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飞
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对阅读教学结构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将其归纳为“四导”模式,即:“导疑—导学—导读—导练”。
初中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明白的,需要教师指导的有关问题提出来,以求得到解决的过程。导疑是学生自觉学习与探求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具体学情的初步反映,是教师组织导读的重要依据。
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提出的问题,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初步感知课文。其作用是为深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奠定基础。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质疑情况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通过双方信息的交流、反馈,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难点,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学生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运用于实际,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技能的过程。例如,初中课本中“谈谈鲁迅小说中的‘我’”,“谈谈中学课本鲁迅小说的主题”,“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谈谈病句的类型”,“浅谈古代离愁诗的抒情特点”,“浅谈古今诗人笔下梅花品格”等等。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背景,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教师帮助指导,与学生一起确定“研究”范围,拟定“研究”题目和计划,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导师”,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协助解决,学生信心不足,教师要鼓励,而具体的工作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这种学习的评价重过程而轻结果。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乐趣,从中学会学习,掌握做学问的初步能力。
“导疑”充分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学情,“导学”中的“自学提纲”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拟定的,而“导读”,则是与“导疑”的有机结合,最后的“导练”,既是学生消化巩固运用知识的过程,又是教师检测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导疑”主要是让学生质疑问难;“导学”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导读”阶段是教师的“导”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考路线,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作适当的启发、点拨、诱导,最终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而“导练”阶段则完全是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的过程。
(1)激疑。激疑就是教师激发学生质疑。激疑的渠道有多种:从课题处质疑;参考课后习题质疑;抓重点词、句质疑;从作者写法质疑;抓矛盾处质疑;从内容处质疑。激发学生联系课文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控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作适当地调控或指向,当学生提出游离于课文以外的问题时教师做巧妙地引导,适当地调节使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着课文而不偏向。
(3)择疑。教师选择学生质疑中有价值的问题,并将其巧妙纳入教学过程。其方法是:与导读关系不大的问题随时解释;与导读关系密切的问题保存下来,放到导读阶段解答,一时解答不清的问题放到课后;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作出答复,目的在于不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自学提纲的设计应力求兼顾以下几点。
(1)内容紧扣教材,突出双基,启发思维。
(2)题型尽量灵活多样,注意准确性、知识性、趣味性。
(3)难度以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解答为宜,学生按提纲自学后,还应检查效果。可采用“同座互查”、“教师抽查”或“集体讨论”等形式。
教者把握教材知识点,教学重难点和语言训练点,根据具体学情组织成一条教学主线,促使“文路、教路、学路”融为一体,读的形式有默读、朗读、引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学生在读中做到口到心到,边读边思,大胆发表意见,广泛展开讨论,进而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存在的疑难。
如教学《一个苹果》一文,笔者是这样导读的:首先启发学生按照“捡苹果——传苹果——吃苹果——心情”的思路给课文分好段,然后在导读重点段“传苹果”、“吃苹果”时激疑,明确战友们“传苹果”和“吃苹果”的结果怎样。为了强化认识,再次激疑,“传苹果”和“吃苹果”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是因为战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1)练习内容以“理解课文,巩固双基,发展思维”为主。
(2)练习形式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题型可灵活多样。
(3)练习方法采用“先讨论后练习”或“先尝试后验证”等。
(4)检查采取教师“面批”、“讲评”,学生“互批”等。
“四导”模式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此法取得了一定成效,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课文有了一定深度,师生之间营造了“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之道,贵在引导。只要教师“导”得得当,学生才能“学”得灵活,从而达到“会学”、“乐学”和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