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杰
科普说明文以其新奇的知识、通俗的语言、睿智的思维,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下册中都独占一个单元。它不仅要将新奇深奥前沿的知识告诉学生,还要通过自主学习、课堂交流与互动,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只要我们细咀嚼,精挖掘,单调的科普说明文定能在自主课堂中绽放魅力。
科普类文章所涉及的高新科技的知识,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隔着较远的距离的。如果就凭教材中的寥寥知识内容介绍,学生只能懂些皮毛。
教师如果在教学之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生动的视频、精要的文字中领略新兴科技的无限奥秘,那么学习科普文的主动性就大大增强了。比如,在讲授《在太空中理家》时,教师先从网络上收集一些太空生活的真实图片或生活记录的视频资料,就能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去深入了解太空生活情景。
“百闻不如一见”。对于有些实在难以理解的科普知识,我们就不得不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例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讲到克隆鲫鱼的诞生,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知识还没有涉及。如果此时,教师能将其实验的过程通过多媒体进行简单的图片演示或视频展示科学家们是如何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将细胞核吸出,再移入已去除掉核的鲫鱼卵细胞中的,那就化深奥为浅易了。
新课程学习要求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由选读,鼓励学生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法,生疑发问,相互助学,自己总结,凸显“我的课堂我做主”的风采。
首先,落实“生生”交流,防止互动的真空。就概括文章内容而言,可让学生自由朗读,逐段概括其主要信息,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进行整合,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如教学《从小就要爱科学》一文,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笔者要求每个组员至少要从文中画出5 个重要内容(按每段一个计算)信息,然后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一般就能自己明白科技知识的意义与成就,了解那套丛书的特点和意义。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口头表达和协作能力。
其次,以优带差,让学生真正自主互助。也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6 人为宜),组内一对一相互帮扶,旨在给每个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一种情况是各组指定成绩较优秀的两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悟,提出1~2 个问题,由组员回答。考虑学生水平不同、答题能力有限,教师可适当将问题引导在课文内容本身的寻找上,句子语言及用字的赏析上,或是阅读的感受启发上。另一种情况是各组由两名成绩较落后的同学质疑,至少提出一个阅读过程中不能理解的问题,让组员帮助解答,组员如果不能解决,可求助全班或和教师了。这种以优生带动差生、让差生促进优生的学习形式,既能锻炼优等生深入文本的挖掘能力,又能鼓励后进生的质疑能力,让自主互助的观念贯穿于课堂的始末。
比如在《奇妙的克隆》一文中,教师只需抓住小标题“克隆是什么”,让各小组指派一人解说,各组比一比,谁能把把内容概括得简明、语言组织得精准。教师根据回答,就能马上反馈到各组的学习情况和互动的效果。而采取小组间的竞赛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大家在彼此不同的回答中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当各组的答案出现不一致或不完整时,由其他小组进行修改完善。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整篇就是围绕花儿能长出艳丽新奇的花色的原因展开说明的,而不仅仅局限在一种红色上。但学生答题时却容易犯只看题目不管全篇的毛病,使得答题不完整,不全面。此时采取小组间的互帮互助,就能有效地避免答题的单一或遗漏,让课堂反馈尽善尽美。
为了查看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程度,并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可在课堂的最后设置“看我说科技”环节。这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又可激发学习的热情。比如,当看到色彩、形状新奇的花朵时,你又想研制出怎样的花种,准备借助哪些科技知识来实现这一预想,为此你又将做哪些努力。再如学完《死海不死》之后,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神奇的地理现象,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你能否借助这一知识为人类造福。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着学生很大的想象与理想,由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实现自我价值。
一堂好课,不仅要有美妙的开头、生动的自主互动,也离不开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调整。只有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让简单的科普文也乘上课堂改革的列车,我们的教学才更为高效,我们的课堂才能尽情绽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