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霞
(复旦大学中文系)
“精致化”教育理念萌生于20 世纪80 年代的美国,兴盛于20 世纪90年代的台湾,近年受到大陆教育界的关注,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精致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何为“精致化”,说法不一,本文采用北京大学关于“精致化”的阐释。
“精致化”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精致化”是一种教育模式,在强调“做什么”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怎么做”和“如何做得好”,着眼于工作的微观操作和具体执行。“精致化”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至善至美的工作境界。它启迪教育者以创新思维对工作流程、组织系统和方法途径加以持续改进和优化。
综观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对“精致化”教育的研究,北京大学为最早的研究者和最全面的实践者,也有不少其他北京高校有所研究与实践。已有研究聚焦于如何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精致化”教育,鲜及如何对辅导员群体进行“精致化”培养。本文着力探究如何以“精致化”教育理念来优化高校辅导员培养工作。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其工作态度、情感、能力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复旦大学一贯重视辅导员队伍培养,构建了岗前培训——日常培养——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的立体多维培训体系,实现了辅导员院系级培训——校级培训——省市级培训——教育部国家级培训的四级递进梯度,完善了辅导员培养课程学分化设置,通过各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既对辅导员工作提供“面”上的广泛指导,也力求在“点”上对辅导员予以深度启发。在这样的培养体系实施近十年之际,我们再次深入辅导员群体进行细致调研,并基于“精致化”教育强调的“以人为本”视角审视我们的辅导员培养工作,发现这一工作仍未能充分满足辅导员成长的诉求。
作为个体的辅导员,其接触的工作团队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本院系的辅导员团队,发生于此间的纵向交流,有利于辅导员更加准确地把握本院系学生特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辅导员的以老带新和工作传承;另一类是所带学生为同一年级的辅导员团队,发生在此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辅导员解决具有鲜明阶段性和普遍性的工作难题。这两种工作团队的协作,为辅导员实现日常工作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持。但对于辅导员实现个体成长的个性化诉求关照不够,对辅导员如何在多能的基础上培养自己工作专长的支撑不够,也就是说对辅导员成长为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我们的调研表明,有相当多的辅导员渴望在庞大的辅导员体系中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仁,共同深入探究感兴趣的工作话题,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画龙点睛地指点,解决工作难题,升华工作思考。
尽管学校已经开设了多门理论、实务培训课,辅导员仍表示课程设置广度尚可而深度不够。主讲人一次一对多的讲座报告,总让一些感兴趣的辅导员觉得不解渴,而无兴趣的辅导员觉得没收获。各类校级、省市级、国家级研究课题,既让辅导员有申报和开展研究的热情,但囿于年轻辅导员个体的局限,又往往出现课题做不深、做不透的情况,在年复一年的低水平研究循环中,辅导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受到打击,对深度研究产生了无力企及的无望感。开展工作的深度研究,完全依靠辅导员一己之力的单打独斗、闭门学习是很难有所突破的,辅导员渴望得到来自学校和同仁的更多帮助,渴望得到学校更加精细的培养和更成体系的支持。
当然,辅导员的诉求绝不仅仅止于以上两点,但从个体辅导员角度出发用“以人为本”视角审视我们的辅导员培养工作,这两点是辅导员对进一步优化工作和实现个人成长提出的较为集中的诉求。
“精致化”教育就是要将教育视作动态发展的过程,坚持从细节入手,强调育人过程和效果并重,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在教育安排上体现科学性、在教育设计上体现最优性、在教育方法上体现艺术性,以精细的教育工作和高绩效的教育产出来实现优质教育。近年来,复旦大学进一步优化辅导员培养方案,提出了理论培训高端化、日常培训小班化、实务培训规范化的工作目标,探索“工作坊”式“精致化”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构建“课题组-项目团队-工作室”的项目孵化机制。其中,以工作坊和以其为基础延伸构建的系列项目孵化机制,就是对“精致化”教育理念在辅导员培养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辅导员工作坊在议题设置上,注重小切口,讲求深探究;在培养对象上,以成员兴趣为导向,注重对精准人群的因材施教;在培养环节上,注重对已有的培养资源进行整合升级,打造对辅导员成长切实有给力帮助的精细化培养体系,在帮助辅导员个体实现其内在价值的同时,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实现个人成长与组织优化的双赢目标。
辅导员工作坊在培养对象的选择上,聚焦于对工作坊主题有兴趣的辅导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总是倾向于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也更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进步与成长。我们所倡导的专家型辅导员,其专长也往往是从工作兴趣开始起步的。辅导员工作坊作为辅导员接触到的第三个工作团队,既是聚集志同道合者的场域,也是激励辅导员发挥特长的平台,更是培养专家型辅导员的孵化基地。实践证明,基于这一思路开设的主题工作坊得到了辅导员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辅导员或聚焦于工作研究,参加国际视野下的学生工作专业化研究工作坊、大学生主题教育工作坊、大学生党建工作坊,或积极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参加萨提亚取向的辅导员自我觉察与心理工作胜任力团体工作坊。无论是什么主题的工作坊,辅导员都在人数规模控制在20 人以下的小班化教学、精细化培养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自身个性化的成长目标。
正如前文所言,经过多年的努力,复旦大学已经构建了涵盖面广、立体多维的辅导员培养体系。但当我们以“精致化”的教育理念再次审视我们的工作,我们就不仅仅满足于“做了什么”,而是更加关注“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也就更加着眼于工作的微观操作和具体执行的不断完善和优化。辅导员工作坊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精心优化每个环节,并对所有环节进行整合融通,赋予其内在逻辑和系统价值,让作为个体的辅导员不仅知道职业的道路应该朝哪儿走,更知道并有能力走到目标地。
1.有深度的因材施教。每个工作坊至少进行三次组团式学习与分享,并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学习目标。以大学生主题教育工作坊为例,课程内容围绕在大学生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原则与方法这一命题进行设计,第一次课程是分享开展主题班会的经验与工作难点,第二次课程为对优秀主题班会的案例进行讨论和评析,第三次课程主要是对工作坊成员的主题班会设计进行展示和互评,并将主题班会的经验与灵感延展至整个大学生日常主题教育活动。这其中既有资深专家的深度讲解,也有工作坊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还有对实践案例的手把手指导。这样接地气、成体系的学习分享,显然比一对多的一次性辅导报告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深入、更解渴。辅导专家可以就问题展开深度剖析,成员互动讨论更能聚焦,在不断的对话与碰撞过程中,成员将自身原来模糊的、感性的经验碎片逐步系统化、逻辑化,实现个体认知的切实提升,并同步生成了关于这一工作的群体智慧。
2.螺旋式的提升路径。经过工作坊三次以上的学习分享,辅导员对某一主题的工作就有了较成体系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参与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便是水到渠成。以大学生党建工作坊为例,经过三次交流分享,成员在不少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经验总结和凝练,但同时也发现了共同的阶段性难题。比如,在大学生海外交流学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个新情况、新难题。工作坊成员以这个问题的研究为依托,组建专题研究团队,申报校级党建课题,最终以《海外交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成功立项。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工作坊的成员秉持学术研究的态度,依托团队优势,合理分工合作,从最初的研究计划制定、资料收集、整理,到中期的调查研究,再到最后的课题报告撰写、实践方案制定,每个人都自愿并深度参与,获益良多。这一课题的扎实研究,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并表示将积极推荐这一研究课题进一步去申报省市级课题或教育部课题。同时,这一研究成果,也为学校出台《海外交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规定》这一文件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作坊团队还拟发表研究论文,将团队的智慧成果共享给全国同行。这一过程,正是以辅导员工作坊为起点,辅导员的成长逐步实现螺旋式上升,将基于兴趣和问题导向的探讨最终提升为精深研究,成就了工作的品质,促进了成员的成长。
辅导员工作坊的设计,着力对精准人群开展精细培养,既满足了辅导员个体成长的差异化诉求,又将对辅导员眼中碎片化的资源进行融通整合,让辅导员聚焦于某一工作点,深研究、精探析,把资源盘活用足,切实获得有深度、有品质的提升和成长。
辅导员工作坊对“精致化”教育培养理念的实践收到了良好成效,实现了辅导员个人与辅导员队伍的共同成长,达成了双赢目标。
1.队伍更有活力。辅导员工作坊,帮助辅导员在群体中找到了志同道合者,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组织也有了更强的归属感。辅导员工作坊很好地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同一工作坊中,资深的行家里手带领新手快速入门,帮助新手顺利完成从新手到熟手的转变。同时,辅导员工作坊也是沉淀和传承辅导员智慧的平台。学生工作系统人员向来流动性强,容易出现一个熟手离开学工队伍其经验智慧也随之流逝的现象,辅导员工作坊机制,有利于辅导员在团队交流中充分展示辅导员的智慧、沉淀辅导员的智慧,从而使得学生工作的研究和智慧具有了更好地传承性和稳定性。应该说,辅导员工作坊切实“为辅导员提供了适合其兴趣强化的工作环境,帮助辅导员把个人职业兴趣转化成职业乃至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让真正有志于服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们有机会尽情发挥他们的兴趣所长,有条件持续深入地研究辅导员工作规律,有平台充分展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有希望实现他们的梦想,从而促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朝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成果更为丰硕。辅导员工作坊凝练了一系列优秀的工作经验,产出了一批有品质的研究成果。以上文提及的主题教育为例,基于工作坊的团队成员,不仅为全校提供了优秀主题班会案例集,还拟组建主题班会小能手讲师团,为全校其他班级开展主题班会提供指导支持,甚至可以直接为其他班级开展具有示范性的主题班会。尽管作为个体的辅导员也可通过个人的努力不断扬长补短,但依托组织优势,无疑更易于将最好的经验以更具有实效的方式更广泛、更便捷地呈现给更多的大学生,让他们享受到学校在这一领域最好的教育资源。同时,身教胜于言传,示范性班会的开展,也有助于其他辅导员切实提升这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除了实践层面的成果,辅导员工作坊还孵化了一系列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研究项目,吸引了全校一百多名学工干部和辅导员参加,成员充分学习和借鉴海外学生工作已有研究成果,不仅出版了《学生服务:高校学生工作手册(第五版)》《学生工作和服务的国际化》《证明学生的成功:学生学习和发展成效评估实用指南》《开始你的旅程:学生工作者从业指南》等系列译著,还将其中对中国高校学生工作有借鉴价值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进行凝练,结合中国高校学生特点,予以落地实践,力求将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到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的卓越境界。
整体而言,辅导员工作坊和基于此延伸而成的各类工作精品项目孵化机制,认真实践“精致化”教育理念,充分激发了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辅导员职业情感,创造了工作经验和智慧,增强了辅导员的育人本领,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和价值感,实现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提升,为高校培养专家型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1]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4)
[2]韩祥伟,吴伟伟,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探究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成人教育,2015,(1).
[3]陈建宇.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
[4]冯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光明日报,2014 -0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