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莲
依据课文文本,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许多写作的技巧。拿写人来说,有刚正耿直的包拯,能言善辩的晏婴,乐观豁达的霍金,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利用文本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生活中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语文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通过字词句篇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写”成了最后的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树立文本与写作相结合的理念,把每一堂语文教学激活,把每一篇课文都当成作文教学的范例,教给学生学文本、用文本的技巧。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习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下面本人就如何依据文本,教给学生塑造人物的方法谈谈教学感受。
从总体上理解文章所写的人。要看文章写了这个人的哪些行为和事迹,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品质。应该仔细体会文章运用哪些具体的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变得具体生动,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爱憎情感。
外貌又称为肖像,是作者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与内心。如《少年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闰土的健康、可爱,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更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人一面”的现象。
语言是心灵的“门户”,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好、写具体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这是语言描写,表面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透过语言,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
学生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众口同腔”,或不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来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奶的语言来描写小姑娘等等,闹出许多笑话。
阅读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好多人物都是抓住他(她)的动作来写的。因为人物的动作同样能明显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因此,阅读文章时,要多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注目,并品味琢磨其特别的地方。不同职业和性格的人物,不仅仅语言不同,还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动作。《一夜的工作》:“他一字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下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这是写总理审稿时的情形。看、画、想、问四个动词,是说周总理对每句话都认真思索,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保证文件正确无误。充分反映出周总理审阅文件时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联系前面,可以想象出那一尺来高的文件,也是这样审阅完的,说明周总理工作是多么的辛苦。
人物心理指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直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而突出其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深入细致,会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细节指那些对写人起特殊作用的细小情节,包括生活小事、活动、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使人物丰满和栩栩如生的重要手段。读者对一个生动的细节进行分析品味,会感到人物思想品质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会对文章理解更深。《一夜的工作》中“总理扶小转椅”的细节,更能反映总理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作风极其严谨的特点。
人物的一切活动都与他(她)所在的环境分不开,并受到环境的制约。读者了解人物时,分析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心里活动。同时,具体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描写,对于衬托人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写人的文章中,除了要关注生动的故事情节外,还要关注这些景色描写,它使人物形象更感人,情节更精彩,不可缺少,不可遗忘。只要领悟了文本的写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应用,就能写出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形象鲜明,感情真实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