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记叙文语言描写中“说”的几种句式

2015-08-15 00:50:27赵红艳
语文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句式记叙文爸爸

○赵红艳

(华亭县神峪初中,甘肃 平凉744102)

一、记叙文语言描写的重要性

二、学生在记叙文语言描写中对“说”的描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学生记叙文描写“说”的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记叙代替描写,整篇文章呈现出流水账的形式,缺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二是单一使用语言描写形式,给人呆板、僵化的感受。

三、记叙文语言描写中“说”的几种句式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课本选编的经典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总结“说”的多种句式及其特点,并在作文中尝试灵活运用,使作文语言形象、传神、摇曳生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性作文教学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以初中语文课文为例,对此类技法加以讨论:

(一)用“说”的同义词替换“说”,准确描写人物说话时候的情态

心、难过,痛恨“这两条可恨的腿”,声嘶力竭地“喊着”透露出“我”当时的绝望。

(二)用其他描写代替“说”,突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态

1.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起来!快起!”(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怎么还不起来,起来!快起!”是爸爸说的“话”,用“站到床前来,瞪着我”这一动作描写代替“说”,突出了爸爸的严厉,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根据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英语学习者必须要在获得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听与读)的前提下,经过知识的内化过程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读与写)。在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唯一授课途径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主要通过讲解知识点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后缺乏教师指导的巩固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足够量的语言输入与输出量,导致了英语教学出现费时低效的局面,无法适应社会对学生提出的人才标准要求。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张之路《羚羊木雕》)

用“妈妈变得十分严厉”代替妈妈“说”,突出了人物神态,与“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形成鲜明对比,着力渲染对话的紧张气氛。

(三)调整“说”和“话”的位置,强调人物对话时的内心变化

1.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莫怀戚《散步》)

“叫”是“说”的同义词,儿子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一巧合时“叫起来”,可见他一定感到惊喜、激动,童稚的声音比平时高出许多。

2.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喊”是“说”的另一个同义词,“我”在瘫痪之后倍感伤

1.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向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孙犁《芦花荡》)

这是“说”和“话”的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位置关系。二菱“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老头子“柔和地说”都是“说”,先写“说”,再写“话”,使读者先感受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腔调,再关注“话”的内容,感触更加深刻。

2.“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都德《最后一课》)

这是“说”和“话”的第二种位置关系。用“他说”将说的“话”拆开来,前半部分突出说话对象,后半部分强调说话内容,这种一前一后两个部分的语言描写形式在语气上有短暂的停顿,不仅能让读者听到韩麦尔先生说话时的哽咽,还能感受到他面对国土沦丧的现实内心极大的痛苦,这种微妙而极其复杂的感情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感人。

3.“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鲁迅《故乡》)

这是“说”和“话”的第三种位置关系。“我”正在和宏儿说闲话,毫无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吓了一跳,先写“话”,再写“说”,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不仅突出了“话”的内容,还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我”被吓之后心跳加快。

(四)省略“说”,仅以“话”推动情节发展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鲁迅《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问“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紧接在后面的对话就发生在“我们”两个人之间,此处,文章不特别强调“说”的语气、动作,将“说”省略,注重表现说的“话”,一说一应,节奏分明,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而读者仍明白是谁在“说”,文章更精炼。

(五)将“说”夹在记叙当中,兼顾事件的发展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上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内,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鲁迅《社戏》)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吩咐”也是一种“说”,作者将这种“说”夹在对事情发展的记叙当中,既记述了说话内容又交代了紧接着的情节发展,生动简洁,一箭双雕。

“说”有很多种句式,每一种都有特殊的作用,都蕴含着作者独用的匠心。而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也讲到“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这样的关于“说”的精彩片段,只要我们善选精析,指导学生反复揣摩,就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作品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将从中学到的技巧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尝试运用,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再现生动的故事情节,使语言描写成为记叙文的“点睛之笔”。

猜你喜欢
句式记叙文爸爸
记叙文阅读专练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基本句式走秀场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我和爸爸
中华家教(2017年2期)2017-03-01 16:29:25
爸爸
琴童(2016年12期)2017-01-16 11:15:38
爸爸冷不冷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8:58:11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