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琦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阅读是学生由小学阶段的片段阅读到对整篇文章阅读的过渡阶段,因此,初中生对阅读的把握是由初步感知到深刻理解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要让学生尽快达到对阅读的理性认识,必须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通过多阅读来培养语感,学会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阅读在语文中的地位是相对较高的,它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作铺垫,有了基础知识奠定的根基,阅读的大厦才能更加稳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让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积累的习惯。这主要有两个策略:一是要让学生学好每一篇课文的基础知识。课文所选的篇目都是作者的优秀作品,他们在词语的使用、句子的把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这时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学习的典范进行知识的积累。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冯骥才的《珍珠鸟》、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文章,里面的一些字词、句子的运用也是包含作者的深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字词,记忆句子,进行语言的积累。二是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对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以及遇到的优美句子,能够及时的掌握。
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需要靠培养语感来完成。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很多优美的散文,饱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语言、行动的描写,都是简洁而富有深情的。又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句子,“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语句朴实,却充满了作者满满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这些文章都非常适合诵读。当然还有很多的文言散文,古诗词等都是诵读的好材料,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语感素养就能逐渐得到提升,阅读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一定的指导。而要真正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就必须下功夫,扩大阅读量,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不是让学生饥不择食,随便拿本书就读,而是让学生制定计划,处理好精读和泛读的关系。对于课内精读的内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考核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出现理解的偏差,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出原因,总结经验和方法,为学生的泛读提供帮助。对于泛读的内容,学生主要是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每单元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列出需要阅读的书目,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怎么样阅读。但真正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要看学生对方法的领悟能力,对文章的感悟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求教师在上阅读课时,把时间还给学生,避免每堂阅读课都是满堂灌地进行理论讲解,而且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结合阅读内容,忌空洞无物。另外,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少而精,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容易联系阅读实际。二是要对阅读课堂给予课程上的保障。很多教师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看出成绩,就把语文课尽量安排了默写、背诵等容易出成绩的内容,对于阅读就是让学生背背答案而已,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阅读教学贵在坚持,每一堂课都不能放松。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纸上谈兵,必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去关心生活,多去体验生活,增加对生活的理解,这样带着对生活的感悟,在阅读中就能够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样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以及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也就更容易被学生把握。比如,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在生活中若能经历过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若能用心感受过父亲的这种无私的爱,这篇文章所写的情,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阅读教学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无论如何阅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更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及时总结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这样齐头并进的多途径努力,一定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