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难事件谣言及治理策略——基于马航MH370失联事件

2015-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航失谣言公众

冯 元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一、问题的提出

2014 年3 月8 日0 时42 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编号为MH370 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客机失去联系。随后,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纷纷聚焦失联飞机的事件起因、飞行去向、伤亡情况和搜救进展等并展开了各种猜测、讨论与争辩。由于该事件主体方马航公司和马方政府在发布飞机失联事件信息过程中存在拖延通报和报道不实等问题,而国内外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又多存在缺乏可靠信息源情况下报道、复制、传播不实信息与错误信息等问题,在各种有关飞机失联事件信息漫天飞的情形下,政府、主流媒体无法及时整合各种信息源并及时从中提取和发布准确信息,导致“信息孤岛”效应蔓延,各种不实信息和谣言四处传播,进而在事件发展初期一度出现“上午造谣、下午辟谣、晚上竞猜”的现象。马航失联事件虽为涉及多国乘客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国际事件”,但因飞机飞行目的地为北京,且机上239 名乘客中有154 名为中国公民而更是备受中国政府、媒体与公众关注的“国内事件”。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媒体与公众对事件信息的获取与传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由于国内主流媒体的新闻监管、信息挖掘、专业报道等以及公众自媒体的信息询证、信息辨伪、信息监控等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导致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对国内公众的情绪和心理造成极大的损伤。透过此事件,也给我国的突发灾难事件预警与处理,尤其是灾害事件谣言的预防与处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基于马航失联事件中的谣言分析,提出突发灾难事件谣言的处理策略。

二、谣言的生成与作用机制

(一) 谣言的基本特征

关于谣言,学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对谣言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共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语境中,谣言一词是负性的,主要是指虚假的,捏造的信息。在学术研究话语体系中,该词是中性的,主要是指未经证实的信息。 GordonW.Allport 和LeoPostman 是较早研究谣言的学者,他们认为“谣言是以私人口头传播为主的,缺乏具体证据支持的又为公众相信的信息和说法”。[1]W.Peterson 和N.Gist 认为谣言“是在私人间传播的,未经过证实的,涉及人们关心的事件、问题、对象等的陈述、解释”。[2]在Jean-Noel Kapferer 看来谣言是指“在社会中流传的未经官方正式证实的,或已被官方证实为虚假的信息”。[3]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对谣言进行了研究,赵军锋和金太军认为谣言是在特定社会情境下产生的,能够借助一定路径进行传播,对公众的行为与心理造成困扰的那些缺乏事实依据的信息。[4]常健与金瑞认为谣言是以非官方形式传播的被人们所相信的未经证实的信息。[5]

基于以上定义,笔者认为谣言具有4 个基本特征,一是谣言需要依附于特定的事件情境产生。二是谣言需要借助语言、网络等载体传播。三是谣言多是可被证伪的虚假信息。四是谣言需要在一定的场域中产生作用。

(二) 谣言的生成机制

赵军锋和金太军认为:谣言得以生存,在于其拥有两种超凡的能力,即联网能力和同化能力;借助路径寄生性特性实现传播与扩散的谣言联网能力,可以“差异逻辑”为基础,以“技术模式”为核心,促进不同信任网络之间的链接,为谣言的快速传播与扩散提供路径;以内容寄生性为生存载体和以心理寄生性为生长营养的谣言同化能力,可以通过内化与外化两个作用层次来影响谣言接受者的心理与行为。[6]

常健和金瑞认为:谣言生存和传播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分别是公众信息饥渴与有效信息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刺激性的谣言能够满足接受者的精神需求,谣言内容取向符合接受者预期,谣言能在接受者之间相互印证。[7]

霍良安和黄培清采用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来解释谣言传播的机理,将社会人群分为有限理性人群和理性人群。有限理性人群中的易感染类人群辨别能力弱,容易接收谣言,而其中的传播谣言类人群会在接收谣言后主动传播和扩散谣言;理性人群具有较高的信息识别能力,不仅不会传播谣言,而且会引导其他人识别和终止谣言。[8]

童星熵从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角度进行解析,认为突发性事件爆发初期,官方如果信息不及时公开或公开不透明,出现集体性“失语”,很容易为谣言生成与传播提供条件。[9]

陈潭和黄金借助谣言流动理论,运用“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的公式,指出谣言的流通量是与问题对谣言接受者的重要性以及有关事实证据的有效性相关。[10]

(三) 谣言的作用机制

早在1947 年,Gordon W.Allport 和Leo Postman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一个解释谣言作用机制的公式,即F(谣言的影响力) =A(事件的重要性) ×B(事件的模糊性)。从公式来看,就是事件的重要性越强,同时,事件的模糊性也越强的话,谣言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就越高。[11]在突发的事件,尤其是危机事件中,由于潜在的风险可能涉及到公众个体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整体性社会秩序稳定与社会安全,而又由于官方正式信息不透明或滞后等因素的存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情境和社会场域极易导致谣言产生并迅速扩散,进而引起公众焦虑与紊乱的社会心理、缺乏理性与科学的社会行为等。谣言的这种作用机理已在我国多次全国性谣言中得到证实。2003 年,我国“非典”时期,因谣言发生国内哄抢白醋和板蓝根现象。[12]2011 年,日本大地震引起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导致不明真相的公众出现抢购食盐现象。[13]2014年。受昆明火车站事件的影响,成都春熙路因谣言发生百人集体性“狂奔”。[14]从这几则谣言的作用机制看,谣言的核心涉及到公众的生命安全与生活保障,因而,其展示出极强的扩散力和影响力,公众在缺乏真实信息支持又遭受巨大舆论压力的情景下,很容易在“从众”心理效应下产生集体无理性行为。

三、马航失联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情况

在马航事件突发初期,由于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复杂性,而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马方政府及其马航公司在初期通报事件信息时“遮遮掩掩”和有意拖延、隐瞒,导致多数与事件有关的国家及公众无从准确获知失联飞机的踪迹及状态,进而诱发许多公众的不良情绪和信息紊乱,为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马航失联事件对中国政府、媒体和公众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损伤。第一,失联飞机上有154 名(占乘客总数的64%) 中国乘客,这些乘客的家庭及其亲友将蒙受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伤。第二,在马航失联事件前夕,我国刚刚遭受29 人死亡、143 人受伤的昆明火车站暴力袭击事件,公众在心理上尚处于阵痛与余悸状态。第三,马航失联事件爆发期间,正是我国政协与人大两会召开之际,无疑让媒体和公众精神紧张。在此背景下,国内媒体与公众都希望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马航失联事件的真实信息,并依据所获得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与行动。然而,马方并未在第一时间提供有效而令人信服的信息,而国内官方和主流媒体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也难以提供强说服力的信息和新闻报道。因而,在缺乏权威核心信息的社会中,急于安抚公众情绪的官方信息,急于抢占“头版头条”的媒体信息,急于满足公众“信息饥渴”需求的网络信息,急于探幽猎奇的自媒体信息以及传于茶余饭后谈资的坊间信息满天传播。本研究结合搜狐新闻网的《谣言终结者》栏目和北京晚报官网的北晚新视觉栏目的信息对马航失联事件爆发后50 小时内的谣言进行了梳理。

从谣言传播的主体看:参与者中,既有国家主流媒体、地方普通媒体,也有互联网媒体;既有官方新闻部门、官员个体,也有公众个体。从谣言的内容看:主要围绕飞机存毁、坠毁(降落) 地点,乘客生死以及未登机乘客信息等。从谣言的基调看:有希望飞机安全降落的,如飞机安全着陆南宁;有担心飞机遭恐怖袭击的,有认为飞机已经坠毁的。从谣言的构成看:有基于部分事实的谣言,如海上发现油带本身是事实,但并不是MH370 的油迹,而多数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而是完全不实或虚假的信息。从谣言的传播机制看:相当多的谣言是在传播中未被及时制止和破除,而是经由媒体与公众通过相互复制、转载、加工后传播的。

四、马航失联谣言盛行的危害

1.易于引发社会恐慌。从我国而言,带有社会风险和严重事态信息的谣言,会引起或加速社会恐慌和焦虑,甚至导致公众发生非理性行为而遭受不必要的生命财产和精神损害。

2.误导政府决策和行动,增加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成本。如在马航失联事件的搜救工作中,由于缺乏准确信息并受各种谣言干扰,导致搜救范围和搜救方式决策存在失误,搜救工作长期无进展而资源消耗却十分严重。

3.造成新闻传播混乱。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各方都在参与信息传播,但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少媒体和公众个体偏离了新闻传播伦理和相关法律的要求,而走向为谣言传播推波助澜的误区,甚至出现个别自媒体蓄意制造谣言的现象。这些谣言,不仅扰乱了政府与公众的社会认知,也扰乱了新闻传播的正常秩序。

4.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在马航失联事件中,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家权威媒体多次转发错误和不实信息,而以外交部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在多次新闻发言中也未能给予公众可以信服的核心信息,因而,公众会在这种状况下降低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信任,并会怀疑本国的危机处置能力。甚至有些公众会转而从国外媒体寻求有关马航失联的信息。这中间可能会存在意识形态上的渗透和侵入,如有极少数国外媒体,就借机诋毁和扭曲中国的国际形象。

5.误导公众做出错误决策与行动。如在马航失联事件爆发后至4 月24 日,国内有3 万个旅行团因马航事件取消前往马来西亚的旅行计划[16],这说明公众在谣言的误导下容易作出不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五、突发灾难事件谣言的基本治理策略

近年来,在我国突发灾难事件中,曾多次发生过谣言盛行的问题,对政府、社会与公众都产生过非常严重的干扰。可以说,谣言有如病毒,在特定的条件下,就可能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损伤和破坏。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和“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等战略,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重视突发灾难事件的预警和处置,特别要重视提升突发灾难事件中的谣言预警和处置策略和能力。笔者认为,构建现代社会中的突发灾难事件谣言治理的基本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构建官方动态通报机制

马航事件中,马方官方集体性“失语”近5 小时,这为谣言制造与传播提供了条件。中国政府建立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机制,建立CCTV-13 频道实时播报机制,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马航事件“信息饥渴”的需要,减少公众内心的焦虑与恐慌,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辟谣、止谣的功能,有效引导公众进行正确判断和行动。因而,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必须第一时间建立官方信息实时通报机制,以权威、公开、透明、准确的信息向公众通报事件的真相与进展。在信息时代,第一,国家不仅要采用新闻发布会、记者会等政治性信息通报载体,以及电视台、电台和报刊等传统媒体,而且要主动采用网络、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媒体技术,提高官方信息公布的速度、广度和质量,减少谣言生存与传播的空间和路径。第二,要提高各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社会风险意识,增强其在事件信息传播中的行动力、识别力与传播力,搭建全方位、立体型、滚动式的信息传播网络与通道,增强公众获取客观、真实、有效信息的便利性与可得性。

(二) 构建谣言法律处置机制

谣言是一种不实的信息,可能是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某些人有意编造的。如在2003 年非典期间,因谣传白醋与板蓝根可以治非典而出现抢购白醋与板蓝根的现象,而部分商家趁机哄抬价格,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且让公众遭受心理与经济上的双重损伤。2011 年,因地震日本福岛核泄漏,谣传碘盐能防核辐射,导致哄抢碘盐现象。这两个案例中的谣言,都可能是某些人在某种动机下恶意编造的,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置,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社会混乱。在马航失联事件中,海南就通过公安机关依法对个别谣言制造者与传播者进行了及时处置。目前,国家虽已经在《治安管理处罚法》、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等法律法规中对恶意制谣与传谣作了处罚规定,但公安机关等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较多的现实问题。第一,国家要将谣言治理纳入到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针对一些事件,特别是危机事件中的谣言管理与处置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刑法与民法等法律体系中,加大对那些恶意制造与传播谣言者进行防控与处罚,赋予和规范安全、公安等执法部门介入谣言紧急处置的相应权力。第二,国家要加强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的依法管理,既要依法畅通和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又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从源头上控制谣言的产生与传播。

(三) 构建谣言专业预警机制

在突发灾难事件爆发过程中,公众会爆发出极强的“信息消费”欲望,期望尽快完整地获悉事件的来龙去处和处理进展。在这种“信息饥渴”的驱动下,公众不仅会通过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为地编造和假想一些与事件相关的信息,而且会降低信息的免疫力,参与各种信息的扩散与传播。当这些信息异化为谣言时,就极易引起公众的焦虑、紧张、恐慌以至非理性行动。第一,国家要建立和完善谣言预防、监控与警报机制,重点建立和培育专业的事件舆情调查与分析机构。第二,加强与相关社会组织的合作,利用专业机构和民间组织来提供谣言的监测与预警。第三,完善事件舆情紧急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国家对事件信息的通报与处置效率,快速反应与行动力,核心信息挖掘与加工力,专业信息分析与把控力,确保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全面掌握事件舆情动态。

(四) 构建公众谣言处置教育机制

“谣言止于智者”,所指的是拥有理性判断与分析的人能够识别和终止谣言。谣言的易产生、传播与扩散,与社会中存在大量易感染者是分不开的。国内谣言易感染者中,有因文化程度不高而谣言识别能力偏低的,有对权威信息获取渠道与技术不熟悉的,有因社会心理素质较差易受从众心理影响的。提高公众的谣言识别与控制能力,第一,要增强对公众的谣言处置教育。通过网络、手机短信以及现场讲座与演练等方式,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谣言识别和控制机制。教授公众如何获取官方权威信息的方法路径,提升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第二,增强公众与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如人民日报的《求证》 栏目、新华社的《中国网事》、央视网的《辟谣联播》 在扮演“谣言粉碎机”的同时,[17]向公众积极传播了有关辨谣和辟谣的知识和技能,为公共安全维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1]Gordon W.Allport an d Leo Postman,“The Psychology of Rumor”,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48(3).

[2]W.Peter son & N.Gist,“Rumor and Publi c Opin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57,1951.

[3]卡普费雷,郑若麟.边芹译.谣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8.

[4][6]赵军锋,金太军.论危机中谣言的生存逻辑——一个关于谣言的分析框架[J].江苏社会科学,2013(01):130、132.

[5][7]常健,金瑞.论冲突过程中谣言的作用、传播与防控[J].天津社会科学,2010(06).

[8]霍良安,黄培清.谚语“谣言止于智者”的定量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

[9]童星熵.风险危机管理研究新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8(06).

[10]陈潭,黄金.群体性事件多种原因的理论阐释[J].政治学研究,2009(06).

[11]霍良安,黄培清. 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扩散问题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为例[J].情报杂志,2011(10).

[12]陈新汉.哲学审视中的社会谣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1).

[13]胡翼青.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从“非典”到“核辐射”的对比分析[J].人民论坛,2011(07).

[14]成都春熙路砍人谣言引数百人狂奔并无人员伤亡.http://shizheng.xilu.com/20140325/1000150001389658.html.

[15]马航失联航班事件谣言传播路线图.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66288.

[16]马航事件已导致3 万个中国旅行团取消行程http://news.qq.com/a/20140425/000551.htm.

[17]孔清溪、林彦君、张晓丽.灾难事件中网络谣言风暴的形成、传播规律及消解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2014(12).

猜你喜欢
航失谣言公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鹧鸪天·写在马航失联第七天
马航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