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甘肃 天水 741020)
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播出,围绕着本剧的各种评论成了网络热议的话题,大家褒贬不一。为什么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影响了一大批青年的作品在时隔近二十年后,会出现不同的反响和声音,在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巨变中,名作的影响力消失了,还是观众和读者的口味发生了变化?我想关键还是在于大家并没有真正读懂、看透作品原著或电视剧中展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原著和电视剧就主人公之一孙少安形象的现实意义略做分析。
《平凡的世界》为我们展示了黄土地上一群平凡人的平凡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世世代代演绎着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迁的戏剧,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和平凡的故事,而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安就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展示和演绎着平凡人的不平凡。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孙少安,是个典型的农村汉子,十八岁就当选为双水村一队的生产队长,年龄不大却也成了该村响当当的汉子和人物,在他身上展现出了中华民族最美好、最朴素的优良品质——伦理孝道、家庭亲情、善良和谐、智慧自强,也正因为这个形象拥有的这些优良品质,使其不仅对他生活时代的青年产生了影响,也在道德缺失、亲情缺失、善良泯灭、爱情泛滥的今天,具有不同寻常的时代意义,成为当下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学习和效仿的典范。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刻画,衬托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孙少安形象的不平凡意义及其经久不衰的文学价值。那么,孙少安形象的魅力到底在哪儿?
作为作品中的双主人公之一,孙少安形象首先为我们展示出的就是他身上凝固的那种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的美德——伦理孝道。他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上了几年小学,也没读过多少书,但他面对祖母、父母等长辈展现出的伦理孝道那么真实,那么发自内心,即便是我们所谓的文化人也自觉汗颜。他的这种美德至情,仅看一例,便明白无疑。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这个穷困家庭中少得可怜的那么几斗麦子,除了几个重要节令,别人谁也不能吃,都是留给老祖母的。祖母年老多病,牙口又不好,根本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吃又粗又黑的高粱馍;再因老人家受了一辈子苦,儿孙们应该尽量照顾好她的晚年。所以,吃白面馍是祖母的专利,是这个家庭雷打不动的规矩。
阳历年最后一天吃晚饭时,秀莲悄悄给少安拿了一个白面馍,秀莲的举动,无疑打破了这个传统,少安不仅阴沉着脸把那个白馍放回到馍篮里,竟然令他难堪而又痛心地连窑里都待不下去了。秀莲又用手帕包了两个白馍回到住处递给他时,他竟然气愤地失去理智,在心爱的女人肩膀上捣了一拳头。
这个细节表明,即使是生活最穷困的时候,作为家庭的重劳力、顶梁柱,本该是可以享有吃稠一点、吃白馍的权利的,但他没有,他根本就没想要搞这样的特殊,心爱的媳妇因心疼他而将白面馍给了他的时候,无疑是致他于不忠不孝,简直就是让他违背和破坏了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是他万万不能忍受的,所以他生气、发脾气、打老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农村青年骨子中渗透、折射和传承的儒家思想中的这种伦理孝道,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应一代代发扬和传承下去,可在今天缺失了,在我们的80后、90后身上可以说是很少或很难寻觅。路遥先生的这部鸿篇巨制被改编成电视剧进入观众视野时,少安形象的现实意义便凸现出来。《平凡的世界》不仅在孙少安身上将这种美德浓墨重彩地渲染,还在作品中书写了一大群这样的人。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讲话中以大篇幅谈及家庭与家庭建设问题,指出了重视家庭与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系统而深刻地论述家庭问题,体现出了“家和万事兴”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家庭观念和亲情缺失的现实,如何改变这种现实,如何回归家庭亲情,如何在新时期传承和发扬传统家庭美德,无论是《平凡的世界》原著,还是新拍的电视剧中,孙少安形象无疑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就是家庭亲情和善良的保护者与诠释者。
法国作家雨果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孙少安正是如雨果所说,在他的身上不仅将亲善传达到极致,而且在整个作品中不断向我们诠释什么叫家庭亲情、什么叫“家和万事兴”、什么叫善良和谐。
1.家庭亲情的维系者。少安十三岁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被初中录取,但他结束了学习生涯,回家和父亲共同劳动,共同承担起由三代人组成的大家庭生活,对此他没有丝毫的怨言,因为他懂得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必须担当。从此,他成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一面用辛勤劳动换来的微薄的收入养活着一家人,尊老爱幼,侍奉祖母;一面尽全力供弟妹上学,在他的支持下少平读完了高中,兰香上了重点大学,他高兴,无怨无悔。娶了媳妇,秀莲要分家单过,他完全可以在弟弟高中毕业回家后这样做,但他没有,即便是后来形成了事实上的单过,但他依然和父亲共同耕种着一家人的责任田,同甘共苦。他也没有因可怜的姐姐兰花固执地嫁给二流子而抛弃她,依然尽自己的能力帮着姐姐和外甥,正是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二流子姐夫王满银改邪归正。在电视剧的结尾,少安在除夕夜用车子拉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妻子回家过年那感人而又令人心酸的一幕,即是这对患难夫妻至深情感的最好注解;而少平在大年夜回归与兰香、仲平和哥哥少安相逢在村口及老祖母与这一家所有人雪地迎接的大团圆场面,也是对“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六个方面传统家庭美德的最好印证。而少安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传承和发扬了“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优良传统。在家庭亲情缺失的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少安形象为我们做出了示范,这也是这部作品和它被搬上银幕的时代价值。
2.善良和谐的化身。少安由于精明强干和吃苦精神,18岁时就被社员一致推选当了生产队长,他把全部的心思放在队里和家里的事上。作为生产队长,他是全队人的主心骨,他做事从来都是以大家伙的利益为重,如分猪饲料地给自己留最小、最差的,即使挨斗挨批也不后悔;电视剧中少安到米家镇为生产队的牛看病,怕牛冻着他将自己的外套给牛披上,而自己挨饿受冻;自家开办的砖厂本来不需要那么多劳力,但善良的少安为了贫穷的乡亲能挣点钱买化肥,不顾自己的利益收留乡亲们干活;砖厂办砸了,也是先筹钱给乡亲们发工钱;发了家有了钱,并没想怎么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拿出两万元修缮学校、设立奖学金做公益事业。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他身上体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善良和谐美好的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这正是当下社会被丢弃了的宝贵品质,电视剧编剧极力拔高这个形象的意义即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少安形象的现时意义得以凸显。
罗素说过:“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孙少安便是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以细腻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展现了陕北农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经历,是一部平凡人以自身的智慧对抗苦难生活、自强不息的正能量史诗。少安即是作品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也是这部正能量史诗中智慧自强的奋斗者的典型代表。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正是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十年。孙少安作为一个只读过高小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青年,一点也不平庸,更没有沉沦,他精明、智慧、勤劳并且思想先进,在大变革的浪潮中几经坎坷,几度起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落后的农村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时代变革的弄潮儿。
电视剧中,少安以自己的智慧和精明说服乡亲们炸山造平原,增加耕地,为民造福;突遇大旱,生产队庄稼面临绝收,大队领导人无计可施偷掘水坝时,是他以自己的智慧说服上游村子开坝放水;“文革”结束后,是他根据掌握的外界信息提出在生产队搞生产责任制促进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改变积贫积弱的生产队现实,并在该地区第一个搞了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走承包的开路先锋;双水村二队金家湾因承包发生哄抢时,是他以自己的智慧平息了混乱,圆满完成了该队的承包工作;改革的浪潮袭来时,他利用农闲贷款置办农具为建筑工地运砖,掘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运砖过程中向砖厂取经,筹资开办砖厂,带领全家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在他的事业刚刚起步不久,却因用错了人致使自己倾家荡产,但他没有沉沦,也没有迷失,而是总结教训,奋起抗争,事业再次起步并越做越大,甚至承包了乡上的砖厂,挽救了即将倒闭的公家企业,成为乡村带头致富、为民造福的典型。
孙少安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不向命运低头,怀揣致富的梦想,以庄稼人特有的勤劳和智慧,顽强地与命运抗争,面对挫折和困境,以庄稼汉的韧劲一次次在生活的磨难中渡过难关,坚强地改造着自己生活的环境,不断走向美好的新生活。
孙少安为读者和观众展示的那种智慧自强、在困境和磨难中抗争的精神、争取自己人生尊严的力量,是任何时代、任何困境中,任何人都应该坚守的人生原则,他身上展示的这些力量和原则,使得他超越了自己的平凡,也使得他平凡的人生变得并不平凡。路遥曾说过:“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为了梦想而奋斗。”他塑造的孙少安形象正是这样一个实践者,这个形象也是当下青年指路的一盏明灯,电视剧一经播出,有人说这部电视剧就是一部青年励志剧,一点也不为过。
总之,《平凡的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至孝、至亲、至善和自强的孙少安形象,虽然作品和电视剧有拔高这个形象的嫌疑,但是它绝不影响这个形象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伟大意义和审美价值。
[1]平凡的世界[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2]教育名言集萃[M].作家出版社,1986.
[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