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5-08-15 00:51陈仲书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阿长人教版课文

陈仲书

(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

俗话说,货比三家。日常生活中的好与坏、优与劣、雅与俗,大凡都可以通过比较来区分。而在语文教学方面,通过比较辨析,更是提高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朱熹有云:“将精义诸家说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处。”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比较教学,可以从内容思想、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着手,“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运用好比较法,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立足于同一篇课文内部的比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一篇课文,作者为了某种需要,也常常使用比对的手法。这在鲁迅的文章中就大量存在:有景物环境的比对,如《故乡》;有人物形象的比对,如《祝福》;有态度情感的比对,如《阿长与<山海经>》……如果把课文中的前后内容集聚在一起进行“碰撞”比较,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进行比较阅读。

1.“百草园”:①生机勃勃的景物;②乐趣无穷的活动;③十分依恋的心情。

2.“三味书屋”:①单调沉郁的景物;②枯燥无味的活动;③单调无聊的心态。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辐画面不同,两类活动不同,两种情态不同。这样,就更容易明确文章的写法特点与文章主旨了。

除了前后文内容的比较外,有时在某一局部也有可比之处。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写到阿长买《山海经》一处,当时“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而他人对“我”的态度与阿长对“我”的态度就截然不同。教学时就可以进行比较:远房叔祖——疏懒得很;别人——“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而那个我“向来没有向她说过”,根本不抱任何希望的阿长——却对此那么地铭记在心里,在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就给我买来了“最心爱的宝书”。通过比较,我们看到,其他人根本不把“我”这个小孩子的事当作一回事,或者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无论“我”怎样问别人,别人都不肯讲真实的话,都在敷衍了事罢了,更不必说帮“我”这样的小孩子了。而阿长不一样,她是如此的热心,以致我从此彻底改变了对她的态度,并由衷感激甚至于心有愧怍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加以悉心比较,作者的写作用心可能就一“视”而过了。

二、立足于同一单元前后课文的比较

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往往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教版教材就是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中外几篇文章合成一组。但几篇课文在文章体裁、写作手法、表现视角、语言风格等方面往往各具特色,因而我们在教学中也可在这些方面加以比较。当然,每次比较的侧重点根据需要,是可以不尽相同的。

如朱自清的《春》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属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两篇作品,两者都是写景名篇。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存同求异:

1.在描写手法上,二者都善于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但前者运用更多更广,几乎随处可得,而后者的对比手法的使用,更值得一提。

2.在结构上,两者都使用了画面组合法。前文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后文描绘了三幅图画:小山摇篮图、雪后小山图、空灵水晶图。但又有所区别:前文的五幅图从自然到人,前四幅是共同为最后一幅铺垫、烘托,揭示主题的。后文三幅图是并列的,共同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此比较,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写作技艺。

通过比较,学生就懂得文章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文章的结构和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往往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意义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三、立足于不同单元课文的比较

不同单元课文之间,有的也会在内容思想、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上等方面存在共同的特性,阅读时加以比较,往往会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思维,发现一些规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小说,《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小说。在教学后文时,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异同。共同点:(1)小说主题都反映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封建科举的罪恶,社会世态的炎凉;(2)都有社会环境的描写,设置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也为主人公的命运做了铺垫。不同点:(1)人物形象与遭遇不同。范进懦弱却又圆滑,最终中举,而孔乙己清高却又善良,结局悲惨,不得所终。(2)表现手法不同。前文重对比讽刺,后文多白描写实。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主体因素很好地调动参与,学生的思维异常活泼,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又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笔下的“飞鸟”,有的老师引入毛泽东笔下的“鹰击长空”和王维笔下的“鸟鸣山更幽”,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鸟”其实就是作者精神状态的折射和反映。关于“飞鸟”的隐喻象征意义,和诗人的生活处境,通过比较,学生就了然于胸了。

四、立足于课堂内外的比较

与前面的比较阅读相比,课堂内外的比较阅读可选择的范围更广,方法更灵活,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对拓宽拓深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如《守财奴》中写到葛朗台临死前对金钱的执着追求,文章有一个细节描写——葛朗台对镀金法器作出了“一个骇人的姿势”,结果“送了他的命”,为了让学生对葛朗台的形象与作者的夸张笔法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就可以引入《儒林外史》写到守财奴严监生的类似情节——严监生临死时对两根灯芯浪费了油硬是不瞑目,当拿下一根灯芯时才闭眼。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形象地感受到吝啬鬼的特性,也懂得了夸张手法的特点及使用方法,进而知道表现手法的得当,对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的。

又如,在教学鲁迅的《飞筝》时,为了拓宽拓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引入鲁迅的早期作品《我的兄弟》进行比较,两篇文章题材一样,人物相同。通过比较,再结合鲁迅与周作人两兄弟的前后关系剧变的情况,学生对《飞筝》的主题也许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而这也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解读作品的一个切入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容易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荣生.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

[3]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 讲.

猜你喜欢
阿长人教版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高铁阿长过生日
背课文的小偷
阿长与沙县小吃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阿长买《山海经》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背课文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