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5-08-15 00:44卢尚月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流动党组织党员

卢尚月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1]流动党员在入党后,由于就业、求学、转岗等因素影响,经常在多个地方活动,与党组织联系不紧,导致基层组织难稳固、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教育实效难显现。[2]党员在各行各业都起着引领作用,因此,要做到管理与服务、履行义务与保障权利、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务虚教育与务实教育、物质支持与智力支持“五个结合”。[3]加强企业、大学、社区等党的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切实发挥各地、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提高流动党员管理的实效性。

一、新时期流动党员的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党员成为新时期一大新兴群体,流动党员群体成为全体党员中最不稳定、最难管理、规范难度最大的群体,严重影响党员发展和党的事业建设。解决流动党员问题首要前提是要认清流动党员具备的主要特征。

(一) 稳定性差,流动性强

流动党员离开居住地或本单位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通常未转出组织关系或转出但未转入当地组织关系。他们的工作地点经常转换,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更具有不稳定性,通常哪里有合适的工种就转移到哪里工作。流动党员经常更换工作单位、工作地点,造成了他们组织关系的不固定性,甚至脱离组织关系。群体性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导致流动党员的人员数量及分布范围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给统计工作和组织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规范上带来诸多不便。

(二) 个体差异显著

高校毕业生党员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党员是流动党员的主体,这两类流动党员群体对比鲜明,造成流动党员结构复杂多变。第一,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对比鲜明。流动党员中,既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也有低学历的下岗职工,更有目不识丁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他们文化层次差异显著,素质修养极不平衡。第二,从业范围跨度大。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主要从事文字、行政、管理等脑力劳动工作,农民工主要从事工程、工地等体力劳动工作,下岗职工主要从事保安、清洁、服务等工作;还有部分流动党员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作,少数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第三,经济收入差距明显。受地区、年龄、从事职业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党员收入差距显著。从宏观收入看,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从职业看,从事脑力劳动的流动党员工作较稳定,一般具有中等收入。经商的流动党员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具有高回报。纯粹靠体力劳动生存的流动党员群体工作不稳定,薪金不固定,收入较低。

(三) 价值观念复杂多元

由于收入、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流动党员的价值观念千差万别。第一,价值观念多元化。文化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流动党员,大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精神强,具有更多的正能量。文化基础薄弱、见识较少的流动党员,存在心理结构不健全、情绪不稳定的现象,面对打击时较难正确面对、科学处理,极易走向极端。第二,受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造成拜金主义,唯金钱论的思维越来越普遍。很多流动党员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金钱,为了金钱可以放弃很多,这种畸形的人生价值追求,严重影响自身当下和未来的发展。

二、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1.管理机制不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并未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逐步健全和完善,仍存在许多盲区。由于流动党员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非常强,所以,静态化、传统式的党员管理模式并不适合这样的群体。流动党员自觉转出组织关系的意识极其淡薄,他们的主要注意力在谋生,并不会刻意、主动关心自己的组织关系问题,甚至忽略自己是党员的身份。如果不是流入地的党组织强烈要求转入党组织关系,很少有人主动转出组织关系,且就算转出党组织关系,也未必能按时、主动转入当地党组织,造成组织关系的脱节。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流动党员对党组织关系认识的削弱。同时,流动党员较强的随意性,给流动党员管理带来更大的不确定和不规范性。

2.管理办法保守,程序复杂。流动党员具有特殊性,固化、保守、死板的管理办法不适合流动党员群体,且组织关系办理的复杂化,浪费流动党员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容易造成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反感,影响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敬仰。尤其是跨省转移党组织关系,需要接触联系不同的党组织,且每个党组织的工作时间和程序无法完全统一,耗费流动党员的大量精力,几经周转的党组织关系,也容易造成遗失现象,给流动党员自身和管理部门都带来麻烦。

3.党内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党的规章制度严谨、健全,但对其执行存在打折扣的现象。第一,预备流动党员不能按规定时间递交转正申请,甚至组织间相互推脱,导致预备流动党员转正困难、转正周期过长。第二,流动党员拖欠党费现象严重,很少有人按时足额缴纳党费,多数都是在转出组织关系时一次性缴纳党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违背党章规定,不成文的“规矩”损害了党章尊严,加剧流动党员管理的缺陷。

4.服务态度不积极,服务方式单一。流动党员在转移组织关系、参与组织活动中需要接触很多服务人员,他们的态度和服务水平影响流动党员对组织的信心和信任。转移组织关系过程较复杂,转入地和转出地沟通不到位,且流动党员时间上的不充沛和两地间的距离,导致经常在办理手续中遇到工作人员下班、休息的现象,不但影响办事效率,更影响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情绪和看法,甚至遇到服务态度差的情形,更加深他们对党组织不好的印象。同时,服务中对新媒体应用的不充分,导致服务方式单一化。电话咨询力度不够,网络办理平台不健全,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于工作人员不利,于流动党员更不利。

(二)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足,缺乏活力

1.流出地与流入地基层党组织间沟通渠道少。当前,转移党组织关系主要依靠组织关系介绍信。这种传统方式并不适应快速高效的社会发展步伐,费时费力,且易造成两地组织关系脱节。尤其当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不沟通的情形下,组织关系介绍信有可能长期存放在流动党员自己手上,流入地根本无法对其服务和管理。

2.重视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不够,力量薄弱。非公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非公企业中的流动党员日渐增多,但非公企业对党组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不够。即使非公企业设置党组织,也没有专职党务工作人员,思想教育活动欠缺,党组织活动甚少,不能给流动党员清晰的组织定位,不但不利于非公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和发展。

3.流动党员组织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由于工作性质的流动性,流动党员不能经常参加基层党组织活动。尤其对流入地党组织不熟悉,流动党员更不会主动参与流入地的组织活动。流出地党组织则认为该党员已经转出,不在自己的组织管理下,不需要参加该组织活动。由于流入地与流出地对流动党员动向、状态的不知情、不关心,造成流动党员管理上的“真空”,组织活动难以开展。

4.流动预备党员转正困难。流动预备党员经常外出,党组织对其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了解很少,支部成员难以发表意见,难以开展群众基础调查工作,同时,预备党员预备期满,若不主动与当地党组织联系,党组织很难主动与其联系转正,难以按时转为正式党员。

5.党费收缴难度大,党组织活动经费不足。流动党员外出不向组织报告,党组织也很难了解流动党员的去向,很难及时通知其缴党费,造成党费收缴困难,导致党组织活动经费不足。同时,上级党委对流动党员党组织活动拨款不多,严重影响党组织开展活动,不利于基层党组织建设。

6.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结构不均衡,业务水平不高。流动党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其管理和服务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党务工作人员,但当前专职党务工作人员与流动党员数量不成正比,业务水平整体不高,思维固化,创新能力弱,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7.党组织建设缺乏亲和力,部分流动党员对自身身份定位模糊。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不关心流动党员的现象,缺乏亲和力,导致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不信任、不依赖,更动摇自身对党员身份的认同,认为是不是党员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毫无影响,并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因此,遇到困难也很少会想到寻求党组织的帮助。这样,不但不利于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建设,更难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三) 教育培训不足,影响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

1.流动党员培训工作尚未提到重要议程。流动党员是流动人群中思想素质、文化水平、组织能力较强的群体,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不但有利于流动党员素质能力的提高,更对流动群体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但当前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重视不够,滞后实际需求,不利于流动党员群体的组织建设和发展。

2.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传统的党员教育培训模式以上党课、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教育培训模式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造成流动党员对教育培训学习的懈怠。同时,教育培训内容未能切合流动党员自身工作特点和社会角色,与流动党员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严重脱节,起不到指导性、启发式作用,不具有实际意义。

三、加强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健全流动党员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

1.加强党建宣传工作,提高流动党员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党建宣传工作是引导党建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党员对党建工作认识的有效途径。第一,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平台,加大党建宣传力度,让流动党员能够实时、便捷关注党组织动态。例如: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QQ 群、开通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让流动党员参与进来,了解党组织精神、加深对党组织的认识。第二,优化流动党员管理平台,加大对优秀流动党员的宣传力度。流动党员实名注册登录,倾听组织声音、了解组织成员,时刻提醒自己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做人风格和工作作风。

2.创新流动党员管理体制,简化管理程序。构建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4]为此,要建立全国联网的流动党员管理系统,将流动党员个人基本信息准确无误地存入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流动党员变动的信息。这样,党组织通过网络查询,就能实时了解流动党员的组织状态;简化党组织关系转移程序;加强转入地与转出地党组织实时高效的沟通联系,使流动党员始终处于党组织内,不与党组织脱节。有利于提高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而且,衔接紧密的组织关系始终给流动党员家的感觉,有利于巩固党组织的群众基础。

3.严格落实党内规章制度,规范流动党员的组织作风。各级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对党内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妥善处理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做到认真执行、严格落实、严肃追究。对流动党员不按期缴纳党费、不及时做思想汇报、违背党的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并加强其对党内规章制度的学习,坚决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遵守党的纪律,强化流动党员组织作风建设。

4.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党组织的亲和力。流动党员是人民群众中较具影响力的群体。第一,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为流动党员提供最贴心、最实在服务的意识,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从而提升党组织的亲和力,让流动党员自觉靠拢党组织、信任党组织,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二,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间的沟通,积极主动为流动党员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对有困难的流动党员多予以组织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援助,真正解决问题,树立党组织的威望。

(二) 切实加强党建工作,激发党组织的创造力

1.强化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功能。要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5]党组织是流动党员成长的摇篮,必须发挥好道路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第一,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始终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决不做违背党的宗旨和原则的事情,始终做一名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勤奋刻苦、爱岗敬业的共产党员。第二,党组织要切实为流动党员提供真实、有力的服务,保障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树立光辉、值得信赖的党组织形象。第三,党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改进自身工作方式,明确党组织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好组织活动和服务群众的功能。要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科学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技术改进创新传统工作方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密切联系流动党员,保持流动党员与党组织同成长、共进步。

2.优化党务工作队伍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只有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党务工作队伍,才能确保党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第一,要严格按照党的规章制度和上级要求,选拔政治素养高、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好的党员同志,并公开透明化,决不允许任何弄虚作假,保证党务工作人员的质量。第二,科学合理配备党务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学科背景、年龄、业务范畴,根据个人条件优势分配工作岗位,保证业务人员业务水平。第二,坚持抓好党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党务工作人员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利用新科技开展工作。始终坚持对党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坚持党的路线不动摇,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始终贯彻执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非公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势在必行。第一,非公企业要重视党组织建设,充分认识党组织建设对企业发展具有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第二,优化非公企业党组织队伍建设,扩大组织的覆盖面。定期对非公企业党组织领导成员进行培训教育,确保党组织旗帜鲜明、引领谦虚谨慎、学习创新的企业精神。第三,加强对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提升流动党员的思想境界,维护流动党员的切身利益,提高流动党员的技术能力,使流动党员在全体员工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企业的创造活力。

4.公开党组织经费,加强党组织间的学习沟通。党建经费要公开透明化,只能用作党组织建设上,决不能挪作他用。第一,加强对党建经费的监管,定期公开、汇报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全体党员的监督,确保党组织经费真真切切发挥作用。同时,严肃处理挪用党建经费的工作人员。第二,各级党组织要加强互动沟通学习。一是在办理党员组织手续时要加强沟通,确保党员合法利益。二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多向优秀的、具有特色的党组织学习,创新工作方法,强化自身组织建设。

(三) 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培训质量

1.实现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常态化。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第一,要不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好流动党员始终跟党走、永不叛党,消灭影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第二,抓好改革创新和高科技的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快社会改革发展步伐。第三,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对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创新思路,确保流动党员培训的实效性。第一,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背景、不同文化修养,改变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采取实践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不局限于作报告、听讲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二,加强远程教育。由于流动党员群体复杂,分布不集中,统一开展教学活动比较困难。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远程教学。

3.优化教学培训队伍,完善培训机制。流动党员教育培训队伍需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理论素质,既能开展针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又能开展针对文化层次偏低的流动党员教育培训,面对不同群体提出的疑问,均能合情合理地解答,根据不同群体用不同语言讲不同内容,传达党的宗旨和精神,明确流动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保证授课目标的顺利实现,流动党员学有所获,培养流动党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此,第一,要不断增强授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锻造一支理论修养、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较强的师资队伍。第二,做好教育培训前期工作,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人数、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统筹设计课程、安排班次,严格按计划进行。第三,加强对参与培训的流动党员教学管理,保证学习期间的学习纪律和学习成果。完善流动党员培训学习考核机制,激励流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流动党员培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6-06-29.

[2]蒯正明.新时期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难题、原因与对策分析[J].天府新论,2013(05).

[3]于红.关于流动党员问题的思考[J].求实,2007(08).

[4]戴长征.如何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J].新视野,2008(05).

[5]中共田东县委组织部.新形势下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6(02).

猜你喜欢
流动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流动的光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