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平
立意即确定作文的主题,一篇作文是否能打动人心,能否标新立异,立意是关键所在。从高中学生材料作文的立意来看,很多学生容易受作文练习中套路的影响,立意没有和生活联系起来,缺乏自己独立的见解,落于俗套,甚至会带有消极的思想,没有突出时代价值观,从而使作文水平大打折扣。故而在高中材料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去提炼材料,获得自己的见解,以积极的态度去展示时代风采,这样的立意才能让作文耳目一新,打动读者。
从平时学生所写的作文来看,大话、空话、套话现象较为严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太刻意让学生去模仿,或要求学生在言辞上美化,而忽视了以生活素材来引导学生。从历年高考所选材料来看,和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在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展开,切勿飘渺无依,而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现状,这样才能让作文有扎实的根基,所立之意也才符合学生的生活常态。
以2015 年江苏省高考“智慧”材料的作文为例,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关键词是“智慧”。何为智慧?无论是治理国家的才能,还是管理机构的技巧,都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果按此去立意,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写记叙文,和学生的实际都是不符合的,也就容易出现说大话的现象。对于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更熟悉的是寻常巷陌里的趣事,而对“济苍生、安社稷”的大智慧却较为陌生。因此,立意就需着眼于生活中的小经验、小美妙、小灵感,如此确定主题,才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作文最忌讳的就是千篇一律,不是谈孝敬父母就是谈治理天下,满篇豪言壮语却没有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引用还是比喻,都是嫁接在别人的观点之上,这样的作文自然难以吸引读者。就高中学生而言,在阅读材料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我们所要做的,是让学生结合实际和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让读者从作文中去了解作者的思想或观点。
以2014 年江苏省高考“青春”材料的作文为例,材料中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我们去辨析:首先是材料中有“有人说”“也有人说”这样的关键词,那么,这里的“有人”实质是别人的观点,而不是“自己的”;另外则是“青春不朽”和“长存不老”,这一方面是指身体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精神。找到这一点,再结合生活实际:虽然我们会随着岁月而不断老去(身体方面),但却要有不朽的精神,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那么,关于对青春朽与不朽的哲理思考也就会更加鞭辟入里。
在对历年高考作文的分析中也不难发现,有的学生会把作文当做是抒发自己不良情绪的手段,甚至在作文中把自己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表达了出来。不可否认,作文是主体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观念、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但在作文中,我们要做的是把那些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朝气的精神带给别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体现在作文中,更能打动读者。在材料选择上可选负面材料进行,但立意却需以“正能量”为出发点。
如2013 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蝴蝶与探险者”可引申出多个立意角度,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大与小等。若是立意为人与自然,可选人类破坏自然的一些负面材料,但更多的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立意去展开论述或记叙。在立意时也要顾及自己所选材料,如“智慧”材料作文中选择老大爷在做豆腐的过程中如何节省材料,立意为“小经验”。那么,选了老大爷的材料后自己从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也是需要说明的。
任何时代的优秀作品,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淹没,原因就是这些优秀的作品凝聚了那个时代的人文气息,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那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那么,就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对所处时代有什么看法,都可以渗透到作文中。如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老人摔倒在地“扶与不扶”的争议,对这个社会现象学生会有什么样的观点,会如何从自己的角度去剖析,这就需要结合实际和时代的主旋律进行。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立意要突出时代主题,同时也要紧扣生活。如“蝴蝶与探险者”选择人与自然的立意,那么,我们现在的环境如何,如何从自身做起推动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从历年的高考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来看,材料一般是“多义”的,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在材料作文立意的过程中,生活实际是出发点,切勿脱离了生活而让作文成为“形而上”的空话。同时也要结合材料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以积极、向上的观点去感染读者,渗透进时代的色彩,这样才能让作文的立意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