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范晔根据“方术”中“数术”和“方技”的区别,将“方术”之士分为“数术”类和“方技”类,并对两类人物按照先“数术”类,后“方技”类的顺序分别进行描述,在范晔的笔下,这两类人物群像的特点鲜明,差异明显。
关键词:范晔;方术列传;人物群像
范晔(398-445),南朝刘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在其代表作《后汉书》中,范晔首次设立《方术列传》。作为被范晔特别设传来表现的一群人物,肯定具有值得书写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方术列传》“方术”含义的解析,以及对《方术列传》内容的梳理,对《方术列传》中的人物群像试作解读。
一.《后汉书·方术列传》“方术”的含义及人物划分
据李零《中国方术概观》一书对“方术”的定义,“方术”又叫做“数术方技”,包括“数术”(或称“术数”)和“方技”,二者的范围各有侧重。“数术”以研究“大宇宙”,即“天道”或“天地之道”为主,内容包括天文、历法、算术、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方技”则以研究“小宇宙”,即“生命”、“性命”或“人道”为主,主要涉及医学、药剂学、性学、营养学,以及与药劑学有关的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化学等学科。因此,简而言之,“数术”是合天人、通古今的“预测学”,包括占星、占候、龟卜、筮占等;“方技”则杂糅针药与巫术。
在《后汉书·方术列传》开头的序中,范晔就交待了“方术”的渊源流变。范晔将“方术“的源头首先追溯到难得一见的、往往存在于典籍传说中的学问,如《易》中的“卜筮”之学、“往往见于坟记”的“阴阳推步之学”,以及“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与瑶坛之上”的“神经怪牒,玉策金绳”;然后范晔又论及一些“时有可闻”的学问,如“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铃决之符”等;最后范晔指出“方术”是由前两者之流慢慢演化发展而成的,包括“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等多种方术。根据前面对“方术”的定义,范晔在序中叙及的各种“方术”技能多数可以归于“预测学” 之属的“数术”,而“方技”的内容并未在《方术列传》的序中得到过多的体现,但这并不能说明范晔笔下的“方术”仅指“数术”这一类,因为《方术列传》中有不少人物都擅长针药与巫术等属于“方技”类的技能,如华佗、左慈等。因此,范晔《方术列传》中的“方术”是包括了“数术”和“方技”两部分内容的。
《后汉书·方术列传》分为上下两卷,列传主34人,列与传主以及“方术”相关的人物36人,共70人。如前所述,《方术列传》中的“方术”包括“数术”和“方技”两方面的内容,而通过梳理《方术列传》的内容,我们发现,范晔非常明确“数术”和“方技”的内涵及区别。在《方术列传》中,范晔按照人物所掌握技能的不同,将众多人物分成“数术”和“方技”两类,并将相同类别的人物排列在一起,按照先“数术”类,后“方技”类的顺序来撰写人物传记。经统计,《方术列传》中,上卷均属于“数术”类,下卷从“唐檀传”至“董扶传”也都属于“数术”类,然后从“郭玉传”开始至最后的“王和平传”则全部属于“方技”类。既然范晔对“数术”类和“方技”类人物的划分如此明确,那么这两类人物的特点也应是有所不同的,下面就对这两类人物群像做具体的分析。
二.“数术”类人物群像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数术”类传主共21位,与传主相关的人物共18位。从人物所掌握的技能上来说,《方术列传》“数术”类人物所擅长的各种技能均未超出范晔在《方术列传》序中叙述“方术”源流时,对“数术”所作的概括。如杨由“少习易,并七政、元气、风云占候”,他根据“风吹削哺”,便预言将有“荐木实者,其色黄赤”,后来果然“五官掾献橘数包”,这即是所谓的“风云占候”。此外,“数术”类中有不少人物除了掌握“数术”技能外,还对“春秋”、“五经”等有研究,据范晔记载,“春秋”包括“颜氏春秋”、“公羊春秋”,“五经”则指“欧阳尚书”、“京氏易”、“韩诗”等等,如李郃“通《五经》,善河、洛,风星”。这些以“数术”知名的人物,热衷于钻研经学,不仅是因为两汉时期经学发达,更重要的是对经学的研究有助于让他们的“数术”更加精湛,如廖扶“习韩诗、欧阳尚书,专精经典,尤明天文、谶纬,风角、推步之术”。这种经学与“数术”相互侵染的现象,也印证了范晔在《方术列传》序中对“方术”源流的描述,即“阴阳推步之学,往往见于坟记”,这里范晔所说的“坟记”,在两汉时期应该就是指“五经”“春秋”等这些经学典籍。
从人物身份上来说,《方术列传》“数术”类中所载的人物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隐居不仕,一类是隐居与出仕并存,一类则是正常出仕。隐居不仕一类的主要有高获、段翳、廖扶、折像、赵彦、樊志张等。这些人大多不应征辟。如高获与光武帝有旧交,光武谓之曰:“敬公,朕欲用子为吏,宜改常性。”高获则说:“臣受性于父母,不可改之与陛下。”“出便辞去。”后来三公争辟皆不应,还因太守鲍昱常向他求助,而“远遁江南,卒于石城。”隐居与出仕并存者以任文公、郭宪、许杨、樊英为代表。这些人隐居多是因为对朝政的不满,一旦出仕,他们又多是有政绩的好官。如任文公在哀帝时任官,有政绩,以占术驰名,王莽篡位后,便与家人奔子公山。第三类是正常出仕的,主要代表有王乔、谢夷吾、李郃等。这类人多是为政为民的好官,以百姓为重,多有政绩。如谢夷吾,他是“数术”类传主中为官经历最为丰富的,少为郡吏,后被擢为督邮,而后举孝廉,为寿张令,稍迁荆州刺史,迁钜鹿太守,其为官时“爱育人物,有善绩”。第五伦曾写文向班固推荐谢夷吾,对之夸赞有加。
从人物的为人和行事来看,“数术”类人物多是正面积极的形象,对此,可以分两类简要分析。一类是抱守真性,不为世俗名利所束缚。这一类中隐士居多。代表人物有廖扶、折像等。廖扶“感父以法丧身,惮为吏。乃服终而叹曰:‘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吾岂为名乎!遂绝志与世外”。折像则好黄老之言,“及国卒,感多藏厚亡之义,乃散金帛资产,周施亲疏”,做到了为富且仁,不被财富束缚。另一类是坚持正统,重视“道”,不畏权贵,主张为国为民谋利。此类人物中,郭宪是典型代表,郭宪的老师东海王仲子受到王莽的征召,欲往做官,郭宪便对王仲子说:“君贱道畏贵,窃所不取。”郭宪还将王莽所赐之衣烧毁,隐居至光武帝即位时才出来做官。
因此,结合前面的分析,“数术”类人物多有出仕的机会,但不论是隐居还是出仕,他们都保持着自己的“本心”,或不愿受世俗拘束而隐居,或不愿乱世为臣而避世,或为国为民谋利而出仕。从某些角度来看,“数术”类人物所体现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所推崇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意。
三.“方技”类人物群像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的“方技”类传主共13位,与传主相关的人物共18位。根据人物的专长和事迹,《方术列传》中“方技”类人物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医术救人,多知晓养性之术,多长寿。如郭玉习“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医术精湛,可以根据诊脉判断男女,“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第二类是以巫术救人治病,且多能以巫术驱使鬼神,有的还可以长寿不老。如费长房可以“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蓟子训“有神异之道”,可以使得死去的婴儿和驴复生,自己也是长寿不老之人。第三类是专注于修炼长生之术的人。如泠寿光“行容成公御妇人法”,“年可百五六十岁,而色理如三四十”。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皆为方士,“率能行容成公御妇人之术”,“皆百余岁及二百岁。”还有修炼成仙者,如上成公直接飞升成仙,王和平则尸解成仙。第四类是以巫术行世,或隐形,如解奴辜、张貂;或变化形容,如左慈;或驱鬼,如刘根、麹圣卿、编盲意等人。
综上所述,“方技”类人物多擅长医术或巫术,除了行医救人外,更多地是修身养性,练就长寿不老之术。
四.“数术”类与“方技”类的人物群像对比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将这两类人物群像做一个对比。首先,《方术列传》中“方技”类人物多以钻研人的生命即“人道”为主,与“数术”类人物专注于“天道”的研究有明显的区别。这一点也正好印证了本文开头对“数术”和“方技”所下的定义。
其次,“方技”类人物大多没有做官,在《方术列传》中只有郭玉做过太医丞,而费长房在学会法术之后也就不再做市掾了,相比之下,“数术”类人物多数都曾做官,或者受到过征辟,换言之,“数术”类人物比“方技”类人物更有做官的机会和渠道。究其原因,可能与“数术”更侧重于“天道”有关。汉朝自汉武帝起,便开始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学说,范晔在《方术列传》序中也曾说“汉自武帝颇好方术”,“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可见,两汉时期的统治者均需要可以预测吉凶、未来的“方术”给自己的统治营造“天人合一”的舆论,从而稳定人心,加强统治。“数术”恰好符合统治者的这一要求,也因此很多“数术”类人物都有了出仕的机会。而“方技”主要是注重人的养生,追求长寿,与统治者巩固皇权和统治并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方技”类人物多数没有做官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且“方技”类中最主要的技艺——“医术”,在当时并非是受人尊重的行业,这点可以从“华佗传”中可以看出。范晔记载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根据范晔的记述,华佗的医术在当时就已经被人视为神技,可是华佗仍以从医为耻,可见在当时,医术并不为时风所重。
第三,从人物品质上来说,对于“数术”类人物,范晔多从正面直接描写,这在前面已做过分析,而对于“方技”类人物,范晔在描写时,则多写其奇能异术,并不突出人物品质,只其中少数人物有一些直接描写,如郭玉、郝孟节。郭玉为人“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郝孟节则“为人质谨不妄言,似士君子,曹操使领诸方士。”相对来说,“方技”类人物中,范晔在人物品质或性格方面着墨最多的是华佗,但描述的却是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即便曹操征召,华佗也“托以妻疾,数期不反”、“恃能厌事,犹不肯至”,结果被曹操杀害。
綜上所述,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分别描述了“数术”类人物群像和“方技”类人物群像,虽然他们都是“方术”之士,但是在范晔笔下,却呈现出了两种颇为迥异的群体风格。时隔千年,我们依然可以感受他们鲜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梁·沈约撰.宋书 [M].北京:中华书局. 1974(69).
[2]南朝宋.范晔撰. 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 2012(82).
[3]李零主编. 中国方术概观·前言[M]. 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 1993.
作者简介:胡雅君,中国传媒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