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人昶
口语表达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一种交际行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口语交际的频率越来越高,重要性也越来越强。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的必备素质。为了顺应这种社会的趋势,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实践的源泉。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如果没有“说”的兴趣,就不可能大胆地“说”,提高“说”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具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能很快接触新事物。他们生性活跃,接受能力强,思想开放,极其渴望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在口语课上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这种心理,寻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找准他们的兴奋点,使他们产生“说”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唤醒他们表达的欲望,使他们想说并且有话可说。比如根据学生“追星”的心理,在上《做一回小记者》的口语课时,笔者设计采访明星的环节,让学生采访周杰伦、姚明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明星。由于学生对他们感兴趣,而且平时能注意收集他们的一些情况,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每一位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投入。实践证明,只要找准话题,就能使学生焕发“说”的热情,掌握“说”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以激励机制影响学生。“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层树叶”,同样由于遗传、环境、实践机会和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的资质是不相同的,同一个班级,甚至学生的性别差异也会带来影响。
要想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不缄默,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口语课只是那些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学生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忠实听众"的局面,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激励性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卡耐基说:“人类本性最深的就是得到别人的欣赏。”因此在平时口语训练时,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动起来,并对他们的口语表达进行积极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喜欢表现自己的学生先让他发言,起带头作用,消除那些内向孩子的胆怯;对于内向孩子多给一些发言机会,并对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发言的快乐;对于那些害怕出错的孩子,教师要微笑着走到他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面向全班同学,给他以鼓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回答问题很积极,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回答得很完美!”并暗示同学们为他们鼓掌加油,这样,他们不会因一次回答的失误而丧失交际的积极性。相反,他会激动不已,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完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老师一次赞美对同学如同阳光一样,必将助其生命之树茁壮成长。只要长期做下去,相信口语课不再是个别学生的舞台,而是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阵地。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
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外,还需要用心捕捉生活现象,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在我们学校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军训、“红五月”艺术节、“十四岁”青春仪式、感动班级十大人物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与一些内向自卑的学生进行交流,在快乐氛围中的孩子就会畅所欲言,毫无障碍地就某一点与他人交流。而在活动之后,趁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意犹未尽,在此时此刻,相信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要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或向家长、朋友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也能感受到说话其实并不难。比如,在评选感动班级十大人物时,笔者就让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位学生,并就推选的理由进行阐述,被推选的学生必须发表获奖感言,这时,教师如果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话题是否具有针对性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自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实践证明,只有每个语文老师都有尝试的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创立适应学生特点的口语交际的实践方式,才能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