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林
词语是构建文本的基本单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还原词语的活力,让学生感知词语所具有的生命力,那么语文课堂将会充满活力。笔者现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对词语品读的教学体会。
有比较才有鉴别,小学生在学习词语时,因为缺乏词语比较,往往对词语具体意涵缺乏整体把握,这就需要教师从词语的意涵和运用两个方面入手,展开比对,引导分析。
例如,《烟台的海》描写海水:“小山似的涌浪像暴怒的狮子,扑向堤岸。”这个句子运用了一个词语“扑”,在描写春天海水的情状时,是这样的:“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害羞似的退回来,然后又扑了上来。”这里的“扑”和第二自然段中的“扑”显然是不同的。学生要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分析,带领学生进行语境的分析。我先进行了第一个层次的引导,让学生思考:这个“扑”能换成什么词语?为什么?学生提出,可以用拍来代替,也有学生认为,拍不能表现海浪的特点。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认为,“扑”比“拍”更能表现出海浪的速度之猛,力度之大;在第二个层次引导中,我让学生思考:第二自然段中的“扑”是什么样的?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第三自然段中的“扑”是什么感觉?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从“暴怒的狮子”感受到,第一个“扑”是充满了力量的,写出了大海的雄伟壮阔。但在第三自然段中的“扑”,学生从“害羞似的退回来”中读到了海浪的娇柔,因而这个“扑”表现的是大海的可爱活泼,轻灵自然。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但理解了“扑”这个词语的内涵,而且从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感受到了词语的美感,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讲究。以上活动,学生通过对词语的品读,进入特定的语境之中,感受词语魅力,初步感知词语运用之妙,课堂充满了活力。
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具有千丝万缕的时代联系,带着鲜明的烙印,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词语的发展轨迹,感受到词语的博大精深,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关照,领悟词语的主旨。
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讲了林冲三次对洪教头的“让”:初次见面让座,让位;洪教头挑衅,谦让;洪教头凶狠的招数,忍让。面对每一次打击,林冲都以退让来应对。学生读了之后,认为林冲胆小怕事,不是个英雄。此时我让学生解读文中的这个“让”字。到底“让”是懦弱的表现还是英雄的表现呢?这就需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来进行解析。我先让学生找出林冲和洪教头之间较量的句子,然后思考:想一想,林冲让出了什么?学生认为,在第一次见面后面对洪教头的傲慢无礼,林冲谦让有加,他让出了一个谦谦君子的度量和大气;面对洪教头的挑衅,林冲一再推辞,他让出的是和气,是英雄好汉应该有的胸襟和气度;在洪教头凶狠的招数下,他步步退让,让出的是与世无争的豪迈和良善。
以上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对“让”的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了文化中蕴藏的人文精髓,由此也深深理解了林冲的英雄本色,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刻画人物的精妙所在。这是深入品读词语的有效环节。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要领悟词语的妙处,就要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生活中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一个词语的本质内涵就要让他们关照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经验,从而深刻感悟词语。
例如,《日月潭的传说》在描写大尖和水社寻找月亮和太阳经历了千难万险,他们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一座大山下。为了让学生大尖和水社坚忍不拔的毅力,我特意引导学生思考:“终于”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刚开始理解这个词语,并不是感性的,而是抽象的,也是没有生机的。这个时候,我让学生想象:翻山越岭会遭遇什么?想象一下,要走很远的路,那将会怎样?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到跋涉很远的路,脚上会磨出泡来,手也会受伤;在翻山越岭中,还会遭遇寒冷,饥饿。但这些他们都克服了。“终于”这个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沧桑,一种负重感。接下来,我让学生用“终于”造句,学生写道:“大尖和水社的脚上磨出了很多水泡,但他们坚持着向前走,走过了不知道多远的路,终于到达了大山前。”
以上教学活动,教师从文本意境着手,带领学生从生活的体验开始,将文本意境回归到生活意境中,让学生进行词语想象和体验,最终学会词语运用,实现了对词语的有效理解。
总之,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词语的内涵,并在特定的语境中挖掘情感意涵,从而深刻把握词语,熟练运用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