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课堂的“三境界”——刍议语文课堂活动的组织

2015-08-15 00:51包莹莹
语文天地 2015年35期
关键词:板块思路语文课堂

包莹莹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现的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有的置之不理,漠然处之,任课堂动态资源擦肩而过;有的蹑手蹑脚,边放边收,错过了学生的大量生成资源;有的恐惧有加,随波逐流,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文本。凡此种种,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力、弹力与张力。

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是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归复学生应有的生活角色,重视人的生命性与完整性,以动态的课堂呵护学生的成长。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也经历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三重境界,下面笔者就结合第四届“中语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课出现的几种思维走向加以阐述。

一、迁移式思路,活动有整合

迁移式思路这种思维走向,是设计者从读到写、说、听、编、演等的迁移。黑龙江的梁雪慧执教的《目送》,从“读·目送→品·目送→悟·目送→写·目送”;青海省的邱丽宁执教的《春酒》,从“一读春酒,品童趣→二读春酒,赏民风→三读春酒,悟乡情”,无不从阅读出发,然后落脚到与课文有关的品、赏、悟、写的课堂活动,实现了“迁移式思路”的教学目标。

这种“迁移”有了对课堂活动的整合,有了可操作性的方法,它关注了课堂上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彰显着课堂的生命力,语文课堂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而有活力”这一应有的目标与方向,应然的追求与要义,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第一境界:在零敲碎打、碎问碎答充斥语文课堂的当下,设计者能登上高楼,高瞻远瞩,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目标方向。然而这还只是第一境界,我们发现,“迁移式思路”虽然在结构上已经表现出“板块”的特点,但这几个呈现“迁移”式教学格局的板块内在联系并非密切关联,逻辑思维也并不紧密。面对课堂上无法预料的变化,学生旁逸斜出的枝节,活动偏离轨道的意外,老师应加强调控,机智巧妙地化险为夷,化意外为精彩。在有大框架建构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应体现出层次性。

二、板块式思路,活动有文本

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定是来自文本的。广东省肖毅执教的《饮酒》,讲究活动的层次,依据文本分步组合了“与诗人相遇→与诗人同行→与诗人相知”三个板块,由浅入深,由诗中到心中,引领学生领悟诗中闲适恬淡的情趣、心中高洁傲岸的情操;山东省赵学东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由文言文的情味入手,由“言”落实到“文”的领悟,依次安排了“诵读入章→研读入文→赏读入境→品读入情”四个板块,批文入境,由境生情,玩味出“闲人”的丰富情感和微妙意味。

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也有时间、步骤的组合板块;这样的“板块式思路”较“迁移式思路”,又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安排了几个明显的而又彼此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使得教学活动呈现“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推进,这样的步步为营之后,整堂课就像一篇结构清朗的文章,又像一座层级井然的能让我们拾级而上的阶梯,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给学生以有章可依、有序可循、有法可学的着陆感,课堂自然成为“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意外成为可以驾驭的精彩。所以,“板块式思路”的教学设计艺术,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增设了可调控的双保险,教师不再茫然地等待变化,被动地接受变数,而是有的放矢地预设,留出课堂的弹性空间,这样主动地弹性预设,是给预设“留白”,给生成“留空”!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第二境界:需要的是执教者锲而不舍、执著不悔,坚持奋斗、忘我追求的精神!当然,“板块”只是教学的形式外壳,其核心还是文本的阅读与运用,教学活动的组合与安排,当课堂活动有了层次,有了弹力,收放自如之间,老师若将学生的思维纵深推进,课堂更将彰显生命的张力。

三、线索式思路,活动有序列

“线索式思路”,是在教学中始终或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或重要教学板块都被一根教学线索贯串着并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的一种教学思路。“线索式思路”,是一种“精炼”而又“严整”的教学艺术,呈现出有序列的课堂活动组织与安排。这个线索,可以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亦或是关键问题,设计者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

1.词语线索

以《饮酒》为例,肖毅以“有”、“无”二字为线索,有序组织,轻松收束课堂。从“诗中有什么→心中有什么”,从“诗中无什么→心中无什么”,到“无扰”→“无虑”→“无染”→“无争”→“无拘”,真可谓精彩连连,惊喜不断。同样,浙江省的耿锋贤执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用一个“狂”字贯穿,有序排列,从苏轼的“形狂”到“心狂”,从词作的“狂”到资料中的“狂”,层层推进,尽情演绎苏轼“进取之狂”,可谓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张俊丽执教的《巍巍中山陵》,扣住“巍巍”一词,抽丝剥茧,环环相扣。从速读感知,三组与钟山、中山陵、人物精神有关的四字词语到跳读讲解,从说明对象有关的数字、文字到细读体会,“巍巍”的多重含义,即钟山的雄伟高大、中山陵的高大庄严、孙中山的永垂不朽尽数凸显出来。思维的提升,梯状的板书一如“巍巍”中山陵一样,气贯长虹,气势雄伟;文本剖析由物及人,由表层到深层,一气呵成,给现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一词经纬”式思路,巧妙抓住了足以结构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一个词,纵横连贯了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了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这样的“线索式思路”,让语文课堂既有弹性空间又彰显思维张力,学生在巧妙的课堂活动推动下思维得到延伸、铺展,各教学板块呈现相对独立又相互勾连的序列,在前后支撑、层层铺垫、步步推进中语文课堂渐至佳境。

2.问题线索

安徽省的马飞老师执教的《王几何》,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等奖第一名,正是在课文中找到了一条富有牵引力的教学线索,全文的“文眼”——“一位业务水平极高、人人都盼望他上课的幽默风趣的老师”,马老师抓住了这里富有表现力的几个词,追根究底,有序推进:从王老师的形象总评→“幽默风趣”的字典义、文章义→“业务水平极高”的具体表现→“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中“严肃”的表情、“严肃”的态度→对一生热爱知识的王老师的总体评价,就像王几何反手画出个篮球大的圆一样,马老师妙手画圈,从结尾入手,反推出一个形象饱满的王老师,最后又回到文眼,令人称叹!在课堂“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马老师成了“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智者,他的动态课堂“不是一切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是有暗香浮动、暗流涌动的:从修辞、句式、用词、标点等多种角度入手的语言品析围绕人物形象而来,紧扣教学线索,形成了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这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趣味,达到了“执一而驭万”的教学效果。

除了从教学内容挖掘入手的“线索式思路”外,还有从课堂活动组织入手的“线索式思路”。湖北省的朱明英执教的《沁园春·雪》,最出彩之处莫在于“朗读”这一课堂活动的线型设计。抓住朗读这条线,课堂活动从朗读技巧的“断与连”→“拖与顿”→“抑与扬”到朗读反复推进,活动深层演绎,呈现出“螺旋上升式”的层次感。

这样的“线索式思路”,来源于教师对不同文体教材的精心品析体味,要求教师尽力在课文中找到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条,使课堂活动显得“形散而神不散”,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认识,或感知,或理解,或分析,或赏读,或品味语言特色,或揣摩选材立意,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教学。这种思维走向的课堂,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兼具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可操作性”,驾驭学生方向的“可调控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可延展性”,这可谓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第三境界:经历多次的周折、苦思、磨练之后,终于迎来独特的发现,收获创造性的成功。这样的课堂,富有了生命力、弹力和张力,这是“动态生成”课堂的最高境界。

总之,好的课堂活动需要教师能预设可能出彩的教学点,做动态课堂的开发者;能捕捉行进过程中学生的闪光点,做动态课堂的激活者;能把握准教材知识的增长点,做动态课堂的演绎者,这最终都要归功于教师对文本的精心研读,课堂的动态组织。

猜你喜欢
板块思路语文课堂
不同思路解答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我的思路我做主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