剑的社会灰暗力量难道不该负起责任吗?难道不该抨击、批判和消除吗?在生活情境类比和启迪之下,学生还有什么不能深刻理解呢?

二、链接生活实际,增强知行合一体会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元素,这是我们开展生活化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也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复合交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忽视或漠视”生活背景的生硬剥离现象,把语文课程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生活人为地隔离和割裂开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纠偏改错。

一方面,春夏秋冬的轮回互换和风霜雨雪的自然变化都蕴含着相应的哲理,执教者应当引导学生走出班级,冲出校园,拥抱自然,积极有效地去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和深入思辨,争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另一方面,把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现象连接起来,以充分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触,从中获得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综合效果。

如《我与地坛(节选)》教学,我们从中感受到残疾人史铁生给他的母亲出了难题。面对这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并思索——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总能与爸爸妈妈和平相处呢?有没有出现让自己父母感到为难、失望甚至痛苦的时候呢?与你同龄的人会给父母提出什么样的难题呢?有了这样的“生活链接”,我们相信,家庭亲情话题就能让学生在生活体悟中情由心生,汩汩而流。如此而为,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思考、阅读写作还是情感教育、潜移默化等方面,都会产生非同一般的实质性效果。

三、寻求生活支撑,激活学生读写心态

在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阅读和写作既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又占据其中实实在在的“半壁江山”,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共荣关系。也就是说,阅读写作既是语文课程活动的重点,也是无可规避的教学难点内容。众所周知,如果把语文读写视为一个整体的话,那么阅读就是原材料的“进口”过程,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储备加工”之后,自然会发展为语文产品的“出口流转”环节——写作现象。历史上诸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之类的名句,都是强调阅读写作的前因后果关系。

然而,语文读写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要历经一个较长时期,是厚积薄发过程。不仅如此,先有有效阅读后才有深刻体会、点滴积累,先有素材凝练后才能言之有物、下笔成文。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水到渠成呢?实践表明,积极开展生活化读写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良好途径。

比如《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林黛玉原本“娇柔聪慧、冰清玉洁”,在社会生活中却应是“恃才傲物、孤僻忧郁”;贾宝玉原本“平等待人、执着专一”,在社会生活中却应是“玩物丧志、不尊教化”;而王熙凤原本“工于心计、欺上压下”,在社会生活中却应是“外圆内方、左右逢源”……总之,生活化读写和读写生活化,能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活性支撑。

四、重视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从本质上来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原野”。但是只有在充足的阳光雨露下,原野才能摆脱枯萎光秃的厄运,并且焕发出勃勃的无限生机。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最佳的“阳光雨露”就是社会生活的涵养和滋润,而“无限生机”就是不断发展的学生综合素养。

比如,在执教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时,可通过新闻媒介报道的“某些党政官员借出国考察之名,不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却无限风光地游玩赌博”之事,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进行思考并讨论——“拿什么”“如何拿”;在学习故事性较强的戏剧、小说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讲解员”“说故事”“谈体会”“做表演”等形式进行学习。

再如,在教学《项链》《雷雨》等操作性较强的文本内容时,也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来自编自创课本剧,并在小组或全班范围进行表演,并积极开展相互之间的评比活动,从中评出“最佳创编奖”“最佳表演(个人或者小组)”“最佳主角和配角”等。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郊外等附近场所开展“亲近大自然,体验新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生活实践中得以有效培养。所有这些,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生活化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只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就定能渐有所获、日臻完善。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生活化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