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阳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课堂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求”,从本质上理解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使学生对遇到的问题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专生 教学能力 培养;
有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同样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更注重教学过程而非只注重考试分数。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我们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底子相对薄弱,再加上没有升学压力,因此学习不太努力,特别是数学,很多同学没什么兴趣,甚至讨厌数学课。其實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学习兴趣很重要,只有对学科感兴趣了,他们才愿意花更大的精力在这上面。怎么才能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呢?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把它解决,这个把问题成功解决的快感、征服感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成绩。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出发,引出问题。教师对于知识点的传授不能按照课本死板地照搬,可以想办法予以创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大多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认识境地。因此教学中应尽量从日常见到的现象出发,引申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这个知识点有用,进而愿意去学习这个知识点。这样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更能感觉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类比方法提出问题。通过以前所学知识点和要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类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出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新学的知识点。比如学数列时,由于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因此可以让学生类比函数的定义性质,从函数的角度来理解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使所学新知识变得简单,而且可加深对这个知识点加深理解和掌握。
3.通过动手做实验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在数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自己亲身尝试,能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对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或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类问题,不是很好理解,同学们可以用纸亲自动手做出模型,再把它展开,再折叠,这样更能理解展开前后哪些量变了,哪些量不变,使问题得以简单明了化。
4.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中许多定理、公式都是数学家们通过一些现象先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再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验证得来的。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家们的一些故事,教育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找出规律,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假设进行猜想的能力
对于某些问题,我们要启动学生思维,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让学生大胆发言、大胆猜想,归纳出答案。比如,在学习数列时,有这样的问题,已知数列前几项或其中几项,求数列通项公式,就要鼓励学生根据规律大胆猜想出答案。他们的猜想正确了,教师就要表扬他们,这样可以让他们有成就感,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猜想的结果与正确结果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教师也不能嗤之以鼻,而要积极鼓励学生,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结果,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告诉学生人类的发明创造本来就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放弃。
三、培养学生筛选归纳的能力
就像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的猜想可能五花八门,教师应综合各种结果之后,加以筛选,得到我们所要的结果,这一环节对启动思维十分重要。平时授课时,教师选取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容易,要让学生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感觉。因此要教师自身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做好问题假设,培养学生慢慢会自己进行筛选归纳。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生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决不能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不能事事依赖老师,离开老师就不会解题。教育学生上课聚精会神,认真观察教师授课全过程。学生不仅要听老师讲的内容,还要学会书写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勇于开口,多为学生提供发言、讨论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选择判断的能力
选择、判断不仅表现在对数学推理过程及结论正误的判定,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等。具有选择判断能力的学生,在判断选择中较少受表面因素的干扰,判断的准确率高,判断迅速,对做出的判断具有清晰的认知,能选择最简单、最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选择判断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直觉判断、选择要经过获取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等几个环节。因此,教学中应首先注意信息的获取、提取、分析,这是培养选择、判断能力的关键。
2.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建立起恰当的价值观念,因为它是选择判断的根据。
3.在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具有选择探求最佳解法的欲望,不仅提倡一题多解,而且还要判断几种解法哪种最佳,好在何处。
六、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之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
数学探索能力是数学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最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探索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到另一种心理运算,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在对思维活动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上,有较强的监控能力,多思维过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猜想。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地位。
2.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关键性的题设条件并加以分析。
3.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知识进行必要地延伸拓展。
4.从具体的探索方法上给学生指导,在探索过程中广泛运用各种方法,如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归纳、类比、联系、演绎等,要重点学习逻辑的探索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发扬创新精神,提出独立见解,形成探索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向纵向和横向发展,进而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数学教学的新理念为指导,不断创设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环境,开展探究式教学,尽最大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再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张丽晨.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