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琳
语言的学习本身是为了应用,将课外的阅读转化为课堂上的话题和知识点,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八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包含了很多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能够与适当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必然能够获得十分不错的教学效果。
新闻、报纸类教学内容是进入到八年级的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应用类语文学习的内容,这也是课本中的一章重要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新闻、报纸类资讯的语言组织方式和特点,我们不应该仅仅将讲述的内容局限在书本上的那几个例子,而应该从实践出发,引入真正的报纸、期刊等资讯类教学内容,这样将更加符合教材的精神。
例如,在对第一单元的《文学常识——新闻、消息和通讯》这部分内容详细讲解后,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报纸进行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对报纸上的新闻内容进行总结,对报纸上新闻报道的语气、用词和风格进行总结,进而对这部分内容真正掌握。如果有机会,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现下发生的事情以模仿报纸上新闻报道的语气和方式进行表达,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中学课本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新闻报道类文章也属于文学的范畴,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步骤,学生开始认识到文学并不仅仅都是小说,有助于他们对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外,新闻讲诉的方式虽然简短,但是这其中通常会包括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这几个叙事的基本要素,否则也就不能形成完整的新闻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对学生对于文学的认识和自身的逻辑性培养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总之,新闻、报纸类文学的适当阅读,与课本教学相得益彰,共同提升了八年级语文的教学质量并且对学生对于语文的应用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益处。
近代文学中的散文是一支十分令人艳羡的奇葩,为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学欣赏留下了十分丰富的保障。无论是鲁迅还是郭沫若,无论是老舍还是梁实秋,甚至到了现代的余秋雨和席慕蓉,都用自己的散文打动着人们的心。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为了展示散文这种问题的魅力,选择了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来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的确,《背影》是近代文坛上的一篇重要的散文作品,尤其是对于父亲上下月台那一连串动作的描写,真情的流露往往使几十年后的现代人禁不住潸然泪下。初次之外,老师应该为学生们推荐一些散文大家的作品供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进行阅读。
例如,鲁迅的《朝花夕拾》、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或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系列等,不同人写出来的东西从风格迥异,鲁迅的作品深刻、梁实秋的作品清雅,而余秋雨的作品更多的是从对美景的描述中展示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从而显得意味深长。无论是哪种风格的作品,文学大家的散文作品都符合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行文风格,都是一种文学之美。如果说学习新闻是一种方法,那么学习散文更多的是学习一种发现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课外阅读与课本学习互为印证,相互对比,共同为教学服务。
八年级语文中涉及到了关于说明文的学习,对于语文的应用更是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说明文作为一种文章形式,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这也就决定了说明文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文体之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已备将来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尤其是进入高等教育之后,关于论文的写作大部分都是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增加说明文的课外阅读,并且着重对这些说明文进行仔细分析,无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讲究科学性、结构有条理、语言准确并且通俗易懂,这样是为了让阅读的人能够最快最准确地抓住文中描写的事物特点。与上面的散文相比,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描述一件事物,客观真实,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在内,而不像散文一样借物喻人,或者借物咏情。
古文的学习一直都是初中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很多古文中有一些生僻字或者通假字,如果不借助工具书是很难完全掌握的。学习古文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继承,同时也是一种特有的美。除了对课本上的古文进行背诵以外,对相同作者或者相同时代的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的时代背景或者作者本身的写作风格加深了解,对于教学本身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同时,优秀的古文以其简练、朗朗上口的特点表达出古人的才情,阅读这些文章能够增进学生的自身修养,提升语文能力,并且对我国的优秀文化产生认同感。目前,有很多人都认为中学学到的古文数量不够,希望能够增加古文的教学以增加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阅读到更多与课本内容类似文章,这样不仅增加学生的见闻,扩充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增加自己对美的欣赏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之中,鼓励并推荐学生阅读适当的课外文章,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