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丽
在儿童的写作教学中如何让每个孩子展开想象,都能用自己的句子,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个性风采,这是一个难题。记得第一次执教苏教版第九册“习作二:写一种动物”,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然后把动作和外形写下来。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按教材要求,我这样引导学生:默读例文《帅鸽》,想想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划出有关句子,写下感受,汇报交流。结果,学生很快明白:写动物要抓住外形和动作特点,巧用打比方和过渡句等写作方法。但学生习作时却问题很多,言语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写小白兔的竟有七名学生,而且描写都是“长着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等等。
儿童生活是丰富的,体验是多元的,为什么笔下的文字如此单一和艰涩呢?反思这一教学,学生的写作知识是冰冷而僵硬的,他们表面上似乎懂得很多,但其内心依然是沉睡着的,还没有被唤醒。
如何让学生尘封的记忆醒来?用什么来唤醒呢?
在第二次执教中,我尝试着口述自己与小狗欢欢的一段经历:
暑假,我到弟弟家玩,弟弟送了我一只漂亮的毛丝狗。它有一双大大的眼睛,眼珠乌溜溜的,小巧玲珑的鼻子也是黑黑的,头顶还扎着一个鸡毛毽似的小辫子,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好玩极了……(紧接着,我又叙述它被装在纸箱里坐车到我家的经过,小狗高兴时跳芭蕾舞的情景,以及后来和陌生的狼狗搏斗被咬伤,死掉了。)
于是,相似匹配,相似激活,深藏儿童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被唤醒了:
生:我想到了爱犬叫乐乐,我很喜欢逗它玩。每天我一放学到家,它便赶忙摇着尾巴连蹦带跳地迎出来。我手朝前方一指,它便赶紧冲在前面带路;我摘下帽子朝它一扔,跳起来用嘴巴叼起,送到家里的沙发上……
相互交流,相互唤醒,显然,第二次指导,老师和学生两个生命体相遇了,个体与个体需要对话,心灵与心灵需要交流。儿童内在的表达欲望被唤醒了。每个孩子都处于跃跃欲试的表达状态,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水到渠成。贴近学生,活化教材,唤醒真我,教师是最具活力的课程资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六,要求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当学生明确习作要求以后,我便拉家常似的聊起以往学生的习作《我的外婆》:
我的外婆长得又高又大,说话声音特别响,犹如洪钟一般,邻居们都称她是大嗓门老太太。她特别爱唠叨。星期天,我和弟弟到外婆家玩,一进门,外婆就亮起了她的大嗓门:“哟!快换鞋,快换鞋,满脚泥巴把我的屋都弄脏了,看着心烦。”回家时,她又千叮咛万嘱咐:“坐车小心点,过马路时看着车,注意安全。”唉!我的外婆真唠叨,可爸爸却说那是外婆对我们的爱。
没有硬性的规定和要求,没有枯燥而抽象的写作知识的灌输。当我如数家珍地聊完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习作案例时,孩子们尘封的记忆醒来了:
生:老师,我想写我爸爸,他高个子,小眼睛,啤酒肚。他的啤酒肚是我小时候的蹦蹦床,长大后的软枕头……
由于小学生具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表达方式。所以,要唤醒同伴,触动情感,激发表达。这是学生习作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一次偶然的机会,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五——看四幅脸图,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当我展示画面时,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有的从第一幅图想到过生日的开心,有的从第二幅图联想到被误解的气愤,有的从第三幅图写到因考试没达到100 分被妈妈批的烦恼……没有过多的指导,为什么学生轻松愉快地发现了真我,表达了真我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的想象活动与儿童的言语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开口说话。”
这一发现,让我把儿童画引进了小学生习作。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习作二——写一种动物,要求抓住动物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我利用儿童天性喜爱画画特点,提前半个月时间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用简笔画画出这种动物的形态或活动,并在画的一边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它的突出特点。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不到一周,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动物图,配着一段段彰显个性的语言表达被带进了课堂:
生:每到星期天,我就会带着小狗豆豆去游玩,逛街、赛跑、玩滑板……天冷了,我还给它做了件漂亮的小棉袄。瞧,它穿上我做小衣服,还真是狗模狗样的呢!
生:我养了两只威猛的龙虾,它们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我在盆中间放了一块厚厚木板把它们隔在各自的阵地里。只是偶尔让它们相会,因为它俩一见面就打仗,打得“天昏地暗”。那天,我刚移开木板,只见一只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武器大钳,猛地向对手抓去,谁知却扑了个空,另一只虾也毫不示弱,连忙应战,迅速扭动尾部,迎上前来,盆里立刻水花四溅。而对手趁机一闪,双方又僵持起来……
鲜活的画面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写动物要抓住外形、动作特点,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过渡等技法在愉悦的师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学生的习作。同样,教学苏教版第九册习作三《秋天的落叶》。我要求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用眼看,动手做,拣落叶,做贴画。他们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生:嗬,那金黄金黄的银杏叶,我想象它是蝴蝶的翅膀,它就真的变成了蝴蝶的翅膀。风轻轻一吹,一树的蝴蝶都在舞蹈,有的飞向花园,有的飞向小河。那火红火红的枫叶,我想象它是金鱼的尾巴……
贴画,激活了学生想象,学生思维处于浮想联翩的态势,自然会萌生出不吐不快的强烈表达欲望。可见,绘画能减缓压力,消除儿童对习作的心理负担。细观童画中的人物,不是头比身子大,就是胳膊比腿还长。在画中,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他们是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率性而为,稚拙可爱。
打开学科间的壁垒,故事同样能激发小学生习作潜能。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一位教师从学生喜爱听故事入手,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神笔马良》的故事。当老师讲到马良为穷人画田画牛,又画风画浪掀翻财主的船时,孩子们竟鼓起掌来。火候已到,老师话锋一转:“假如你有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呢?”孩子们叽叽喳喳说起来:“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画一朵花给妈妈,她每天给我做饭,送我上学,我要让妈妈快乐一下。”当然,也有的孩子说了两句就说不下去了,老师及时进行指导:“你想给身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老师、同学画些什么呢?”该生高兴地说开来:“我要给爷爷画一双皮鞋,因为爷爷总穿一双布鞋;我要给奶奶画许多牙齿,因为奶奶的牙齿几乎掉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