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慢肠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32例

2015-08-12 08:15杨枝青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

杨枝青(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 200020)

自拟慢肠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32例

杨枝青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慢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自拟慢肠方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轻中度UC患者,结合临床辨证加减用药治疗,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完全缓解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1.3%。[结论]自拟慢肠方治疗轻中度UC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自拟慢肠方;中医药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1]。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西医病名,中医古籍中虽有类似病症的描述,却无完全相同的病名。根据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泄泻”“肠澼”“肠风”“脏毒”等范畴[2]。对于此病,西医治疗多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控制疾病发作,缓解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慢肠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7月~2014年6月于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中医内科就诊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25~72岁,病程5.6±2.7年。轻度患者15例,男性5例,女性10例;中度患者17例,男性7例,女性10例。

1.2诊断标准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溃疡性结肠炎诊断部分解读》[3]。临床表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肠镜检查主要表现:①黏膜血管纹理紊乱、模糊或消失,甚至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性或接触性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还可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多发性、弥漫性糜烂或溃疡;③缓解期可见结肠袋变钝、变浅,甚至消失等。

1.3UC分度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4],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腹泻每日3次以下(含3次),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贫血,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含6次),伴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5℃,血红蛋白(Hb)<100 g/L,ESR>30 mm/h。

1.4纳入标准①符合UC临床诊断标准;②属于轻、中度UC患者(参考分度标准);③中药治疗前停用一切影响UC的药物至少1周(包括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等);④能配合治疗者。

1.5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或其他重大疾病者;②重度UC患者、克罗恩氏病、肠易激综合征、感染性肠炎等;③有消化道切除手术史者;④合并消化道肿瘤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⑥不按规定用药者。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给予自拟慢肠方治疗,中药每日1剂,煎2次,每次约200 ml,口服。基本方:桔梗15 g,椿根皮15 g,红藤15 g,败酱草15 g,芦根30 g,炒薏苡仁15 g,桃仁4.5 g,冬瓜子15 g。加减:黏液脓血便严重,出血量较多者,去桃仁,加仙鹤草12 g;久泻气短乏力但腹胀不明显者,加炒党参12 g,炙黄芪12 g,升麻4.5 g;腹痛严重者,加白芍9 g,炙甘草6 g;泻下稀薄明显者,加莲肉9 g,芡实9 g;腹胀明显者,加制厚朴6 g,陈皮6 g;舌苔厚腻明显者,加广藿香9 g,佩兰9 g。

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4]:①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肠镜黏膜病变消失或主要症状及黏膜活动指数分值降低≥95%。②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肠镜黏膜病变明显减轻或主要症状及黏膜活动指数分值降低≥70%。③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复查肠镜黏膜病变略有减轻或主要症状及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30%。④无效:经治疗后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变化,或主要症状及黏膜病变活动指数分值降低<30%。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病变活动指数积分-治疗后病变活动指数积分)/治疗前病变活动指数积分]×100%。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程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

4 讨论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显示家族史为最大的危险因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肠道感染也是UC发病的危险因素。近十余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我国包括UC在内的炎症性肠病就诊人数呈现非常明显的稳步增高趋势。由于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并无特效药,故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相比西医而言,中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缓解病情、预防复发以及副作用小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资料显示,中医治疗此病多数采用健脾益气、涩肠止泻等法则[5]。笔者从“六腑以通为用”出发,结合“肺与大肠相表里”,使用“通因通用”之法,用自拟慢肠方治疗此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自拟慢肠方为桔梗、椿根皮、红藤、败酱草合《千金》苇茎汤。

肠镜下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黏膜血管充血、水肿,纹理紊乱,管壁变脆,易发生接触性出血或附着脓性分泌物。这是湿、热、瘀三者交互作用的典型表现。湿浊为患导致肠道水肿、充血、质脆、脓性分泌物附着,而后热毒广泛内侵造成肠道多发性、弥漫性糜烂或溃疡,热毒炽盛灼伤肠道黏膜,导致黏膜血管纹理紊乱、充血,直至肠道溃疡出血,久则瘀血阻滞。故湿热瘀互结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

通涩兼施、清热化湿为UC关键治法。桔梗,陆渊雷在其《金匮要略今释》中提到:“汤散俱名排脓,而俱用桔梗,知《日华大明本草》言桔梗排脓,信而有征[6]。”溃疡性结肠炎脓性分泌物反复发作排泄不净是临床一大顽疾,本方加入桔梗则病情改善明显。椿根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笔者取法明代孙一奎《孙文垣医案》[7]。查《中药大辞典》:“樗根白皮为植物臭椿的根皮……樗(臭椿)、椿(香椿)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但历代《本草》中每见合并叙述。商品亦多将樗皮、椿皮统称‘椿白皮’或‘椿根皮’。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四川、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单独使用椿白皮。”[8]可见今江南一带所习用的椿根皮即为古之“樗根白皮”,其主治功用为“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等。”[8]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主症相当合拍,当为方中主药。红藤,性苦、平,归大肠经,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9]。这一药对既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又可活血祛瘀、止腹痛,切合本病湿热瘀互结之病机。肠中瘀滞,导致脓血便反复发作,甚至连绵数年不止。加《千金》苇茎汤通腑泻热,可行肠中瘀滞。当然若病患处于活动期脓血便量较大,且颜色较鲜艳,可以考虑先去桃仁,以防止加剧出血。

全方紧紧抓住溃疡性结肠炎湿、热、瘀三者互结这一关键病机,以椿根皮、桔梗涩肠止泻、燥湿排脓,再加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消痈、止腹痛,合《千金》苇茎汤通腑泻热,切中病机要害,故而临床取得较佳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声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2]彭艳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名源流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138-139.

[3]梁洁,周林,沙素梅,等.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溃疡性结肠炎诊断部分解读[J].胃肠病学,2012,17(12):712-720.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1):61-65.

[5]张晓婧,贾育新.祖国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143-144,146.

[6]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95.

[7]明·孙一奎.孙文垣医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87.

[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87-2588.

[9]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60-61.

(编辑杨继峰)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019-02

收稿日期:2015-03-12

猜你喜欢
中医药疗法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失眠临床研究近况
三仁汤在眼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自拟祛风解痉平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风痰哮证26例疗效观察
三芪丹颗粒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重剂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8例疗效观察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自拟中药方治疗更年期失眠30例临床观察