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探究型政治课堂,是符合素质教育宗旨与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型政治课堂的良性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激发学生活力,增强学生探究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有序规范课堂;做到张弛有度,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引导 探究 政治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59
新课改以来,政治学科一直重视探究型课堂的构建,并已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效果。然而,笔者在从教过程中,发现目前的探究型政治课堂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探究课流于形式,无论课题是否值得探究,都冠以“探究”之名,使得学生失去兴趣;探究环节处理不当,设计上不够严谨、规范,过于开放,学生不知所措,难以回归书本;探究环节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实施。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就“探究型政治课堂的良性构建”提出三点建议。
一、 激发活力,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一)落实探究形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提倡三维目标体系,知识目标的实现固然重要,但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值得重视。因此,以探究的形式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有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的。
(二)设置恰如其分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们设置探究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获得透过现象来解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探究活动恰如其分是指探究活动不宜过多,不宜过浅,也不宜过深,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置。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授课过程中,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学校欲举办大型跳蚤市场,请把你闲置不用的东西卖出去,以促进旧物资源的再次流通;请列出你最想卖出去的一样东西,并用一句广告语来招揽顾客(要求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在第一个班进行教学时,这个探究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动脑,奇思妙想不断,设计的广告语也是精彩纷呈,紧扣主题。但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整体气氛比较沉闷,于是笔者更加注重鼓励学生自己叫卖自己的产品,进行“买”与“卖”的角色扮演,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 正确引导,有序规范课堂
(一)及时引导,提高教学有效性
探究型课堂的本质是“以探究活动之形,促探究意识之实”。笔者根据对听课记录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其中的探究型政治课堂数不胜数,有辩论形式,也有小组讨论形式,有案例研究形式,也有实地探索形式。尽管形式多样,但有些课堂的教学成效并不理想。例如,在一节《企业的经营》的公开课上,有位教师特意提前收集资料,找了已经毕业的某位校友(目前是一家餐饮店的老板)来给学生讲述创业经历和发展规划,然后让学生根据校友的讲述来探究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策略。这样的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因为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在自己今后的发展前景上,而忽略了本节课的探究目标。这就导致了探究活动仅仅停留在形式表面,空有过程而没有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走入学生中间,引导他们围绕教学主题来进行探究,而不是根据自己兴趣漫谈、散谈。
(二)合理挖掘,把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探究过程的“预设”即教师事先对全过程的策划与安排。但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不宜控制探究过程,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弹性空间,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由于认知过程是螺旋上升的,教师想要在探究型政治课堂实践中完全限定学生的思维,不允许有一点偏离,这显然是违背认知规律的,这样套路式的探究型政治课堂也是毫无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其相关领域发生兴趣,并产生新的问题、思路与见解,而这些领域有可能偏离教师预设的探究主题。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动向,充分肯定其中的价值,同时发掘新的探究素材,引导学生逐渐靠拢我们预设的目标。这种不可预知的生成正是探究型政治课堂的魅力和精华所在。
三、 张弛有度,完成教学目标
有的探究活动,看似气氛热烈,但仔细观察,经常能够看见一些学生完全沉浸在“玩”中,没有真正投入到探究、思考与发现之中。探究型政治课堂可以改善以往政治课堂沉闷无聊的氛围,但从反面来看,它也有可能导致嘈杂、散乱的无效课堂。探究是为课堂服务的,设置探究环节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课堂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的话,那这样的设置毫无意义且对课堂没有任何帮助。探究型政治课堂应该有紧有松,做到张弛有度。有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可以转换为讨论题,教师要适度拿捏讨论时长,把握好讨论进度,不让课堂出现随意聊天的现象;有些复杂的、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探究题,教师要注意引导,也要鼓励学生在有序参与中大胆思考,从而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
探究型政治课堂具有存在的必要性,是符合素质教育宗旨与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型政治课堂的良性构建,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设计、运用与引导。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