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丽
崔峦先生说:“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的确,下水作文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迪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还能提升教师的写作水平。
老师不写下水文,怎知学生写作的困难。许多老师在写“下水文”时也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其实你的“难”也是学生的痛苦啊!写一写同一主题的文章,你就知道指导学生习作时该如何审题、如何取材、如何立意,特别是对中年级刚刚起步的学生来说,老师的“下水”能预先为他们排除“水中鱼雷”,为他们有条理的表达提供捷径。而正因为把握了写作时的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并真正做到作文教学主题的系列化设计。
“下水”的真正目的不是告诉学生写什么?写成什么样?而是应当把自己写作时经历的困惑、找到的破解之法、以及最后获得成功的经验与学生分享,成为学生的智囊。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可写的素材非常广泛,可就是写不好,主要原因还是缺少写作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把自己写作的过程讲述给学生听,“我写作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写的……”老师的真情讲述,就是用自己的写作经历告诉学生:写好作文并不难,遇到困难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你如何运用智慧、想办法解决的。
此时,老师的“下水文”和写“下水文”的经历生动鲜活,学生不仅从中学会了写什么、如何写,定会为这难忘、神奇、充满甜酸苦辣的写作经历所吸引,定也想亲身经历着美妙的写作之旅。
教师写了“下水文”仅仅是为了读给学生听,给学生看的范例吗?笔者认为,这太浪费老师的“智慧”与“情感”了,我们完全可以从《优秀作文选》或优秀学生的习作中挑选一篇来中应付,既然写了“下水文”就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它,真正发挥“下水文”的价值。
中年级有篇作文的主题是写“树叶”,于是我写了一篇校园银杏树叶的作文,并将文字与校园美景以及银杏树叶的图片做成了幻灯片,配上悠扬的音乐,读给学生听。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作文原来能如此美丽、让人展开想象,对枯燥的作文主题产生了兴趣,情动辞发,热情洋溢。在点评佳作时,将学生的优秀作文也做成“音诗画”,师生比“炫”,很有意思。
以前也爱偷懒,不太愿意写下水文,可进入六年级后,面对写作水平日渐提高的学生,常常想和他们切磋切磋。有一次,班里大扫除,组织学生擦地砖,当天就让大家完成一篇习作《擦瓷砖小记》,许多学生不会写,于是就和学生打赌,老师也写一篇看谁写得出色,如果学生获胜,将有意外的惊喜。第二天,作文交来,细细批改,也许是要胜过老师所以写得都很出色,评讲时,也朗读了自己的,却发现为了面面俱到,文字描写不够细致,远没有一些同学描写仔细、语言幽默,随后全班投票,积极点评互动,最后学生获胜,老师认罚,以此次作文比赛为题重写一篇,而学生对老师的“下水文”认真修改,争取升级。在与老师的比试中,学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下水文”也发挥了真正的作用。超越老师,成为了每个孩子努力写作的方向。
教师亲自写下水文,才能真切地感知习作之重点,才能释放自己的童心,才能走进习作的天地,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详写处重锤敲击,才能给学生们的习作以更多的引领。但是教师不能把“下水文”一味地当成范文,要注意“下水文”运用的度。可以把写好的“下水文”提前给习作学困生看,使其对习作内容等做到“提前预约,心中有数”,这样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无形中提高习作的兴趣。更应该告诉学生,老师写的“下水文”也只是个人之作,不可“千人一面”,每位学生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自我的个性,写出真我的风采。
其实,“下水文”不仅是范例,它可以凭借教师的智慧演绎出更多的精彩,“下水文”还可以让老师明白自己的语文功底是深是浅,只有自己写得一手景秀文章,才能真正指点江山。同时,“下水”也是一种心态,真正深入儿童的世界。真正与儿童同甘共苦,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儿童成长。与其威严地说:“‘下水’吧!没什么难的!”不如深情地说:“来!我们一同‘下水’,那是非常美妙和神奇的快乐之旅!”这样就会更有效,总之,“下水”作文的具体操作值得我们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