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5-08-15 00:44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明美丽农民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1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201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实施“八大”工程,聚力建设美丽乡村,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具有基础和保障作用,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

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 字方针中,就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其总方向和基本要求就是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

徐令义认为: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我们要建设的美丽乡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集中体现在五个“美”的建设上:一是环境之美;二是风尚之美;三是人文之美;四是秩序之美;五是创业之美。[2]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以省级重点建设村等各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3]

我们认为,以生态文明为依托建设美丽乡村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治理秩序之美的完美融合。美丽乡村需以生态文明铸就科学发展之美,加快农村科技创新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美丽乡村需以生态文明孕育自然生态之美,加强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需以生态文明打造人居环境之美,创造农村宜居舒适的环境。美丽乡村需以生态文明凝练人文行为之美,实现农村“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美丽乡村需以生态文明夯实生活幸福之美,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美丽乡村需以生态文明催生治理秩序之美,促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集中而通俗地说,以生态文明为依托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做到“绿富美”:绿,山川要绿;富,百姓要富;美,家园要美。

二、云南以生态文明为依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4]

(一) 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据环保部2014 年2 月20 日向媒体公布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特别是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5]云南也不例外,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基础和保障作用的认识不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二) 规划水平尚需提高

云南许多州市都把规划作为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之一。昭通市是村庄规划引领作用不够全面科学。玉溪市是村庄建设规划有待深化。文山州是规划不尽规范。少数项目村由于整合不到位,片面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要求,示范村规划内容单一,不尽科学合理,体现不了远近兼顾。

(三) 资金整合力度不够

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是各地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昭通市是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不够。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地方财政投入少,项目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农民自身积累很少,自有资金投入很有限,导致部分示范点建设层次低,距离美丽乡村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曲靖市的省级重点建设村资金来源大多靠项目、资金整合,但由于各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用途不同或有系统较高要求,有些项目又不能重复叠加,市、县级整合项目、资金的难度较大。西双版纳州是部分项目资金整合力度还不够,资金渠道单一,资金缺口大。丽江市是整合项目资金力度不大。怒江州是资金整合难度较大,整合计划落实难,建设资金总量仍为不足。

(四) 产业发展缺乏支撑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目前,云南不少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面临产业发展缺乏支撑的问题。例如,昭通市是农业产业化层次总体偏低。文山州是产业发展缓慢。部分村受历史、地理、区位等因素多重困扰,没有产业发展基础,骨干支撑产业难以培育,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短时间内难见成效。西双版纳州是省级重点建设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繁重,农民增收压力大。

(五) 特色魅力彰显不足

在云南的一些地方,第一,乡、村干部对于如何打造有民俗民风特色的美丽乡村没有成型的想法;村民的看法也仅只是盖新房、修道路而已。至于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保留乡村特色,修旧如旧,建新如故,能让人寻得到记忆,留得下乡愁,实现城市和乡村共赢互补的要旨,更是没能形成干部群众的统一认识。第二,个别起步早、作过规划的乡村建设,因规划设计单位对于本地特色了解不深,也没有认真研究民俗文化的差异,规划缺乏个性。第三,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房屋的建盖样式,几乎是同一规划、同一设计、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没能彰显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地域特色。

(六) 民生事业发展滞后

在云南的不少地方,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滞后,制约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和农民生活品质提升。例如,西双版纳州是省级重点建设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仍然滞后,部分省级重点建设村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迪庆州是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发育程度低。

(七) 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云南许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没有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 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6]第二,注重“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滞后。突出表现为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这样一些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硬件”建设,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做盆景”、“搞形象”、“涂脂抹粉”的现象,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等“软件”建设则不同步,较为滞后。

三、云南以生态文明为依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云南以生态文明为依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规划先行、量力而行,坚持突出农村特色、弘扬民族文化,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 以生态文明为依托

1.要突出5 个重点。一是要树立和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要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四是要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五是要培育农村生态文化。

2.要学习省内外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有益做法和经验。例如,浙江省仙居县坚持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发展,推进美丽中国、美好生活建设。第一,绿色发展,打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以生态理念凝聚发展共识,以生态创建优化区域环境,以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第二,全民参与,打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以变革的决心“治脏”,以攻坚的力度“去乱”,以创新的载体“提升”。第三,创新驱动,打造优裕的生产环境。产业融合促增收,模式创新推转型,环境提升育商机。[7]

(二) 以统筹规划为先导

1.要坚持规划先行。浙江省安吉县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效果显著,与其重视规划引领建设不无关系。总结其实践经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注意以下五点:第一,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第二,做到因地制宜。“譬如,安吉县要求各乡镇、村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将全县的建制村划分为工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五类。”第三,尊重群众意愿。“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经过‘五议两公开’程序(即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群众公开评议,书面决议公开、执行结果公开),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群众意愿。第四,注重可操作性。

2.要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各级党委农村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加强与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务、交通、扶贫、建设、国土、工信、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以省级重点建设村等各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大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异地搬迁、安居工程、民居抗震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土地整治、农村文化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

(三) 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第一,唱响高原特色农业“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第二,引导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各具特色、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现代农业庄园,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第三,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民族特色和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第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以食品、生物药、生物材料、生物燃料、生物资源等为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8]

(四) 以人文风情为特色

第一,突出乡村和民族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切忌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搞村庄建设或照搬城市建设模式。[9]第二,不搞“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编制民族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及古建筑、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把特色民族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第三,加快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的抢救挖掘,加大对传统艺术、技艺、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第四,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实施边疆解“五难”文化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基层“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工程[10]。

(五)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第一,要加快发展民生水利,积极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水网建设。第二,要推进以通乡油路和通村油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向农民集中居住点、农业园区、农村旅游点延伸。第三,要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第四,要促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通村到户。第五,要均衡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逐步缩小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差距。第六,要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第七,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和保障水平。第八,要扎实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11]

(六)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第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酬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解决投入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第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 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第三,村庄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12]

2.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建设美丽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村里的事要由农民说了算,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千篇一律、强迫命令,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专家论证、村民民主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要建成农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与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13]

3.突出改革导向,激发内在活力。第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第三,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第五,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第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七,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坚持为农服务方向,拓展为农服务领域。第八,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14]

[1]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创新发展举措·全力推进改革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N]. 云南日报,2014-05-30.

[2]徐令义.建设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N].学习时报,2014-09-01.

[3][8][9][10][1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云南日报,2014-07-23.

[4]本部分资料来源:云南省2013 年省级重点建设村书面交流材料[C].

[5]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发布,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今日中国,2014-2-20.

[6][12][13]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7]林虹.美丽中国·美好生活——浙江省仙居县坚持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发展推进“两美”建设[N].学习时报,2014-07-21.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C].云南日报,2015-02-02.

猜你喜欢
文明美丽农民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