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辉 张钊
【摘 要】随着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如何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利益格局快速调整,人们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及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职院校如何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在吸收借鉴其他各国优秀发展成果,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思想文化渗透的危险,影响当代大学生良好价值理念的形成。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鉴别力比较薄弱,在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系数较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职院校也遍地开花,但大多数是由技校独立升格或几所中专学校联合升格后组建而成的。而迈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基础知识较差但自卑心理较强、思想活跃但上进心不强、动手能力较强但自控能力较弱的一类群体,其中热衷和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非常普遍,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针对此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起其他本科类院校来讲,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定,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崛起后,一方面,学校更多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完善和专业建设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另一方面,许多思政工作者自身缺乏一定的向心力,一味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最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局面。
二、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重视课堂效果
以“两课”为主要阵地,结合时事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虽然“两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由于其传授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开小差,只有积极创新授课方法,才能扭转此尴尬局面。比如结合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运用“两课”知识和方法进行探讨和解答,定期在校园里组织形势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对不良思想和信息能够提高警惕,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党团课程、主题班会、主题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实现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的软实力,也有利于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三)重视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院校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专业课知识外,更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理性思考,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重视网络教育
将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阵地。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迫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技术,对学生关注的社会发展动态和敏感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地教育和引导;一方面要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建设,通过校园网、学院网等传统网站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此外,还应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提倡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行为,帮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迷惑而误入歧途。
(五)整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教育质量。一方面学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激励机制,稳定思政队伍;一方面,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相互借鉴吸收先进的工作经验,提高思政工作者本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宝玉.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02).
[2]刘建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1(32).
[3]李耀臻.以境化人 以情育人 以制立人[J].中国高等教育,2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