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赟
写作能力的提升根植于学生的阅读积淀,也依赖于学生的文字素养,更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细心体验。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重视作文教学,明确读写结合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将写作教学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中除了带着学生品词赏句,还应借助文本教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文字去抒写生活,传递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很多学生在提笔写作时常常会感到“无米下锅”,其实再平静的生活,总会有悲欢离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素材、提炼素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曾写到两次“聪明”,这是作者对自己当时无法理解父爱的一种自责。其实,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父母,体惜父母。如果教师能引导他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也许他们就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那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感人的素材了。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吗?现在再想想,你能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你的爱吗?”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爸爸总是不允许我在外面吃早饭,非要自己给我做,为此常常会闹得不愉快,现在想想他也是想让我吃得健康。”一位学生说:“我的爸爸对我很严厉,我甚至会觉得他不爱我。那次翻到小提琴的十级证书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如果没有父亲的接送、陪伴、坚持,我怎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严厉也是一种爱。”通过这样的课堂提问,学生走出了文本,走进了生活,找到了既真实又感人的素材。
作文除了要叙真事、抒真情,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生活。教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突破自我,关注社会,在生活中挖掘有现实意义的写作素材。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结合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本,指导学生学习选材。例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主要通过愚氓灭美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希望提高国民素质的良好愿望。讲到这里,笔者就问学生:“你觉得哪些小事能体现国民的素质正在不断地提升?”有学生回答:“我坐公交车时经常会看到有人给老人让座。”有学生回答:“李宁从吊环上摔下来痛失金牌时遭到国人的唾骂,而刘翔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因伤退赛,却得到国人的理解,这就体现了国民素质的提升。”这样巧妙的追问,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去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像样。”这里的“像样”其实就是模仿。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在选材、谋篇布局上的精要之处,并大胆地去学习、模仿、借鉴。如: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主要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读这一故事的不同感受和思考。笔者就引导学生模仿本文的选材与构思,写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读同一本书的不同感受和收获,或写写在不同年龄阶段读不同类型的书的体会和收获。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自己读《静夜思》的感受的:“幼时读诗,用孩子稚嫩的想象拼凑出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小学读诗,在懵懂中,我明白了它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进入中学之后,一个人倚着宿舍楼的栏杆仰望明月,这首诗所触动的不单单是离愁,而是满腔抱负的壮志豪情”。这样,通过模仿的方式来选材、构思的文章既条理清晰又不乏生动,而且还能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写深写透。
皮日休曾提出:“百炼成字,千炼成句”。锤炼语言,是写好一篇文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将语言锤炼与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写作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情达意,传递自己的心声。
(1)背诵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材中的必背篇目,都是一些名家名篇,文质兼美。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古诗文、名篇名段的背诵,同时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推敲字句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在诵读、理解、感悟中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摘抄积累。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和积累,而摘抄是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课内、课外阅读让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试卷讲评课上总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做一些摘抄。厚积才能薄发,坚持下来,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境界自然就得到提升了。
仿句训练不仅仅是考试题型之一,也是学生语言表达的一种借鉴,更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一种锤炼。教师在教学中应扎实进行仿句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鼎湖山听泉》中有这样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这个句子想象奇特,句式优美,并运用了比喻将泉水的声音生动地描绘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也来仿一仿,写一写自然界中的某一种声音。这样的仿写既让学生把握了句式的特点,又锤炼了学生的语言。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凝练的语言能唤起读者无穷的联想与想象。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引用或化用古诗词,一定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例如,笔者布置了这样的片段练习:“请引用你所学诗词来诠释幸福的内涵”。有学生写道:“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浓浓亲情;幸福是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喜悦……”。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文字背后的意蕴,又能引导学生用古诗文来点亮自己的文章。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学生可以通过日记、周记将生活中的快乐、感动记录下来;同时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整理素材,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素材。
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观察生活而不去记录,很多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日记和随笔不仅是写作的一种形式,还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平时坚持让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录下来,哪怕只是几句话,一个梗概、一点感触,都可以记下来。例如: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临近考试,学习很紧张,妈妈每天都在为我操劳,洗衣、做饭,忙得不亦乐乎。有时看到她疲惫地躺在沙发上,我真想帮她承担一些家务。可妈妈却总是说:‘你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这短短的一段话很耐人寻味,既传递着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又能反映学生学业压力过重的现状,还能反映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的社会现实。如果将这扩充,不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吗?
对于学生的日记、随笔,教师一定要及时批改,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这样既能让学生养成认真记录的习惯,又能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恰当的评价、表扬、鼓励能大大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积极性。
光积累对学生的写作帮助不大,只有学会活学活用素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会写作文的问题。笔者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一起交流,指导学生围绕题目合理选材,引导学生去挖掘素材的深层含义,将写日记、随笔的目的落实到实处。
(1)同类比较,学会取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相同的素材归类,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比较素材的好坏、立意的深浅中学会取舍,提高鉴赏能力。例如,两个学生在周记中同样写到小狗,一个学生写道:“我最喜欢的小狗不见了,我真的很伤心。还记得你是那么的可爱,那么机灵,那么懂事听话,我一叫你,你就马上过来找我玩”。另一个学生写道:“从来都没有被一只狗这样感动过。可是,黑龙,当我看到你的坚强与忠诚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昨天我和爸爸帮你洗好澡后,你居然在草丛里乱窜。当我喝住你、抱起你时,才无意间发现拴在你脖子上的橡胶狗圈。因为你的成长,狗圈便紧紧套紧了你的脖子。当爸爸剪开时,我们都惊呆了,你那一圈痕迹上是血,肉也露了出来,狗圈的那个小眼长到了你的肉里。当我看到你这恐怖的样子,我被震撼了”。这两段文字都是写小狗的,可以看得出小主人都和狗之间有着很深的感情。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第一个素材立意有些浅,只是写狗的可爱,带给我快乐,而第二个素材,立意更深刻,它不仅表现了主人对狗的喜爱,更展现了狗的优秀品质,所以读来更能打动人。
(2)梳理升华,活学活用。
有些学生的日记、随笔比较散乱,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内容,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例如,有学生在随笔中写道:“每天晚自习,用灌满热水的瓶子捂暖了手,然后奋笔疾书,在这个时候‘一寸光阴一寸金’是绝对的真理。晚自习铃声一响,就抱着书在人群中挤,飞奔回宿舍。风在耳边呼啸,肆意地向我袭来,我跑不快,总是被徐萌拉着走的,掌心的温度在风里奔跑时给人一丝暖意。回到宿舍总要聊一会儿天才看书,几个人一起坐在床沿边记单词、想问题,这样的氛围也很舒服、很温暖”。这样的素材看似普通,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初中生活,抒写了小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但是内容有些散,缺少统一的主题。于是,笔者在课上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将这些材料统一起来。有学生说:“这段随笔缺少画龙点睛的议论,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学校的生活虽然紧张、忙碌,但我却感到充实而幸福。年少的我们正在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着。”这样,不仅将三个材料统一起来,而且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总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将写作指导、作文训练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让优秀的作品成为学生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